情緒化的批評會傷害孩子,同時讓我們做父母的自己感到內疚,從而在隨後的生活中用溺愛的方式來彌補自己的過錯、來補償孩子,結果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經常這樣做會讓孩子的人生觀產生扭曲,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大為降低,結果會向錯誤的一麵發展,影響他的為人處世,甚至是未來的發展。因此,父母要杜絕對孩子使用情緒化的批評。
—— 一位學會了杜絕情緒化批評的母親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加,父母的情緒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比如工作中受領導批評了,生活中與鄰居鬧矛盾了,等等。如果這時候孩子又淘氣了、犯錯了,父母免不了帶著情緒來教育孩子。對此我深有同感,我心情好的時候,對孩子和藹又耐心;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對孩子橫加指責,甚至會訓斥、打罵孩子。可以說,我對孩子的批評是情緒化的。有一天,我被孩子的一句話點醒了。
那天我開車下班回家時闖了紅燈,回到家看到女兒在沙發上亂蹦亂跳。我原本不好的心情更加糟糕,於是對女兒一頓臭罵。女兒莫名其妙被責罵了,嘟著嘴回到了房間。
晚上吃飯的時候,我的心情已經雨過天晴了,女兒鼓起勇氣問我:“媽媽,你在生我的氣嗎?”我一時沒反應過來,詫異地說:“沒有啊?你沒惹媽媽生氣啊!”女兒說:“那你為什麽經常下班回家都陰沉著臉呢?”
女兒的話引起了我的反思。以前我批評女兒帶著情緒化,有時候甚至把她當做出氣筒,把不愉快的悶氣往她身上撒。我發誓每天回家前,要把不開心的事情關在門外。
第二天下午,我像往常一樣下班回家。女兒又在沙發上活蹦亂跳,看到沙發墊掉在了地上,我又準備訓斥女兒。可是這時我想到了昨晚的誓言,於是冷靜了下來。我走到女兒跟前,抱了她一下。女兒顯得格外開心,我的心情也好了很多。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體驗後,以後每天我到家之前,都會整理一下自己的壞情緒,開開心心進家門。我發現這樣減少了很多情緒化的批評,再也沒有和孩子無緣無故地爭吵了。有時候,女兒不懂事,真的讓我上火,這時候,我會趕緊到屋外冷靜一下。換一個環境可以讓自己的怒氣平息,避免帶著壞情緒批評女兒,讓女兒無辜受氣。”
當然了,偶爾也有控製不住情緒的時候,如果情緒失控傷害了女兒,我會在冷靜下來後及時向女兒道歉,真誠地告訴她,“這不是你的錯,是媽媽剛才的心情被壞情緒占據了,是媽媽不對。”我會向孩子保證,以後一定會改正。這時候女兒就會明白我批評她並不表明我不愛她,她明白了我發火的原因,自然就能夠和我融洽相處了。
雖然親朋好友說我批評孩子的方式很巧妙,說我體貼孩子,懂得控製自己的情緒,嗬護孩子的成長。但是我認為這種方式還是不夠的,後來我我總結了一條: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不妨告訴孩子,如果你看到媽媽不高興,就暫時不要和媽媽說話,媽媽想安靜一會兒。這樣一來,可以避免孩子主動往“槍口”上撞。
另外,父母還可以告訴孩子,當爸爸媽媽衝你發脾氣的時候,你可以問爸爸媽媽,“您真的是在生我的氣嗎?”相信孩子真誠的提醒,會讓我們恢複理智、停止對孩子進行情緒化的批評。即使我們是真的生孩子的氣,孩子的提醒也可以讓我們及時收手。
我經常聽到有的父母說:“孩子還小,不懂事,不會記仇。”他們認為孩子不會記仇,因此把孩子當做“出氣筒”沒什麽大不了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孩子雖小,也有獨立的人格和自尊,也有感情,也有顏麵。
再者說,即使孩子純真的心靈不會去記恨父母,可父母這樣做,孩子會認為父母不喜歡自己或自己做錯了什麽,進而產生自卑感,日後可能產生心理疾病相信這樣的結果是任何一位家長都不願意看到的。
研究證明,孩子的內心是敏感的,他們的安全感主要是來自於父母和家庭。如果家庭關係和睦、充滿溫暖,孩子就能感覺到自己是被愛的,是安全的。反之,孩子就容易產生不良情緒的產生,如不安全感、緊張、焦慮等。因此,父母要掌控好自己的情緒,避免不良情緒汙染了家庭氛圍,傷害了孩子的心靈。
教子鏈接:
如果父母經常帶著情緒去拿孩子出氣,無緣無故訓斥孩子,會讓孩子在把打罵看成“家常便飯”。之後,當孩子犯錯時,父母的訓斥和責罵就沒有多大效果了,孩子會對這些司空見慣的行為沒有任何反應,教育將起不到任何作用,這會為今後教育孩子增加難度。所以,明智的父母要杜絕用情緒化的批評來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