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者經常責罵孩子,但是孩子仍然不聽話,所以我們經常聽到父母埋怨孩子:“到底要說幾次你才會記住?”但是事實上,父母罵孩子的話孩子都記得,隻不過孩子由於自我意識和自我約束力較低,才導致經常犯錯,甚至犯同樣的錯。如果父母不認清孩子的實際情況,隻是一味責罵孩子,會讓孩子又傷心又懊惱。孩子的這種心情,有多少父母能夠了解?
——一位曾經喜歡罵孩子的母親
作為父母,之所以經常罵孩子,多半對孩子存在“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原本我們期望孩子考90分,結果孩子考了80分,與我們的期望值有落差,我們就會感到恨鐵不成鋼,就會忍不住罵孩子;原本我們期望孩子把地掃幹淨,可是孩子掃完地後,我們卻在地上發現了垃圾,這與我們期望的有落差,於是我們又忍不住罵孩子。或許,這就是我曾經為什麽經常罵孩子的原因。
遠嫁他鄉的姐姐今年回老家過年,在那段日子裏,姐姐有意地和我的女兒一起玩耍,陪她做作業、玩遊戲。
一天,姐姐帶女兒去爬山,女兒不小心摔了一跤,她正要哭泣時,姐姐說:“我知道你是個堅強的孩子,摔一跤算什麽。”女兒聽後,馬上爬起來,繼續爬山。
到了半山腰,女兒聽見姐姐喘著粗氣,就說:“姑姑,我們休息一下吧。”然後從口袋裏拿出小手帕為姐姐擦汗。姐姐說:“謝謝你,尊敬長輩是做人的美德,真是個懂事的孩子。”
到了山頂,姐姐說:“你的聲音很好聽,如果你唱首歌,一定能吸引人。”於是女兒大聲唱起來。
不到一周的時間,女兒就和姐姐有說有笑,親密得讓我們嫉妒。可隻要一碰到我們在旁邊,女兒就失去了笑容。這種反常的舉動引起了我們的深思。
細細想來,以往女兒不小心摔了跤,即使碰傷了手腳,我們都不去安慰她,反而大責備:“你長眼睛了沒有,摔倒了活該。”女兒也有給我們擦汗、遞毛巾的小舉動,可是我們不太領情:“去去去,管好自己我們就謝天謝地了。”女兒也有細聲哼唱的時候,而正在那裏看書的我往往會打斷:“安靜點不行嗎?吵什麽吵?”
同樣一件事,姐姐能從中發現女兒的優點,給女兒賞識和鼓勵,而我們則相反,一味地挑剔和責罵,將她罵的體無完膚,讓她無所適從。
姐姐臨走時,一再告誡我們說:“孩子有很強的自卑心理,以後要多鼓勵她,少罵她。想要孩子出色,父母首先要合格,不要習慣性地責罵孩子。”
晚上,我和妻子翻來覆去睡不著,思考著女兒為什麽和姑姑那麽親,而在我們麵前卻猶如老鼠遇見了貓。思來想去,我終於明白了。原來姐姐懷著一顆愛心去平等對待女兒,給她以自尊,並給予她鼓勵和表揚,所以,女兒願意和她親近。
從那以後,我們一改過去“責罵”孩子的態度,女兒每做一件事,我們首先會尊重她,然後從中尋找好的一麵,並加以鼓勵;如果女兒確實做得不對,我們也不會像以前那樣,一味責罵她,而是心平氣和地與她一起分析出錯的原因。兩個月後,女兒的成績又了明顯提高,和我們的感情貼近了很多,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家裏開始響起了她甜甜的笑聲和愉悅的歌聲。
有人說,對待孩子首先要有愛心,應該像對待花草一樣細心,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才能像花兒一樣開出芬芳燦爛的花朵,結出甜蜜飽滿的果實。相反,如果處處挑剔孩子,經常責罵孩子,把孩子看成一無是處,就不會主動去親近他、關心他、理解他、引導他,這樣孩子怎麽會做得更好呢?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坦誠、民主、平等地對待孩子,遠比責罵更有效。鼓勵、讚美和賞識會讓孩子充滿自信,個性隨和,人際關係融洽,親子關係和諧,孩子會朝著自己期待的方向發展得更好。
所以,希望父母盡量不要責罵孩子。當孩子犯錯時,一定要控製自己,給孩子一些引導、啟發和適當的批評,孩子更容易接受。不要總是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和規範孩子的行為,孩子畢竟隻是孩子,沒有必要苛求他完美。拋棄“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吧,給孩子多一點耐心和愛心。
教子鏈接:
有些家長錯誤地認為,孩子做錯事後,罵他就能使他認識錯誤進而改正錯誤,殊不知,這樣反而會讓孩子在傷心和氣憤之餘減少自己的愧疚感和責任感。試想,當你做錯事後,最希望別人怎樣對你?你希望別人安慰、鼓勵你,也隻有這樣你更願意反省自己的錯誤,如果麵對的都是批評和責罵,你心裏必定會十分抵觸,甚至覺得挨了罵就算是為錯誤付承擔了責任,至於怎樣彌補錯誤,就根本就會去想了。不是這樣嗎?所以,請不要總是罵孩子這裏不好,那裏不對,而要對孩子寬容一點,學會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學會容忍孩子的不足。寬容和鼓勵比批評和責罵更能引起孩子對錯誤的重視。
§§第三輯 把握批評時機,讓批評事半功倍
關鍵詞:及時 蓄意 失職 人格方麵的錯 場合
及時批評,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孩子“學壞”、蓄意犯錯、該做的沒做、犯下人格方麵的錯時,家長有必要在合適的場合,及時對孩子提出適度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