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從來沒想到過,自己隨意說出的一句話,甚至是一個詞,會改變孩子的一生。作為父母,你所使用的語句可能促使孩子與你合作,使孩子更加自信,也可能使孩子感到沮喪和自卑,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因此,作為父母應該多說能給孩子帶去快樂的話語,而應該盡可能少說帶有損害人格的貶義話語。
——一位懂得不說有損孩子人格的詞語的母親
提起對孩子的傷害事件,我們最先想到肯定是被人搶劫、勒索、欺負、打傷,等等。其實,對孩子而言, 來自言語或態度上的“軟”傷害遠勝過這些“硬”傷害,因為“軟”傷害幾乎無處不在,而“硬”傷害畢竟比較少見。在孩子心中,排在第一位的軟傷害就是“語言傷害”,這主要表現為父母說話時用詞不當,無意間傷害孩子的自尊、人格和心靈。
有一次,我和丈夫帶著6歲的兒子到海南度假。丈夫去買水了,我和兒子在一家商店裏閑逛,兒子看到滑板後非得要買,我對他說:“你已經有兩個滑板了,還要買,也太浪費了吧?”兒子不同意,吵吵鬧鬧,我生氣地說:“你這個孩子,真是貪得無厭!”
兒子一下子躺倒地上尖叫起來,“我就要,現在就要!”
看到這種情況,我感到尷尬極了,又不知道怎麽辦:向孩子妥協吧,會讓自己顏麵盡失,孩子會越來越任性;不向孩子妥協,孩子又大哭大鬧,在地上打滾,引來眾人側目。正在危難之際,丈夫過來了,幫我“解了圍”。
丈夫對兒子輕聲說道:“寶貝,爸爸知道你很傷心,很生氣,有的時候生活就是這麽無奈。不過爸爸有個建議,你願意嚐試一下嗎?”
兒子覺得爸爸理解他,又想盡力幫自己,就停止了尖叫,從地上爬起來。
丈夫說:“你想要滑板,可我和媽媽都不願意給你買。我們可以到別的商店看看,看哪個商店的售貨員願意把滑板作為禮物送給你。”
孩子高高興興拉著丈夫的手,來到另一家商店,我跟在他們的後麵。丈夫把兒子介紹給售貨員,問是否能滿足孩子。售貨員說:“對不起,我們沒有隨意贈送滑板的權力。”
我們走了三家店,都碰了釘子,準備到第四家商店時,兒子準備終於忍不住了,說:“我不買滑板了,還是回家玩那兩個吧!”
事後丈夫提醒了我:“不要隨意用有損孩子品質和人格的詞語,比如你用‘貪得無厭’一詞斥責孩子,是很讓孩子受打擊的。”從丈夫身上我受益良多,不但學會了應對孩子任性、撒嬌的辦法,孩子懂得了不該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傷害孩子的人格品質。
或許不少家長都遇到孩子任性耍賴的時候,通常情況下,父母的反應不少哄孩子,就是恐嚇孩子,或是命令孩子不許哭鬧。但是作為一個人,孩子出現這些情緒是正常的。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情感,允許孩子表達出來,切忌用有損人格的詞批評孩子。
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孩子確實錯了,讓父母感到頭疼。但這並不是說父母就可以嚴厲斥責孩子,甚至是詆毀孩子的人品。要知道,言語傷害是一種內傷,會對孩子造成深刻的影響。因此,父母要堅決避免對孩子的“語言傷害”,保護孩子的自尊,嗬護孩子的人格。
首先,父母要認識到語言傷害的嚴重程度,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視。
其次,要多以鼓勵為主,稍加引導,糾正孩子的錯誤。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應采用積極性語言教育孩子,時刻注意不要對孩子說出傷害他們的話,尤其是在氣急敗壞或“恨鐵不成鋼”的情況下,父母應該保持理智,控製好情緒,盡量對孩子進行和風細雨式的批評和教導。
再次,批評需要講究藝術,要以提醒、啟發代替指責和訓斥。如對孩子說“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會使孩子產生努力改變的動機;對孩子說“沒關係,慢慢來,盡力而為”,可以幫孩子調整緊張焦慮的情緒。
最後,父母要調整好心態,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表現,根據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因材施教。避免說出諸如“你怎麽越大越……”,“你已經不止一次犯這樣的錯誤了,真是沒用”“你都這麽大了,竟然還……”,“你怎麽不能像人家……那樣呢?”之類的話,因為這些話語都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和心靈。也不要用諸如:無可救藥,齷齪,成事不足,自私,霸道,無恥等詞批評孩子,因為這些是有損孩子的人格的。
總之,“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在批評孩子的時候,父母要多用“良言”,少用“惡語”,或不用“惡語”,以免對孩子的人格和品質造成傷害,影響孩子的成長。作為父母,為了孩子,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吧。
教子鏈接:
經常遭受“語言傷害”的孩子,心靈會扭曲,即使成年之後也會出現一些行為障礙和個性弱點,不利於適應社會。為了孩子健康成長,父母應該高度關注不良語言對孩子造成的嚴重後果,不要以為幾句話、幾個詞不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危害,氣急之下就口不擇言地用不恰當的詞來刺激孩子。要知道,這種心靈的傷害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