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知道回家要先寫作業,要少看電視多看書,要按時上床睡覺,要按時起床上學……這些道理他們早已背得滾瓜爛熟,可父母仍然見縫插針地在孩子耳邊嘮叨,這會讓孩子感到厭煩。雖然父母有責任對孩子的不良習慣進行引導,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督促,但是如果隻是以嘮嘮叨叨、喋喋不休的方式進行,那麽不但起不到引導孩子的效果,反而會造成很多負麵的影響。
——一位意識到嘮叨危害性的母親
在很多家庭中,有這樣一種現象:父母(尤其是母親)總愛不聽地叮囑孩子,不斷地提醒孩子,不斷地督促孩子。孩子放學回家後,父母會嘮叨:“快點去學習。”當孩子看電視時,父母會不停地提醒孩子少看電視、早點休息;第二天早上父母又三番五次地催促孩子起床……
孩子整天被嘮叨包圍著,自然而然對嘮叨產生一種抵觸,在嘮叨麵前變得麻木、厭煩,最後幹脆充耳不聞。可能是愛子心切吧,我也在無意中犯過類似的錯誤,甚至是錯上加錯。
女兒下午放學回家,我會對她進行一連竄的“親切的問候”:
“書包不要扔在沙發上!”
“外套要放進臥室裏!”
“快點換上拖鞋!”
“趕快去洗手!”
“多喝點水!”
“快做作業!”
女兒開始做作業了——
“要開燈,光線不足,對眼睛不好!”
“坐直了!不要駝著背!”
“集中精力,不要東張西望!”
女兒突然一怒吼——
“媽媽,我知道了!”
“你怎麽能這樣對媽媽說話呢?太沒有禮貌了。老師沒有教過你要尊重父母、愛護父母嗎……”當我發現自己的“好心”被女兒當成了“驢肝肺”時,感到非常生氣,於是又開始了喋喋不休地說教。
女兒打住了我,說:“媽媽,你說這麽多,煩不煩啊?”
…………
天啊!稍不留神,我也跨入了愛嘮叨的父母中的一員!記得當年我上學的時候,罪人受不了的也是父母的嘮叨。我曾經暗自發誓,等有了孩子,堅決不嘮叨。因為這是教育孩子最笨的一招,也是最讓人煩,最沒有效果的一招。
嘮叨的形式,基本上表現為機械的重複陳詞濫調,類似的話翻來覆去地說,而且幾乎每天都說,就像一隻蒼蠅盤旋在孩子的耳邊,直聽得孩子的耳朵“磨”出老繭,身心也備受折磨,極易使孩子孩子產生厭煩的情緒。
其次,嘮叨的內容大多針對孩子的弱點、缺點,沒完沒了地數落和冷嘲熱諷,還有一些規勸,如“不許這樣”,“不要那樣”等,讓孩子感到父母不尊重自己。同時,父母過多的嘮叨會讓孩子產生消極對抗的心理,孩子會沉默不語或者幹脆與父母對抗到底,最後使父母惱羞成怒,造成一觸即發的緊張局麵。
我為什麽會不自覺地對孩子嘮嘮叨叨呢?閉門思過,我終於對悟出了原因,從根本上說隻有兩個字——信心。
首先,我對自己的孩子沒有信心,不相信他有能力達成我的期望。比如,我讓孩子坐直、讓孩子集中精力,實際上是因為我擔心孩子做不到這些。在我的潛意識裏,我認為孩子是長不大的,需要我去督促和提醒,隨時盯著,並經常說著,否則孩子做不到。
所以,想要停止嘮叨,必須要對孩子有信心,相信孩子的能力。以前我經常叫孩子起床,督促他穿衣。但是,當我對孩子有信心後,兒子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每天晚上定鬧鍾,早上按時起床,自己穿衣服,動作很麻利,表情很自信。有一次,兒子忘了定鬧鍾,第二天早上我把他叫起床時,他很內疚地對我說:“媽媽,昨晚我忘了上鬧鍾了。”
其次, 我愛嘮叨,是因為對自己沒有信心,不相信自己的話對孩子很有影響力。於是,我想通過重複要提醒孩子——媽媽的話很重要,你一定要聽!當孩子對我的話不耐煩或心不在焉時,我便不再平靜地對孩子說話,而是充滿了怒氣,急躁和焦慮。
所以,想要停止嘮叨,就應該對自己有信心,相信作為父母的影響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需要我們的愛,也需要我們的管教。因此,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影響力,相信自己的話隻說一遍,隻要說得在理,能夠引起孩子的共鳴,孩子就會發自內心地重視。
教子鏈接:
世上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和十全十美的父母。如果父母苛求完美,就容易看不慣孩子無傷大雅的言行,就會變成“碎嘴婆子”,嘮嘮叨叨,沒完沒了,使孩子產生厭煩心理,什麽也聽不進去。因此,批評教育孩子要簡短,不能拖泥帶水。批評時嘮嘮叨叨,會使孩子搞不清到底錯在哪裏,對孩子改正缺點也是極為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