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歡讀,就讀得越多。
你讀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聰明。
——《朗讀手冊》
卷子和書籍哪個更重要
對於多數小孩來說,學習寫字和閱讀的確會經曆一些辛苦的。要讓孩子克服這樣的辛苦,首先需要的,恐怕就是來自家庭內部,孩子們需要榜樣。如果孩子在家裏就形成了這樣的觀念——書寫和閱讀是很重要、很有用甚至很寶貴的能力,那麽,自然而然地,他們就會想要學習寫字和閱讀了。
可是,大人自己都很少寫字,總用打電話代替寄生日卡,家裏的人根本不看書,更不認真或者興奮地談論書裏的內容,孩子怎麽會覺得閱讀和寫字的能力很重要呢?
在《朗讀手冊》一書中,作者告訴我們許多關於閱讀與學習的真相。
學生為什麽不多讀書?
那是因為孩子們在學校生活中獲得了太多關於閱讀的“不愉快”的信息,在家裏又缺少“愉快”的信息,因此削減了對書本的好感。他們對書本避之唯恐不及,就好像小貓躲避熱爐子一樣。
孩子帶回家的習題卷子真的有幫助嗎?
習題卷子的本意是增強學習效果,發現孩子在課程中不明白的地方,以便老師進行個別指導。然而遺憾的是,老師在指導學生時,為了讓班上其他學生有事可做,會派發更多的習題卷子。於是,這項評估工具變成了控製學生的手段。習題卷子越來越多,通常每個學生每學年要寫1000張,但結果學生的學習效果反而更差。
從1972年起,美國國家教育進展評估會(NAEP,theNationalAssessmentofEducationalProgress)一直追蹤四年級、八年級與十二年級學生的閱讀分數。結果發現,用課外讀物當課本的學生和最能享受閱讀樂趣的學生,分數最高。此外,該評估會的報告中說,38%的四年級學生閱讀成績不及格;所有學生中有1/3每天讀參考書,做習題卷子;44%的四年級學生在班上沒有固定的默讀時間。
濫用習題卷子,後患無窮!如果讓孩子每天做6張習題卷子,而且聽到的是:“孩子們!現在是閱讀時間!”那麽等他升入四年級時,他會認為做習題卷子就是閱讀,並誤以為自己痛恨閱讀。
1989年,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校區的3名研究人員將二年級小學生一年所用習題卷子的成本作了統計。不算學校硬件設備與老師薪水的成本,每位學生平均用了5998美元。研究人員的結論是,學校大多認為印25張習題卷子要比買書簡單。可是算起來,每位學生花在印習題卷子上的60美元可以買20本平裝童書,整個班可以買500本。
海量閱讀的奇跡
“買了這麽多書,孩子就是不讀,怎麽辦呢?”無數家長歎息。
“都上六年級了,課文已讀了幾十遍了,你怎麽還結結巴巴?讀多少遍你才能讀流暢?”數不清的老師惱怒。
“下課不準看書,否則要挨罰。”我這樣嚇唬學生,擔心書迷們視力下降。
“韓老師的學生個個是播音員,不經預習就能流暢朗讀,兩星期學完一本教材對他們來說太輕鬆了。”我的同事、家長如是說。
兩者之所以相差千裏,是因為我的“課內海量閱讀”。
——《海量閱讀指導法:讓孩子踏上閱讀快車道》韓興娥
韓興娥,山東省濰坊市北海學校語文教師。韓興娥的“課內海量閱讀”被《中國教育報》等多家報刊報道,引發了“語文課能否從教材中突圍“的大討論。她把教女兒認字、讀書的做法遷移到了課堂教學中,從而使學生沒有家庭作業,而個個考試成績優秀,全班沒有一個差生。她的專著《我的語文實驗故事》不到半年就全部脫銷。
韓老師在閱讀教學方麵的成績聞名遐邇。一本現行教材教學一個學期,這是全國絕大多數學校撼之不動的定律。可是,韓老師隻用兩個星期,就將一冊語文教材教授完畢,而且不再布置任何與課文相關的作業。
他們學校的閱讀實驗分三階段。小學一二年級是實驗第一階段,本著提前、集中、大量識字的原則,一年級達到1500個字的識字量,先識後寫,在閱讀中識字,識字中閱讀,讓學生自主閱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使用自己編寫的實驗教材。采用的是韻語識字,實驗教材突出的是規範性、趣味性和地方性。剛開始,低年級的實驗效果不明顯,和平行班級的差別不大。到中高年級很明顯。低年級主要是讓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同時發展。
第二階段是在三四年級,學生的閱讀量開始加大,是實驗的轉折點。他們把教材作為讀物來讀,不需要把課文一篇一篇地教。開始一課時教一篇課文,然後就是一節課講2-4課。基本上3個星期就教一本書。小學四年級把小學階段的教材讀完。開始加強課外閱讀,但有一類不讀,那就是《小學生作文選》。三四年級的閱讀量是普通班學生的10倍以上,學生在這個階段學生的視野遠遠高於普通班級學生。他們給這種教學方法取名為“鯨吞牛食”法,意為多吞食,少咀嚼,再反芻。這正是蘇霍姆林斯基所講的,對於輔導差生不是靠補課,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五年級進入第三個階段,實驗走到了關鍵期。教材讀完了怎麽辦?下一步教材怎麽選?要不要學習初中教材?經過大家探討,韓老師開始教學《中華上下五千年》,在學習書中271個故事時,是分兩個階段進行的:第一階段隻粗略地學習文言引文,準確掌握字音、句讀,白話曆史故事則完全由學生自己閱讀。第二階段要完成兩個任務:一是進一步學習文言引文,使學生能夠更加準確地、前後聯係地理解文言文;二是使用班級多媒體設備出示一些練習,豐富學生的語言和曆史知識。進入六年級,學生開始通讀《論語》、《道德經》、《世界上下五千年》,教學方法還是以讀為主,不求甚解,不做具體的要求,學生能理解多少就多少。
六年的實驗下來,體現在學生身上的效果是:課堂上出口成章,引經據典。高校長在談到關於寫的問題時說,在低年級不重視寫,優先發展口頭語言,低年級主要寫句子。三年級後開始寫作文,隻要學生能寫就行,不強調有沒有意義。三四年級後讀書讀得多了,學生“我手寫我口”,怎麽說就怎麽寫。整個實驗重讀輕寫,不是說不寫,讓學生循序漸進。我們認為,隨著口頭語言的豐富,閱讀量的增加,學生的寫作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韓興娥認為,閱讀是學生獲得幸福的基礎。喜歡學習的孩子在學校裏會感到幸福,而討厭學習的孩子在學校裏就會痛苦。從小學到高中畢業,不論能不能上大學,這十多年的學校生活是大部分孩子都要經曆的,不愛學習的孩子如何忍受這漫長的歲月?所以,語文老師的首要責任是讓孩子喜歡閱讀。
讀書能力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的,在小學低年級讀書能力沒有得到培養的孩子,年級越高則學習越吃力,進而漸漸喪失學習的興趣;相反,喜歡閱讀的孩子,年級越高學習就變得越容易。對那些閱讀能力差的孩子來說,讀書的快樂是水中月、鏡中花。如果老師和家長不引領他們,他們的人生將會變得充滿艱辛,沒有書香的人生將是多麽的悲哀!沒有一開始就討厭讀書的孩子,也沒有靠自己明白過來而變得喜歡讀書的孩子,關鍵在於是否有人把他們帶入用文字寫成的美麗世界中。
讀書
梅勒洛夫被判入獄4年。懲罰措施有兩種可供選擇:去醫院當護士或者再接受一次文化教育。梅勒洛夫可不想每天去醫院給病人倒尿桶,所以就選擇了後者。
梅勒洛夫的任務是要大聲朗讀完列夫·托爾斯泰的四卷《戰爭與和平》,而且每頁都要給監獄官轉述一遍。這大出梅勒洛夫的意料,但他已無路可退。
讀第一頁時,就有幾個詞把梅勒洛夫難住了,他怎麽也看不懂。
“讀啊!”監獄官吩咐說,“你,怎麽,是文盲嗎?”
“我中學畢業,還有畢業證呢。”梅勒洛夫生氣地說。
“那你就大點聲讀吧。”
“可這不是用俄語寫的。”
“這是法語,”監獄官說,“俄羅斯貴族子弟法語說得都跟俄語一樣好。”
“我不是貴族,法語我不會。”
“可你的卷宗上寫著你會三種語言:英語、德語和法語。”
“我的學位證是我從市場上買來的。”
“原來如此!如果我把這事告訴監獄長,監獄長還會再給你加兩本。”
“監獄官先生,您要是願意,我給您跪下都成,隻是求您別再難為我了。等我出去以後,我送您一輛‘奔馳’。”
“算了吧,我才不稀罕你的‘奔馳’呢。看見沒有?這兒有一個小星號,這叫腳注。這下麵是俄語譯文。”
梅勒洛夫勉勉強強地總算讀下來了一頁。
“可以問您一個問題嗎?”休息的時候,梅勒洛夫問監獄官。
“當然可以,你說吧。”
“為什麽大家都叫您博士?這是您的綽號還是您真的是博士?”
“我真的是博士。”
“那您怎麽在這兒工作?”
“我是文學博士。得跟書打交道。可現在外麵那些自由的人誰也不讀書了,隻有監獄裏還有被判讀書的人。”
§§第十一章故事中的生命劇本
每一個故事都有治療的作用,世界各地的童話都有深邃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