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傷樹不傷根,傷人不傷心。孩子的自尊心是稚嫩的,如果他們做了錯事或有不好的行為表現,父母就對他們進行諷刺挖苦、大聲訓斥,甚至大打出手,那麽不僅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和上進心,還會在親子之間築起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造成孩子與父母對立。
—— 一位學會了保護孩子的尊嚴的父親
在傳統的“家長主義”理念的影響下,人們常常認為孩子必須服從父母,被父母批評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這種觀點在當今家庭教育中並不適用。孩子,尤其是處於生長叛逆期的孩子,他們追求個性發展,個體意識明顯加強,更追求與父母間的平等交往。因此,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中,尤其是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保護孩子的尊嚴,隻有尊重孩子,才能打動孩子。
4歲的兒子跟樓下的強強玩得很好,兩人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一天,強強的爸爸帶著兒子來我家玩,我就和他談了一些教育孩子的話題,強強的爸爸誇兒子聽話懂事。這時,我家的小狗跑了過來,在我的身邊蹭來蹭去。我把它拿開,他又粘過來了,於是我對正在跟強強玩積木的兒子說:“兒子,快來幫我把小狗帶走!”兒子玩得很投入,頭也不回地說:“爸爸,我們玩得正起勁呢,你自己把小狗拿開好了。”
我聽了,有些生氣地說道:“你這孩子,真是一點都不懂事,我在跟叔叔聊天,怎麽把小狗拿開呢?你看人家看強強,他比你懂事多了。”兒子撅著嘴巴過來把小夠拿走了。我根本沒有在意這件事情。
誰知在之後的一周裏,兒子就不再找強強玩了。強強喊他下樓捉迷藏,他也不去,上幼兒園的時候,強強喊他一起去,他也不答應。我一說到強強,兒子就捂著耳朵對我說:“我不聽,我不聽,我就是不懂事!”
我感到很納悶,就向強強的爸爸討教經驗。強強的爸爸聽完我的講述,恍然大悟道:“哦,我知道了,肯定是那天你當著我和強強的麵,說兒子不懂事,傷了孩子的自尊心,讓他產生了自卑心理,現在他叛逆其實是一種抵抗情緒。”聽他這麽一說,我頓時明了:原來是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不小心傷害了孩子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孩子才會用叛逆的方式來對抗。想到這裏,我感覺很後悔,很心疼。
於是當晚是特意坐在兒子的床邊,溫和地對他說:“兒子,你在生爸爸的氣,對吧?我不是有意批評你的。其實,在爸爸媽媽心裏,你是一個很乖的孩子。”兒子望了望我,說:“爸爸,你真的這麽想嗎?”“當然了,連強強的爸爸都誇你呢!他說你活潑、勇敢,讓強強向你學習呢!”我笑著對他說,我看到兒子的嘴角露出了笑意。
第二天,兒子就去找強強玩了,他們倆又成了好朋友。
通過這件事,我認識到: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切忌說出傷害孩子的話。孩子犯了錯誤,如果父母當眾批評他,把他和別的孩子作比較,勢必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產生適得其反的結果。
孩子雖小,也有強烈的自尊心。父母一句話說重了,外向的孩子會立刻把不高興、不滿寫在臉上,甚至還會頂撞幾句,爭辯幾句;內向的孩子則會把怨氣憋在心裏,久而久之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孩子哪裏做得不好,父母當然該及時指出來,不讓小毛病變成大的禍患,但這也應當顧及孩子的尊嚴。
在人多的場合或家裏有客人時,父母不妨找機會把孩子拉到一邊,悄悄批評他,或等客人走了之後再說,避免孩子在眾人麵前遭遇尷尬。對於那些很有個性的孩子,父母應該放棄強硬的態度,心平氣和地啟發孩子。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孩子才會更容易被感動。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孩子才會更加自信。在孩子眼裏,爸爸媽媽是最親的人,如果連爸爸媽媽都說他不如別人,孩子還會有信心嗎?還會開心嗎?相信每個做父母的都明白這一點。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者隻有關心人的尊嚴感,才能使被教育者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而言,就是讓被教育者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批評孩子“尊重”在先。教育專家認為,尊重孩子,同時也是尊重自己。因為隻有尊重孩子的父母,才會獲得孩子的尊重。這樣孩子才會與父母在相互尊重中,保持和諧的親子關係。想要減少對孩子自尊心的傷害,父母需要避免這樣幾種行為:居高臨下,指揮、命令孩子;訓字當頭,不許發言;濫施懲罰,不顧後果。這三種行為最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造成孩子產生怨恨、反抗心理,甚至使孩子的人格發生扭曲。
總之,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是每個父母的責任。不論孩子的大小,他們都是實實在在的獨立個體,因此,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用欣賞的眼光,鼓勵性的語言去開導犯錯的孩子,這樣孩子才會真誠地接受批評。
教子鏈接:
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對待孩子的錯誤,父母要有耐心,不應急於求成。教育孩子要在尊重人格、維護尊嚴、保證權利的前提下進行,才可能讓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對孩子人格的尊重,會使孩子更加自尊,有了自尊,才可能自信自強。隻有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進取心和求知欲,也隻有這樣,父母才會贏得孩子由衷的愛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