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犯錯時,不要沒搞清事情真相的情況下就隨意批評孩子。因為也許孩子的初衷是好的,他們隻是沒有想到會出現不好的效果;也許他們做錯事是想要引起你的關注或重視,等等。因此,父母應該給孩子辯解的機會,了解事情的真相以後再進行評論,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心悅誠服地接受我們的教育。
——位曾經老讓孩子住口的父親
作為一位父親,我曾經多次犯過這樣的錯誤——當我發現孩子做的不對時,會生氣地斥責他,然後厲聲指出應該怎樣做。有時候我看到孩子欲言又止的樣子,總會毫不留情地嗬斥道“住口”。可是在我批評他的時候,他卻表現得既委屈又不服,這讓我感到更加生氣,心想:已經做錯了事情,還不虛心改正!直到有一天,發生了一件事情,才讓我徹底領悟作為一個父親應該在什麽情況下去批評孩子。
我的兒子性格比較活潑,自從他的姥姥從鄉下來到城裏後,他整天圍著姥姥轉。每天飯後都陪姥姥出去散步,還用自己的零花錢給姥姥買鮮花,把姥姥高興壞了,姥姥笑嗬嗬地說:“我活了60多歲了,頭一次收到別人送的鮮花。”
有一天,我下班回家,進門的時候聽到客廳裏有“嘎嘎嘎”的叫聲,一看,原來是幾隻活蹦亂跳的小鴨子,兒子正趕的鴨子四處亂竄。看到家裏亂七八糟的樣子,加上上了一天的班,覺得很累,所以忍不住發作起來:“搞什麽啊?馬上就要期末考試了,還玩這些,看你把家弄成什麽樣子了!”
兒子正要張嘴解釋什麽,我卻不由分說地嗬斥道:“閉嘴,什麽也不用說,馬上把這些東西扔出去。”說完就要去抓那幾隻小鴨子。這時,兒子倔強地忍著眼淚委屈地看了我幾眼,然後就轉身回到自己的房間,重重地關上了門。
看見兒子這種態度,我更加生氣了,剛想追進去再教訓他一頓,孩子的姥姥攔住了我,“你就別罵孩子了,這是他給我買的,他說怕我一個人在家寂寞,就買了幾隻小鴨子來陪我。剛才我們想把鴨子放出來換一個幹淨的箱子,結果一不小心讓鴨子給跑出來了,孩子剛才正準備把鴨子放到箱子裏,說是怕把家裏弄髒讓你回來看不到不高興,結果還沒抓到幾隻你就回來了……”
聽了這番話,我內心感到慚愧極了,但是我對孩子的傷害已經造成了。於是我輕輕地推開孩子的房門,伏在孩子的耳邊,對他說:“對不起,孩子,爸爸錯怪你了,我愛你。”
很久以前,我就知道這樣一句話:“真理麵前,人人平等。”可是,在自己的孩子麵前我卻將這句話遠遠地拋在了腦後。在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辯解時,我甚至認為,辯解就是強詞奪理,是找借口,是為自己開脫罪名,所以,以前我從來沒給過孩子辯解的機會。
但是,那天發生的事情,讓我徹底醒悟過來。從那以後,我開始閱讀家教書籍,有時我靠在床頭靜靜思考,細細領悟,逐漸懂得了一些批評的藝術:如果我經常嗬斥孩子“住口”,孩子會漸漸放棄為自己辯解的權力,同時他背負的委屈會越來越多,內心會倍感壓抑。孩子可能不敢去嚐試,因為害怕遭到更強烈的批評嗬斥,他們可能會漸漸變得沉默、孤僻,進而影響到他們的社交能力及與他人交往的勇氣,甚至還有可能導致一些心理問題的發生。
當我意識到不給孩子辯解的機會有如此大的危害後,特意跟妻子進行了溝通,我對她說:“以後在麵對孩子犯錯的時候,在沒有了解事實之前,我們一定要努力克製好自己的情緒,然後給孩子辯解的機會。一方麵這是尊重孩子的表現,尊重事實的表現,另一方麵也是為了搞清事實,避免誤解孩子,給孩子造成傷害。”
妻子對我的話表示讚同,她說:“我想,如果在公司裏,上司總是要求我們‘住口’,試圖堵住我們的嘴巴,我們一定會感到很不舒服、很不服氣。同樣的道理,在家裏,如果我們總是嗬斥孩子閉嘴,試圖封住孩子的嘴巴,孩子心裏也會感到委屈。”
這次交流我們夫妻二人達成了共識,最後我們認為:做父母的沒有理由堵住孩子的嘴巴,不給孩子辯解的機會。既然孩子有辯解的權力,有說話的自由,那麽我們就應該給孩子一個澄清真相的機會。即使孩子澄清的不是真相,我們也能獲知孩子的想法,這是對孩子增加了解的重要途徑,也能有效增進親子感情、避免與孩子產生隔閡。
的確,孩子的淘氣或異想天開的“創舉”時常會遭到我們的訓斥或責怪。但是,當我們靜下心來,弄清事情的原委,給孩子一個辯解的機會時,就會發現,有時候孩子的想法是那麽單純可愛,即使他們會犯下一些錯誤,也是情有可原。作為家長,我們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要與孩子耐心的交流,要給孩子辯解的機會,這樣,才能恰當地、正確地處理好各種問題,才能使孩子的心靈永遠保持幹淨透明。
教子鏈接: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當發現孩子犯錯時,沒有經過調查就妄加批評,完全是因為家長主義思想在作怪,總是想當然地認為、主觀臆斷,把自己想象成高明的、一眼可以洞穿事實真相的人。
其實我們做家長的沒有那麽高明,在沒有了解事實真相之前,不對孩子輕易下結論,尤其是消極的結論。想要了解事實真相,就必須充分了解當事者——孩子的意見,這就需要給孩子解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