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母親都有這樣的感慨,就是孩子的爸爸不太喜歡看書,也不管孩子,繼而會問:這對孩子的閱讀有多大影響?心理專家一般會這樣回答:爸爸的缺席,不一定會影響孩子的閱讀能力,但卻是親子關係中最不可彌補的一個損失。尤其是在孩子逐漸長大,開始需要在幼兒園和學校中扮演自己的社會角色時,和爸爸的接觸會對他特別重要。如果一個孩子不是一直被井井有條、細致入微的媽媽式生活包圍,也偶爾能過一過不拘小節、自由豪放的爸爸式生活,他就會更多一些海納百川的陽剛氣。如果這是一個男孩,他在學校裏就更容易被男孩們接受和喜歡;如果這是一個女孩,她會顯得比那些沒有父親疼愛的女孩更開朗,更勇敢。但生活中的父親卻另有一種無可言說的痛苦。
一位接觸到兒童閱讀推廣的父親,提到讓自己最後悔的一件事。他說:有一件事情,每次想起來的時候,總是免不了陣陣的疼痛。無論怎樣地開解,都無濟於事。這才是今生最大的遺憾。如果當初有機緣接觸和了解這樣的事情,如果當初能夠盡到作為一個父親的職責,一切都會不同。這也是我現在無論有著怎樣的困難,也要把這件事堅持到底的原因。雖然於事無補。
這件唯一讓我後悔的事情就是,沒有在女兒很小的時候進行親子閱讀。每次看到那些依偎在一起共讀的父母和孩子,都讓我羨慕。我沒有給過女兒這樣的快樂時光。上天賜予我這樣一個可愛的女兒,我卻沒能引領她走入幸福的閱讀世界。
而這樣的遺憾也發生在著名演員和主持人王剛身上,當年的廣播劇《夜幕下的哈爾濱》給聽眾留下很深印象,後來又主持《王剛講故事》欄目。但王剛坦言自己不是個好爸爸,“說起給孩子講故事我挺心酸的,當年太忙,總忙著工作,回家時聽到女兒房間傳來自己的聲音,原來女兒用錄音機放我的節目,我給那麽多孩子講過故事,但唯獨沒給女兒講過,我不是一個好爸爸。”
在中學的語文課本裏收錄了劉心武先生的文章《錯過》,文中說:錯過,一般來說,屬於人生的常態。有時候我們雖然錯過,隻要我們立刻意識到了,並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瀾於既倒,我們多半還可以使錯過轉化為掌握;問題是我們往往在立即意識到了以後,竟滯澀、凝結住了我們的行動;這樣的錯過,則幾近於過錯。
隻要我們對孩子的早期閱讀多一點點的了解與投入,即便我們是普通的父親,但同時一定是個好父親!
李永生是一個普通的父親,他的女兒曾奪取湖南省高考理科狀元,大學畢業後,因品學皆優,免試直接保送攻讀清華大學博士,年僅二十幾歲。她不僅理工科成績非常優異,而且多才多藝,酷愛書畫音樂,重要的是她從小博覽群書,閱讀了大量經典名著,寫得一手漂亮的文章。這個令人羨慕的高考狀元、年輕的女博士,是一種什麽樣的教育使她取得如此優秀的學業?這個秘密就在於,她的父親李永生早在十多年前,就明確意識到了讓兒童背誦經典的必要性,並在教育女兒時付諸實踐。
李永生回憶說:早在女兒上學之前,他就開始教她背唐詩宋詞和《古文觀止》裏的名篇,十歲左右就教她讀《古代漢語》,有了背誦的功底後,就提早讓她大量閱讀中外名著,如《史記選》、《紅樓夢》、《三國演義》、《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約翰·克利斯朵夫》等。為了擴大她的閱讀量,擺脫學校一貫以來所奉行的應試教育,從小學到高中,三次讓她休學在家讀書。大量經典作品的閱讀,無疑開發了她的智慧潛能,大大提升了她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在學習語文以外的功課時,也輕而易舉,一路拔尖。為了讓她在靈性方麵得到全麵的培養,還專門抽時間讓她學習書畫和二胡,在美術和音樂方麵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他總結說:對女兒教育的成功,與那種功利主義的應試教育並不相幹,應當歸功於經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