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就能輕輕鬆鬆地閱讀書本的孩子,終其一生都會有讀書欲,而且進入小學後,也會以讀書為樂。讀書與學習能力有密切的關係,越是喜歡讀書的孩子,其學習能力越強。
袁愛玲教授的女兒4歲時就已完全過了閱讀關,5歲入小學。女兒讀了小學後,見同學們背生詞表吃力的樣子,回來問媽媽:“我是怎麽學會認字的呢?好像一點兒也不痛苦。嗯,就像不知道自己怎麽學會說話的一樣。”袁愛玲笑道:“你那時候小,是無意識地學,所以快樂;現在小學生背生字,是有意識地學,要靠意誌去努力,學習就成了刻苦的事兒。”
日本教育家鈴木鎮一說過:從幼兒時期就開始讀書的小孩是幸福的。他們有熱情,具備適應性,比其他孩子更快樂。雖然不是說孩子從小讀書就可以成為天才,但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有許多上了小學才開始讀書的孩子,在學習知識上是不幸的,他們感到難以應付。所以,想要培育優秀的孩子,一定要盡早地讓孩子讀書。但我們要強調,不是因為孩子聰明才讓他盡早讀書——這種傳統想法耽擱了許多孩子——而是從小就讀書,才能使孩子更早地具備閱讀能力,而具備了閱讀能力的孩子才會變得優秀。
袁愛玲教授的女兒拿到小學課本的一周,就把整本書讀完了。她拍拍書,疑惑地對媽媽說:“書這麽薄,為什麽要學一學期呀?”作業根本不用帶回家,三下五除二,在學校裏就寫完了。
在女兒的小學時代,整天苦惱的是沒人跟她玩。打電話叫了張三來家裏,才玩一會兒,家長找來了,說作業沒完成。又打電話叫來李四,結果家長也找上門來要孩子回家寫作業。
雖然是玩過小學的,但女兒成績優秀,還讀了大量課外書,最終以全校第二名、全天河區第四名的成績考入華南師大附中,後來又被編入奧林匹克班。
袁愛玲教授覺得,在5歲前培育起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尤其是對閱讀的熱愛,後來幾乎完全放手不用再管了,孩子就像鼓滿風帆的船,能夠乘風破浪,一日千裏了。
袁愛玲教授說:“進行早期教育,要注重早早地讓孩子認字並培育她的讀書興趣,此後好像再沒有做什麽大的努力了。”她說:“除了早期教育比較重視外,真的沒再為孩子做什麽。早期教育抓好了,父母幾乎可以放手不管孩子了。你想想,孩子愛上了讀書,還愁成績不好嗎?她讀了那麽多書,理解能力自然好,不管是人際交往的技巧,還是做人的道理,她都能從書上學到。”
再忙也能教出好孩子——彤彤一家的閱讀經
彤彤媽在她的《再忙也要做個好媽媽》一書中說:課外閱讀是促使孩子學習飛躍的“魔杖”,它有一種魔力,不顯山不露水地賦予孩子不同的能量。一旦孩子進入了課外閱讀這條輕軌,迷人的好風景就一路撲麵而來了。閱讀使孩子變得“睿智博學”、“文采奕奕”,一手輕鬆好文章讓人刮目相看。
彤彤媽的女兒在作文比賽中經常獲獎,別人都以為她家孩子報了什麽輔導班。其實,這一切得益於彤彤酷愛讀書的習慣。有一位爸爸對彤彤媽說:我們家裏什麽都不缺,就是沒有什麽課外書,平時我們不太看書,孩子作業多也顧不上看別的書。
而彤彤家的最大特點就是,她的父母都是嗜書如命的人,家裏最驕傲的財富就是那兩千多冊書籍。父母也經常帶她去書店和圖書館,每當彤彤寫完作業,她都會津津有味地讀起那些課外書。全家人都愛讀書,電視竟成了家裏利用率最低的電器了。
讓孩子喜歡讀書,並且引導孩子讀好書,是要下一番功夫的。在彤彤小的時候,彤彤媽在孩子邊玩的時候邊給孩子朗讀故事,並不會強求孩子做什麽。漸漸得孩子就開始跟在媽媽身邊一起讀書了。在上小學的時候,彤彤的識字量越來越大,可以自己看書了。由此延展到豐富多彩的課外讀物上。孩子常常是書不離手,在書裏,彤彤體驗到了故事的快樂、有趣的科學和做人的道理。
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看“閑書”會耽誤學習。對此,彤彤媽從來不認為閱讀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由於從小就養成了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現在她已經把讀書當成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愛的神奇
這是一個發生在美國黑人貧民窟的真實故事。
一位大學教授帶著他的學生來到這裏搞調查研究,其中有一個課題是對該區200名黑人孩子的前途作預測。學生們都很認真,不久報告都出來了,結論令人沮喪:200名孩子無一例外地被認定為“一無是處”、“無所作為”、“終生碌碌”,等等。
四十年後,老教授早已去世,他的繼任者從檔案裏發現了這份報告,好奇心驅使他來到當年的黑人貧民窟。他驚奇地發現:當年被調查的200名孩子中,除了20名已離開故地,無從考查外,其餘180名孩子大多數都獲得了相當的成就,他們之中不乏銀行家、商人、大律師和優秀運動員。這一切,他們都說最該感謝的是當年的一位小學教師。
繼任者找到當年的小學教師,此時她已是遲暮晚年,吐字不太清楚,可有一句話任何人都聽得懂:“我愛這些孩子。”
§§第四章愛上閱讀與發現天賦
每個孩子都帶著獨特的稟賦而來。期待你的發現,培養,隻要順應天賦,每個孩子都能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