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49章 孩子的眼睛於洛穀

  最近,興之所至,收集了一批中外攝影家拍攝的孩子的照片。如今的世界紛紛攘攘。原想讓自己的視線留在天真無邪的孩子中,獲得片刻寧靜。可是,當我一張張端詳這些相片時,心中感到一陣顫動。

  你看,這些孩子的眼睛,雖然其中流露的有我期待的純真、歡快。但有不少是我不願意見到的:恐怖、驚慌、無奈、失望……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雙眼,能看到人的心靈深處。孩子們,來到這個世界不久。他們應該無憂無慮地生活。享受陽光,享受母愛,享受世界給予他們的一切,他們的心靈應該是最無邪的,可是,我們從不少孩子們的眼睛中所見到的。卻是另一副景象。父輩生活的磨難過早地從他們的眼神中流出,不平等的世界,已使他們的雙眼充滿了迷惘,他們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誰能想到起步就如此艱難。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孩子們的眼睛在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什麽樣的未來的遠景呢?這是我們不願看到的。要讓孩子的眼睛恢複明澈,唯一的途徑就是要使我們這個世界正常起來!要讓貪汙腐敗的現象早些杜絕,貧富差距早些縮小,自由、民主不再是嘴上的裝飾,隻有到那時,孩子的雙眸才會一片燦爛。上海將沉沒?

  蘇言

  上海,以及與上海相類似的一些城市,可能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文明之殤!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認為:南極與格陵蘭冰雪融化後,上海將被淹沒;

  世界自然基金會認為:巨型城市成上海難以承受之重。沉降損失超過二幹九百多億元:

  聯合國認為:上海是未來全球六大缺水城市之一;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五千名專家聯合向哥本哈根會議提出報告:如果人類無法製止氣候持續變暖,依照目前海平麵上升趨勢,到二〇五〇年,上海需要遷移的人口可能要到一百萬人。長江三角洲沉沒的指數最高,河口城市上海首當其衝;上海等許多城市都將被海水淹沒;

  這些並非危言聳聽。一個由二十多人組成的研究團隊,經過多年努力撰寫的《上海沉沒》一書,最近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書是“地區危機報告”的第二部,現摘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的《華夏地理》雜誌網頁上,出現了一幅地圖,綿延曲折的黑色粗標線乃是製圖者重新描繪的中國海岸線。製圖者是以海平麵上升50米後為假設,畫出的中國屆時的新海岸線。這個‘未來新海岸線”顯示的是,總體看來,屆時,我國國土的東部沿岸自北向南都將鬥轉星移。最東部將新增人海口,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區乃至全國三大糧倉均不幸被淹,沿海地區海岸線後退。

  氣候變暖、海平麵持續上升是這幅令人震驚的‘未來示意圖”成立的前提。目前科學家的推測是,當南極的冰雪全部融化,海平麵將上升六十米。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地球科學組中國國家代表、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長劉小漢教授更為語出驚人地預測——“最快到二〇五〇年,南極冰蓋可能將全部融化,海麵將上升近七十米,全球沿海城市將受到極大威脅!”

  目前,南極大陸上覆蓋著2000米厚的冰蓋,英國科學家發現。位於南極的拉爾森冰架。從二〇〇二年一月三十一日開始,占整個冰架四分之一的部分也就是800多平方公裏的冰架開始和主體分離,隻用了35天就從衛星照片上消失了。

  而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新的預測,在未來不到100年的時間內,氣溫可能上升到8000萬年前的曆史高位,在這樣的溫度條件下,南極是不可能存在冰蓋的!若平均厚度4600米的南極冰蓋屆時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麵將上升66米,而算上格陵蘭的冰蓋融化,海平麵將再上升4到7米,事實上,還有北極和青藏高原的融化的冰……

  由我國國家海洋局發布的《二〇〇九年中國海平麵公報》表明,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二〇〇九年我國沿海海平麵處於近三十年高位,比常年高出68毫米,也比二〇〇八年高出8毫米。專家預計,未來三十年中國沿海海平麵將繼續保持上升趨勢。盡管我國相關部門對海平麵上升的幅度預估遠遠低於國際上的預測數據。然而,即使是30厘米、40厘米的升幅,仍然會對我國造成不可輕估的傷害。根據《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的估算,如果海平麵上升30厘米,珠三角、長三角和黃河三角洲、華北平原可能遭淹沒的海岸低窪土地麵積超過2.3萬平方公裏。該報告是由我國科學技術部、中國氣象局、中國科學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國家環保總局、教育部、農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國家海洋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十二個部門組織編製和發布的第一部氣候變化科學評估報告。

  1米,可能就會成為中國的一個臨界點、一個難以逆轉的關鍵點。因為在中國,沿海部分地區海拔隻有1米至3米。一些地區甚至已經在海平麵以下,現正以海堤來防護。長江三角洲和蘇北濱海平原,有11000平方公裏海拔不超過2米。長三角中心的上海平均海拔僅為1.8米至3.5米,最低處隻有0.91米。據估算,海平麵若上升1米,長江三角洲平原的東半部連同蘇州以東的上海等大小三十四個市縣都有淹沒危險。中國第三大島崇明島可能將完全消失,太湖將與東海連成一片。

  上海。坐落在長江三角洲上的河口地區,位於北京和香港的等中點上,麵積為6400平方公裏,以2000萬人口雄踞中國第一大城市。二〇〇七年,上海以56億噸貨物吞吐量成為世界最大的貨物碼頭,流動集裝箱已超香港使它成為繼新加坡之後的世界第二大港口。

  但是,上海所處的河口位置平均海拔卻僅有1.8米至3.5米,海平麵上升使得城市多個片區在抵禦災害之時顯得尤為脆弱:三角洲的鬆軟土質伴隨著人為因素又在不斷下陷,例如地下水與石油的過度開采、上遊堤壩的影響等。近三十年來,上海沿海海平麵上升了115毫米,高於全國沿海平均的90毫米,加之地麵沉降,相對海平麵上升幅度更大。

  世界自然基金會預測,到二。五。年,上海沿海海平麵將上升30厘米(有科學組織認為這個數字是70厘米),上海地區大約5.4萬平方公裏可能被淹,這個麵積將超過整個上海的一半之多。按照國家海洋局的研究,在有防潮設施情況下,如果海平麵上升65厘米。按照曆史最高潮位推算,海水可能淹沒包括上海在內的長江三角洲和江蘇海岸13%的土地。

  原本讓上海能夠“海納百川”的風水寶地而今卻陷入了困境之中。

  這種困境也許是所有大型三角洲城市的宿命之一。

  由世界自然基金會主持的一份研究報告《巨型城市的巨大壓力——亞洲主要沿海城市的氣候脆弱性排名》主要考察了亞洲受氣候變化威脅的十一個主要的沿海城市,這些城市包括:中國的上海、香港,菲律賓的馬尼拉,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吉隆坡,越南的胡誌明市,柬埔寨的金邊,泰國曼穀,孟加拉國的達卡,印度的加爾各答。研究通過綜合分析這十一個城市的三個影響因素,得出它們在麵對氣候變化時的總體脆弱性排名。上海與越南的胡誌明市並列第四,因為兩個城市都極易受到海平麵上升的影響。

  其實,早在二〇〇九年全球關注的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舉行之前,英國資深環境記者保羅,布朗就向公眾宣布了他的“沉沒警告”:如果人們仍不對溫室氣體的排放進行控製的話,到二。五。年,全球平均氣溫將再上升2℃,而至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上升5℃。二〇五〇年,像上海這樣的沿海城市有被海水淹沒的危險。

  將時間再倒退十四年。那個時候中國的科學家已經將目光投向海平麵上升與沿海城市安全之間的關係了。一九九三年。由上海市水務局牽頭。相關機構的專業人員通力合作,耗費三年時間完成的《海平麵上升對上海影響及對策研究》報告,也是迄今為止對於海平麵上升與上海安全關係最為詳盡的一次研究。在報告第一章中,科學家們就預測:“上海地區理論海平麵二〇一〇年比一九九〇年將上升4厘米,二〇三〇年將上升10厘米,二〇五〇年將上升50厘米。”考慮地麵沉降等因素,報告指出,“上海地區相對海平麵上升的幅度預測到二。五。年為45-55厘米。”

  另一部十年以前完成的研究,也曾經試圖回答“上海沉沒”這個問題。這項《海平麵上升對中國沿海主要脆弱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項目中,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的人員,繪製了一幅地圖。地圖中長江三角洲及江蘇和浙江沿岸,被打上大片的陰影,陰影麵積是總頁麵的26%,現實中,它是跨越江蘇、浙江、上海的5萬多平方公裏土地。

  這幅地圖表示,在沒有防潮設施的情況下,如果海平麵上升30厘米,按照曆史最高潮位推算,海水就可以淹沒陰影部分的土地,也就是說,長三角富庶的多數城市,都將淹沒於海水之中。

  同為中國重要的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黃河三角洲,也同樣麵臨著海平麵上升的威脅。

  如果說氣候持續變暖引發的沉沒危機是外來威脅,那麽對於像上海這樣的河口城市而言,三角洲的先天缺陷帶來的沉降現象,則加劇了這一威脅的嚴重程度。

  從一九二一年開始,每年上海都在“下降”。

  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嚴學新曾公開證實,上海在一九二一年首次發現了地麵沉降現象,一九二一年到一九六五年這四十五年間,中心城區地麵平均下沉了1.76米,最嚴重的地點達2.63米,差不多是一層樓的高度,地麵標高比黃浦江高潮位低了2米左右。

  二〇〇二年,上海地質學家曾集體編寫過一本叫《上海城市地質——邁向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書。作為編寫者之一的上海地質學會秘書長、地質專家劉守祺,就曾表示,“上海是個一邊升,一邊沉的城市”,是典型的軟土地區。典型的高速發展城市,目前麵臨的最大地質災害就是地麵沉降。

  中國國土資源部二〇〇四年公布的新一輪中國地下水資源評價同樣顯示,中國地麵沉降中心累計最大沉降量超過2米的有上海、天津、太原。

  如果說起這些還不能讓你敏感的話,那先去看看上海地標的遭遇吧。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地處上海市陸家嘴板塊,在這一占地28平方公裏的區域上,集中了全上海、乃至全國最尖端的金融集團,可謂是全國經濟的載重體。陸家嘴正以每十年0.15米——幾乎一個台階的速度下沉。0.15米是上海市采用回灌技術以來,陸家嘴減緩沉降後的速度,在這之前,陸家嘴沉降最嚴重的時候曾經出現過僅一年就下沉0.11米的情況。通常,蓋房時,對待地下水的態度是‘隻抽不灌”,抽出的地下水通過下水管、汙水管進入城市管網,直至一九六六年,上海市正式開始采取地下水人工回灌的方法阻止沉降。

  當然。對於上海選擇在陸家嘴打造金融中心,相信有關方麵對於沉降問題已進行了精心的計算和考慮,據劉守祺介紹,“吃重的是七十米以下的含水層,上海的大型建築如東方明珠’和南浦大橋都是用這裏做樁基吃力層,一旦打淺了就會傾斜甚至坍塌。”但由於更多資料並未向社會公開,尚未能阻止憂慮者的猜測。

  沉降下一個焦點在哪呢?會不會是外灘?結果尚不明晰。目前能查得到的公開數據顯示。一九六二年。地麵沉降調查小組曾披露:其時外灘地麵標高隻有3.7米,在一九五。年時還是4.5米,短短的十一年下降了0.8米。

  作為國際化金融都市,上海有沉沒危險的消息無疑令人震驚,但並非無跡可尋。關於上海受地陷之苦的研究,確實不少。

  上海地方誌辦公室的官方網站上,有關上海地麵沉降的資料和數據清晰可查。

  一九五六年在普陀區中部北站一帶出現100毫米的沉降中心:

  一九五八年平涼路一帶出現170毫米的沉降中心:

  一九六五年,上海市市區大部分地區地麵沉降總量在75厘米以上,普陀、長寧、靜安、黃埔、楊浦等區總沉降達到1米至1.5米,形成以市區為中心,以東西兩個工業區為主體的蝶形沉降漏鬥。

  經過調整對地下水的開采。一九六五年之後市區沉降得到明顯改善,一九九九年均沉降為12.29毫米,到二〇〇三年下降到隻有10毫米,二〇〇九年的數據約為7毫米,但陸家嘴的緩慢下沉,仍然具有代表性。

  曾有觀點認為,市區人口數量龐大,集中建設的房屋和市政建設過於複雜,才導致地麵沉降,市郊、偏遠地區不會存在這一問題。事實不然,上海較為邊遠的嘉定、鬆江、奉賢各區也是沉降高發區域。

  地麵沉降容易造成潮災和澇災。而上海的地麵沉降更是不均勻性,也使得部分地區地下水排水溝管坡度改變。排水泵站排水不暢。

  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五日,上海受台風、大潮、暴雨三麵夾擊,當日吳淞口高潮位5.18米,黃浦江蘇州河口高潮位4.77米,海塘、江堤決口五十多處,田地被淹145萬畝,川沙、南匯、奉賢、崇明僅房屋就倒塌6萬餘間。市區南京東路永安百貨公司一帶水深達1米,黃浦江舢板可長驅直入。

  一九六二年八月二日,上海受七號台風侵襲,市區一片汪洋,交通停頓一天多,這次洪魔十天後才完全撤退。

  二〇〇〇年七月二十日,上海市楊浦區一根700毫米口徑的地下輸水管爆裂,附近多個小區居民家中進水。經查原因是此處地麵不均勻沉降所致。

  二〇〇三年,地鐵四號線地麵出現漏鬥狀塌陷。

  二〇〇四年夏天,上海市天山路兩戶居民四口人煤氣中毒。經搶救所幸沒有生命危險。調查發現,煤氣泄漏的原因是地麵發生沉降,將一根口徑為300毫米的煤氣管道扯斷。

  二〇〇九年七月三十日午後的那場七十年一遇大暴雨,上海市區多條段馬路積水10-30厘米,閘北、盧灣等地3000多戶居民家中進水5—10厘米。

  目前,在上海,局部性的、可觀測到的地麵沉降依然比比皆是。在上海大學新校區的師生曾說,落成十年左右的教學樓,就能看到樓房架空過道上的非均勻沉降。

  因地麵沉降帶來的諸多不便,對上海老百姓來說。如同地震與日本。已經很難分離。

  冰冷的數字更顯可怕:自一九二一年發生地麵沉降以來至今,上海沉降麵積已達1000平方公裏。

  二〇〇六年時的公開報道顯示,上海中心城區地麵標高在3米-3.5米,內環線內區域標高在2.5米-3米。當時人們驚歎上海倘若再以這樣的速度沉降,數十年後,上海人將生活於海平麵以下。

  上海:目前地麵以平均每年7毫米的速度下降。有專家驚呼:再下沉2米上海將有被汪洋襲擊的危險。

  得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宇航局超過420萬美元的資助,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經曆兩年完成了一份三角洲‘體檢報告”。這份報告的一個重要推論:上海沉沒?倫敦沉沒?紐約沉沒……中國的三個主要三角洲——長江、珠江和黃河三角洲,均已經被列入最危險的級別。

  上海等三角洲大城市遭遇沉沒威脅的原因,除了海平麵上升這一嚴峻形勢,科羅拉多大學的這份迄今關於三角洲最完整的報告也給出了回答。他們直言在河流上遊興建大壩、修建人造渠道和防洪堤等,是導致許多三角洲不斷深陷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使得部分地區的地麵下陷速度甚至超過了海平麵上升的速度。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