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經常認為做錯事的後果就是“懲罰”。因為他們隻要一犯錯,就會被父母責罰。其實,你應該讓孩子認識到:如果你不停止某種不好的行為,就會造成一種不良的結果。而且這種結果是由於不良行為造成的,並非父母做出的責罰孩子的行為。
——一位懂得用以說明過失的後果代替責罰的父親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小心摔壞東西、損壞東西的事情很常見。對於自己不小心所造成的破壞,孩子也非常後悔和難過,甚至感到恐懼,因為孩子害怕受到批評和懲罰。這時候,父母應該理解孩子的心情,向孩子說明過失行為造成的後果,而不要對孩子進行簡單粗暴的責罰,這樣才能讓孩子在認清錯誤的基礎上不斷進步。
兒子小時候,有一次,他嚐試著從冰箱裏拿一瓶牛奶。瓶子很滑,他一失手,瓶子掉在地上,牛奶摔得滿地都是。
當時我看到了這一幕,並沒有對兒子大呼小叫、教訓或懲罰他,而是對他說:“哇,你製造了一片混亂的場麵啊!爸爸從來沒見過這麽大的奶水坑呢!”
過了幾分鍾,我對兒子說:“知道嗎?如果我們不小心把東西弄破了,比如玻璃瓶子,地上會有很多玻璃碎片,如果不小心踩在上麵,會把鞋子割破的,如果不小心紮到了手或身體其他部位,就更糟糕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及時把玻璃碎片清理掉,以免對別人和自己造成傷害,知道嗎?”兒子認真地點點頭。
隨後我拿著拖把,兒子拿著一塊海綿,把地上的牛奶打掃幹淨了。我發現兒子幹得特別賣力,特別認真。我知道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了,並用積極的行動表示改錯的決心。
當孩子有了過失的時候,恰好是教育的良機。因為,內疚和不安感使孩子急於求助,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明白的道理更能刻骨銘心。因此,父母應保持冷靜,不要急著對孩子進行訓斥,也不要毫不在意,而應該向孩子說明這種過失行為的後果,指出彌補過失的方法,讓孩子吃一塹長一智,從中學到有價值的東西。
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減少過失行為的過程。善待孩子的過失,就等於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孩子避免再犯同類的過失或錯誤。作為父母,無論孩子所犯的過失是大是小,都不應該急於責罰,而應努力平靜下來。暴怒對待孩子,不但於事無補,還會傷害孩子,掩蓋了過失的本質,可能會使孩子一錯再錯。
比如,當孩子不小心抓破了同伴的臉,有的父母開口便責罵孩子:“誰讓你抓人家的臉?你是不是找打啊?”父母這一斥責,反而強調了過失行為——抓人家的臉,孩子的注意力就會全部集中在與父母的責任相對抗上,而難以反思自己的過失行為會造成什麽後果,為什麽父母會批評自己。這樣的批評顯然不會達到父母期望中的效果。
其實,遇到這種情況時,父母可以以說明過失後果的方式來調動孩子的情緒體驗,告訴孩子:“你把別人的臉抓破了,流了血,別人會感到很疼的,想一想,如果別人把你的臉抓破了,你會不會很疼呢?”這樣有助於喚起孩子的同情心,也有助於促使孩子反思自己的過失行為,從而自覺地改正。
為什麽要向孩子說明行為的後果呢?目的是幫孩子加深這種“原因和結果”的觀念:做什麽事情是由自己決定的,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會教給孩子一種責任感。總而言之,孩子有了過失行為,父母應該給予包容和引導。這樣不僅可以安慰孩子的心靈,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通過這件事情吸取有益的經驗教訓。
教子鏈接:
以說明過失的後果代替責罰,並不是不能懲罰孩子,而是要注意懲罰的方式。要在向其說明了行為造成的後果之後,將孩子與導致這種懲罰結果的行為連結在一起,例如,兒子欺負了小朋友,你可以告訴孩子這一行為的後果,再取消他晚上看動畫片的“特權”,讓他知道,如果再向別人表現出攻擊性行為,會產生怎樣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