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忘了定鬧鍾而起晚了時,你是責怪自己沒有叫孩子起床,還是告訴孩子下次要記住定好鬧鍾?當孩子起床沒有疊被子時,你是直接幫他把被子疊好,還是提醒他疊被子呢?當孩子上學忘了帶作業時,你是把他的作業送到學校,還是批評他沒有收拾好學習用品呢?曾經我是一個"超級媽媽",當孩子出現上述的情況後,我會毫不遲疑地選擇前者的做法,可是孩子非但做事越來越不負責,還覺得我為他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後來我明白,我應該選擇後者,讓孩子做好該做的事情,那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還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感恩之心。
——一位曾經忽視孩子責任感培養的母親
該做的事情要自己做,這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責任意識的體現。如今,獨生子女居多,孩子在家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父母的包辦代替、爺爺奶奶的溺愛嬌慣,使孩子失去了對自己負責的機會。長此以往,孩子就可能變得沒有責任感。
以前我也很寵孩子,原本是孩子做的事情,一旦他沒做,我就會幫他做,後來他對我產生了依賴,當我沒有幫他做好事情時,他甚至會對我發脾氣,這讓我這個做母親的心裏很不是滋味。不過幸運的是我的丈夫及時批評了兒子的不良行為,指出了我對兒子的包辦代替,才讓兒子明白了責任意識,也讓我明白了父母不保姆,要學會對孩子放手。
兒子上初一了,站起來比我高出一個頭,但是做出的事情,說出的話,卻讓我感到痛心。平常我習慣每天早上叫他起床、幫他做好早餐,然後在他磨磨蹭蹭地洗漱、吃早餐時,幫他收拾書包。然後慌慌張張把他送上公共汽車,這時我才鬆一口氣。
有一天,我身體不舒服,早上就沒有起來叫兒子起床,更沒有給孩子做早餐。誰知道兒子頭天晚上忘了定鬧鍾,結果第二天睡過了頭。
到學校以後,因為遲到又受到了老師的批評。交作業的時候,才想起忘帶作業本了,於是又被老師痛斥一頓。一天被批評了兩次,兒子心情很不好。下午放學回家,兒子陰沉著臉。我還沒來得及詢問是怎麽回事,他就率先發泄不滿:
“老媽,你今天做好事了啊?”
“什麽好事啊?”兒子的話讓我感到莫名其妙,從他的表情上我知道沒什麽好事。
“還什麽好事,你不叫我起床,搞得我上課遲到了;你不給我做早餐,弄得我餓了一上午的肚子;你沒有幫我整理書包,搞得我忘帶了作業本,被老師狠批了一頓,這還不是做好事啊?”兒子一番反語和譏諷,讓我聽了心裏五味雜陳,一時間我不知道怎麽回應她。
兒子似乎越說越帶勁,說著說著他竟然氣的把茶幾上的杯子推到地上,杯子摔碎了,我的心也傷透了,眼淚忍不住流出來。
這時候丈夫推門而入,當他得知事情原委後,氣憤地讓他回房間反省自己的錯誤。與此同時,丈夫耐心地安慰我,幫我分析兒子的問題出在哪裏,他說:
“兒子沒有責任感,沒有感恩之心,這都怪我們一直以來太寵他了,我們不該幫他做他應該做的事,我們為他做多了,他反倒認為那是我們理所當,當我們沒做時,他自然會覺得不滿。”
丈夫的一翻開導和分析讓我徹底想通了,我不該做“超級”媽媽,不該包辦代替。晚飯後,兒子也想通了,他當著丈夫的麵向我道歉,表示自己錯了。丈夫沒有輕饒他,他對兒子說:“該你做的事你沒做好,我們原本有理由批評你,但你卻好,還反過頭來怪責媽媽,真是一點都不懂事。從今以後,你的事情你自己負責,如果你沒做好,我們有理由批評教育你,請你記住今天犯下的錯誤,決不允許有第二次。”
兒子誠懇聽取了批評教育,然後回房休息去了。
每一位家長都應該明白,我們不是孩子的左膀右臂,更不是孩子的全職保姆,而應該成為孩子的引路人,成長的導師,我們應該做的是幫孩子把握人生的方向,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孩子的品德。當孩子沒把應該做的事情做好時,那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我們應該及時指出孩子的錯,批評教育他,使他改正不良行為。
現在有些家長和孩子基本達成這樣的共識:孩子隻負責學習,其他一切都由父母包辦。其實這樣做並不明智,孩子不懂得對自己的生活和行為負責,即使學習成績再好,也稱不上是合格的人才。父母對對孩子照顧得越周到,孩子越沒有責任心,越不知道感恩,越沒有獨立生活能力。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應該多讓孩子去應對自己的事情,比如完成作業、整理書包、收拾房間、定鬧鍾、按時上學等等。如果我們發現孩子沒有及時做好自己的事情時,我們該做的是提醒,而不是代勞,或者說我們幹脆沉默,任孩子品嚐不負責任的苦果,這也是培養孩子責任意識的重要途徑。
教子鏈接:
孩子是一張白紙,家長應從孩子小時候就引導教育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他該做的事情,提高他的責任意識和動手能力。當孩子忘了做好該做的事情時,父母可以溫和提醒孩子,當孩子無動於衷時,父母可以選擇批評教育孩子,必要的時候可以選擇沉默,讓孩子品嚐不負責任帶來的苦果。這樣才能幫孩子樹立責任意識、獨立意識和感恩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