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故意犯錯時,父母需要牢記一條原則:絕不姑息!隻有嚴肅處理了孩子故意犯錯的行為,孩子才會知道故意犯錯有多嚴重的後果,才不會將不好的行為當成一種遊戲,才不會興致所至、隨心所欲地做事。
——一位令孩子不再明知故犯的父親
孩子的心智尚未發育成熟,有些事情他們意識不到能不能做,有些事情他們知道不能做,但是控製不住自己還是做了。例如,父母經常跟孩子說和別人打架是不對的,搞破壞是不對的,可孩子還是做了。對此,我的親身經曆告訴我,父母應該嚴肅批評孩子,並且要讓孩子反思、檢討,保證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傍晚時分,我在看報紙,突然聽到妻子說:兒子強強把痰吐到沙發上了。
我走過去,強強還看著我笑,他嬉皮笑臉地說:“爸爸,是黃色的!”孩子說得沒錯,但我已經無心理會。我從洗手間裏拿來衛生紙,遞給強強,示意他把沙發上的痰擦幹淨,然後非常嚴肅地對強強說:“爸爸很生氣,爸爸討厭你這樣做!”
強強並沒有因為我的生氣感到害怕,他依然站在那裏笑嘻嘻的,我說:“這是大家的沙發,你把痰吐在上麵,把沙發弄髒了,大家都不會喜歡你。爸爸很生氣,你先不要來找我說話!”
說完我轉身回到書房看報,這時強強在我身後,說:“爸爸,我不是故意的,爸爸我錯了。”
兒子這樣說並沒有博得我的原諒,我對強強說:“你明明就是故意的,你想吐痰的時候可以用衛生紙抱著吐,也可以吐到馬桶,但是你卻吐在沙發上,我很不喜歡。”
我每天都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犯的錯是無心之過,還是故意的,我心裏非常清楚。所以,對於他的無心之過我會原諒,會告訴他怎樣改正錯誤。但是對於那些純屬惡作劇的行為,我就不會那麽輕易原諒他,我會讓他意識到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對於這次的事情,我真的很生氣,而且也必須生氣,我不會讓孩子每次做了壞事之後,就用一句“我不是故意的”來博得原諒。曾經在書中看到,當我們遇到生氣的事情時,完全可以發脾氣,用明確的語言告訴孩子自己是多麽氣憤,但一定隻能表達生氣的程度,而不能指責孩子的品質問題。
顯然這是非常有道理的,強強能夠從我的表情和語言上判斷我有多生氣。所以,他最後對我說:“爸爸,我以後再也不這樣做了。”很明顯,他已經認識到了錯誤。
孩子明知故犯,這是比較常見的現象。比如,有些孩子很“皮”,明知道是錯的,他們硬是去做。而且父母說他,他還不以為然。其實孩子知錯又犯錯,有這樣幾個原因:
自控能力差。孩子心裏知道是非對錯,但是忍不住要去做,是因為控製自己的行為和欲望的能力差,於是想到什麽做什麽,這主要是由孩子的心理特點決定的。比如,孩子愛哭,雖然父母多次強調愛哭不是好孩子,但是他還是以哭來達到目的;明知玩具要一起玩,但是他還要去搶別人手中的玩具……孩子往往隻顧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忘記了必須遵守的規則。
判斷是非的能力差。如果孩子較小,可能不知道什麽是對的,什麽是錯的。加之他們的好奇心強,所以喜歡模仿和嚐試,難免會犯錯,對此,父母要耐心向孩子解釋,什麽樣的事情能做,什麽樣的事情不應該做,讓孩子逐漸懂得判斷是非。
孩子犯錯後,家長滿不在乎或懲罰不嚴。溺愛孩子的事屢見不鮮,孩子犯錯後,經常有人護著,家長懲罰不嚴,使孩子不良行為得到縱容。當孩子發現犯錯後沒什麽後果,便會繼續犯錯,甚至父母批評他的時候他也無所謂,這樣的孩子就是我們常說的“皮”。比如,故意把爺爺的報紙撕掉,故意把奶奶的老花鏡摔碎,故意把水倒在地上等等。
當孩子明知故犯時,父母需要引起重視,批評教育孩子是必須的。不過不能一味對孩子發脾氣、斥責、打罵孩子,而應針對以上幾大原因,找到切合實際的批評教育方法。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首先要從平常小事入手,如晚上收看電視節目,不能讓孩子獨攬大權,而應教孩子懂得照顧別人;家長要製定明確的規定,嚴格督促孩子,使孩子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從而學會約束自己,進而發展到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德。
當孩子做錯事後,家長不能聽之任之,一定要認真嚴肅處理。要讓還知道:“什麽是應該做的,什麽是不能去做的,並根據孩子錯誤的嚴重程度給予必要的懲罰,使孩子體驗到犯錯的後果,從而牢記教訓。對孩子故意的破壞性行為,家長決不能坐視不管,要認識到孩子的不良習慣不是短期內形成的,所以教育需要一個過程,需要耐心,不能急躁,要通過逐步督促和強化,幫助孩子明白道理,從而學會自尊自律。
為了糾正孩子明知故犯的毛病,父母可利用孩子模仿力強的特點,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重複訓練正確的行為。比如,飯前和孩子練習擺碗筷、搬椅子,教孩子愛護花草,愛護家具,和孩子練習從地上撿垃圾等等,堅持做下去以為地發現效果了。
教子鏈接:
生活中,父母常會用擁抱來對孩子表達愛、理解、安撫、同情。所以,當孩子明知故犯後,我們隻要嚴厲地說一句:爸爸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做!孩子就會立刻意識到自己的錯,而且會主動懇求父母原諒。不過如果孩子明知故犯,父母就不要輕易原諒孩子。這樣是為了讓孩子體會到自己犯的錯有多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