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桌是用來吃飯的,但卻被很多父母當做教訓孩子的場所。因為父母大都是忙人,隻有吃飯的時間過問孩子的情況。然而過問孩子的情況不外乎孩子的“成績”,“不良言行”,這些似乎都離不開批評說教。如此一來,飯桌成了罰場,美餐也變得索然無味。這種情況我曾經曆過,深有體會,我得到的教訓是:永遠不要在飯桌上批評孩子。
——一位曾在飯桌上批評孩子的母親
現代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父母忙於工作,減少了與孩子之間的交流。而晚餐是一家人聚得最齊的時候,因此進餐時間就成了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時間。可是這種溝通多半以批評教育為主,飯桌成了課堂,父母不是對孩子的學業成績刨根問底,就是對孩子不良習慣橫加指責,弄得孩子很不舒服,使全家團圓的飯桌充滿了“火藥味”。
萌萌快5歲的時候,我從全職太太又變成了職場人士,把女兒交給她奶奶帶。我和丈夫每天早出晚歸,幾乎沒什麽時間與女兒交流。一天下午,女兒從外麵玩耍回來,對奶奶說:“奶奶,飯做好了沒有?”“好了!好了!”奶奶急忙端上飯菜,女兒忘了洗手,快步衝到了餐桌旁,直撲美味佳肴。
我一看這還得了,忍不住說:“一個女孩子家家,怎麽一點都不知道長幼尊卑,奶奶、爸爸、媽媽都沒上桌呢!你急什麽?還不快去洗手。”女兒一愣,灰溜溜地跑到洗手間洗手。
等我們都圍坐在餐桌旁,晚飯才真正開始。女兒可能是餓了,吃起飯來狼吞虎咽。丈夫看不下去了,說:“吃起飯來這模樣,哪像個女孩子。”女兒嘴角一撇,麵露不悅。吃著吃著,女兒似乎把我們的話當成了耳邊風,不知不覺又狼吞虎咽起來。看著看著,我的眉毛不由自主地皺了起來,吼了一聲:“好好吃!”女兒嚇了一跳。
我又想起萌萌有吸鼻涕的毛病,於是抓緊就餐的時間對小家夥進行教育。沒想到,小家夥的眉頭一點點擰了起來,最後竟然生氣地把碗筷往桌上一扔,嗚嗚嗚地哭了起來。之後的幾天,每逢吃飯萌萌都想辦法拖延,或者幹脆把飯菜弄到碗裏回房間自己去吃。
後來有一天,我從一本書裏看到這樣的內容:在正常情況下,小孩子一到吃飯時間就會產生旺盛的食欲,分泌較多的唾液,但如果突然遭遇責問、訓斥,精神就會緊張,食欲就會大減,唾液分泌迅速減少。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不良的條件發射,一到吃飯,孩子的精神就緊張,也就沒什麽食欲了。久而久之,孩子有可能出現厭食。
天啊,幸虧我及時看到了這段話,及時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我終於想通了孩子為什麽不願意和我們一起吃飯。
那天的教訓像刀刻一樣,從此以後,我和丈夫再也不在飯桌上批評女兒了。每次吃飯,我們都圍繞眼前的美食閑聊,討論哪個才好吃。值得慶幸的是,在一片叫好聲中,萌萌的好胃口又回來了。
生活中,有很多家長像我一樣,習慣在吃飯的時候批評教育孩子。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調查了全國6大城中的2500名中小學生,結果顯示:50%以上的孩子在餐桌上被父母批評過,有5.1%的小學生和69%的中學生在飯桌上經常被父母批評。
教育孩子,是為了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這無可厚非。可是批評教育要選擇時機和場合,吃飯的時候不宜批評孩子,飯桌上不適合枯燥說教。無論孩子犯了怎樣的錯誤,父母都不應該在吃飯的時候批評孩子。因為這樣往往會讓該子產生沮喪的心理,從而影響吃飯的心情,影響營養的攝取,最終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多數孩子對父母在吃飯時批評自己很反感。我溫和地問女兒在飯桌上被批評時的感受,女兒是這樣說的:“你們總是喜歡在吃飯的時候批評我,有時候把我以前的錯誤翻出來,我隻好硬著頭皮聽。如果我一反駁,你們不是拍桌子就是瞪眼睛,爸爸甚至還會摔碗,讓我很難過。因此,我隻好匆匆扒幾口,即便飯桌上有我喜歡吃的菜。我寧願少吃一點菜,也不願意多挨你們一頓批評。”
女兒的直言不諱讓我深感會晤,讓我意識到在飯桌上批評孩子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行為。孩子吃飯本來是很開心的一件事,但是受到批評會分散注意力。其次,孩子其實是很敏感的。有時可能不理解批評是為了他好,畢竟他是孩子嘛。這樣孩子就會反感父母,也就不會主動與父母溝通。長此以往,父母與孩子就會有越來越深的隔閡,不利於家庭的和睦和孩子的成長。
教子鏈接: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一家人吃飯時是爭論還是談話,是稱讚還是訓斥,是一個很好的測量計,它可以看出這個家庭是在疏遠分離還是在越來越親近。”身為父母,在飯桌上不是不能教育孩子,但應以善意、積極的啟發引導孩子,給孩子賞識、肯定和讚美,這樣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高高興興地享受美餐。如果父母能夠做到:把飯桌上的批評換成稱讚,那麽孩子就會比較喜歡這種“飯桌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