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扮演著引路人與指導者的角色。我們應該告訴孩子什麽是正確的,什麽是錯誤的;什麽是善良的,什麽是邪惡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完全可以以一種平和的姿態出現,通過溫和的建議,告訴孩子怎樣做才是正確的。這樣的教育方式豈不是更容易取得好的效果?
——一位懂得給孩子溫和建議的父親
孩子犯錯後,如果父母用命令的口吻警告孩子,或用嚴厲的聲調斥責孩子,孩子自然不願接受,因為孩子會覺得如果對父母做出讓步,就意味著自己的軟弱和不自主,他們會感到沒麵子。經常聽到有些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不要吵,不要亂喊亂叫!”斥責孩子:“一點都不懂禮貌,誰叫你插話的?”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很難誠心誠意接受批評。
以前我也犯過這樣的錯誤,認為要維護一個父親的尊嚴,就必須對孩子犯的錯嚴肅以待。當孩子任性、調皮的時候,我會斥責孩子、警告孩子,但我發現那並不是科學的批評方法。
君君是個聰明的孩子,平時也挺乖巧的。但有一次,我帶他到姑姑家去玩,卻發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那天到了姑姑家後,由於我很長時間沒有見到孩子的君君的姑姑,所以和姑姑聊得火熱,聊得時間長了點。本來君君和姑姑家的表哥玩得挺開心,可是快到吃飯的時候,君君突然吵著要回家。我正與姑姑聊到興處,也沒有心情理君君,就隨口說了句:“去!去!去……”
沒想到君君一改往日的乖態,立馬躺在地上撒起潑來。這真讓我這個當爸爸的下不來台,衝動之下,我掄起巴掌狠狠打了君君的P股。這下君君更不依了,哭鬧得更厲害。
當我還想繼續教訓君君時,姑姑製止了,說:“好了,不能再打了。”然後她蹲下身子輕聲問君君:“君君,姑姑知道你很難過,因為爸爸做得不對,姑姑理解你的心情。”聽到姑姑不聽地這樣說,君君停止了哭鬧。
“要不這樣吧,等我們吃完飯,姑姑就讓爸爸帶你回家,你看好不好?回家要坐好幾個小時的車,如果不吃飽飯,路上會餓的。”姑姑認真地建議道。君君不說話,有些不情願地點點頭。
吃完飯後,君君的心情雨過天晴了,又和表哥玩了起來,早已忘了回家的事情。那一次我們在君君的姑姑家住了兩天,君君再也沒有無理取鬧。
這一次探親我收獲很多,君君的姑姑告訴我:“對待孩子的任性和犯錯,父母應該提出溫和的建議,而不應該強硬指責和命令孩子。”
著名的教育專家陳鶴琴認為,孩子幼小的心靈很容易受到挫折,任何粗暴武斷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適的,隻有用溫和的建議,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之所以要對犯錯的孩子提出溫和的建議,有這麽幾個原因:
(1)溫和的建議可以緩解孩子犯錯後的緊張感。多數孩子犯錯後都害怕批評,這是一種潛在的心理負擔。孩子會猜測父母將會怎樣處理自己,因而變得神情緊張,焦慮不安。與此同時,孩子的自我保護本能會促使他做出“心理防禦”,以至於不敢也不願意向父母道出真情。
如果父母嗬斥孩子,孩子的這種心理負擔就會轉化成心理壓力,對孩子的快樂成長是不利的。這時,如果父母和藹的態度、溫和的建議開導孩子,就容易使孩子獲得心理上的寬慰,孩子緊繃的神經會漸漸鬆弛,情緒穩定了,他就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了。
(2)溫和的建議有助於減弱乃至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孩子經常受到父母的過分嚴厲的斥責,可以說他們的成長伴隨不絕於耳的訓斥。在這些孩子眼裏,父母是沒有親和力的,甚至是令人討厭的。由於有強烈的對立情緒,所以父母批評他們,他們不會認真接受。有時他們甚至故意調皮搗蛋,與父母對著幹。可見,嚴厲的斥責很容易激化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利於父母教育孩子。
如果父母給孩子溫和的建議,心平氣和地與孩子就事論事,孩子就會受到良性的暗示,就願意接受父母的教誨。長此以往,孩子的叛逆心理就很容易被消除,孩子會自覺按照父母所教的道理去學習、生活和做人。
(3)用溫和的建議與孩子交談,可以拉近父母與孩子的心理距離,增進彼此的親密關係。相反,如果父母總是保持著“尊嚴”,對孩子進行聲色俱厲的訓斥,往往會阻礙親子交流。
總而言之,用溫和的建議與孩子溝通,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心靈,便於對孩子進行諄諄教導。同溫和的建議與孩子交流,有助於促進親子間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溝通,從而使孩子尊重父母、信賴父母,願意心悅誠服地接受父母的教導。
教子鏈接: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不妨先放下“打罵”等粗暴的管教方式,嚐試一下對孩子提出溫和的建議,引導孩子走出錯誤。溫和的建議一方麵要求父母注意語氣和態度,另一方麵要求這個建議是有效的,是有的放矢的。父母給孩子提出的建議應該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隻有這樣才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否則,無效的建議提的太多了,即使是用溫和的語氣提出來的,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