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4章 光緒詔禁《四書改錯》

  文字獄可謂與清朝‘國運”相始終的帝國特色。光緒二十年甲午六月十六(1894年7月18日),清廷連發兩道上諭,都根據河南學政邵鬆年的奏章,指示各直省督撫一體遵行:一命各省長官通知下屬諸邑,重刻“世祖章皇帝禦製《勸善要言》一書”,廣行頒發宣講,“務使窮鄉僻壤,家喻戶曉,俾得遷善改過,一道同風,用副朕化民成俗至意。”二命各省督撫出示嚴禁出售毛奇齡《四書改錯》一書,重申各級教官和所有學校。“較閱文藝。自當恪遵功令,一律以朱注為宗,不得錄取異說,致乖文體,用副朝廷崇尚正學至意。”(均見《光緒朝東華錄》第三冊總3430-3422頁,中華書局重印本,1958.)

  就在前一天,光緒帝命翁同觫起草禦前會議決議,作為上諭附件發給北洋大臣李鴻章,聲稱對日本出兵朝鮮,必須反擊,“朝廷一意主戰”,督責李鴻章迅即籌辦向朝鮮增兵事宜,“若顧慮不前,徒事延宕,馴致貽誤事機,定惟該大臣是問。”由此清日戰爭欲罷不能,隻過七天就由日軍先動手而觸發。

  因而,清廷向北洋大臣李鴻章發布對日作戰上諭的同日(光緒命軍機處發此諭在十六日,見《翁同觫日記》),又向直隸總督李鴻章等各省封疆大臣連發整肅民風和嚴禁毛奇齡《四書改錯》的兩道上諭,仿佛抗擊敵國外患與帝國各個行省沒有關係。那出於怎樣的政治理念和形勢判斷?這裏不予討論。但當時光緒皇帝雖已“親政”,內政外交的決策,仍需聽從慈禧太後的“懿旨”。甲午戰爭從開打到慘敗,清方禍首必為慈禧。是任何辯護論者無法替她洗刷的。那麽,同時假借‘化民成俗”、‘崇尚正學”名義,在外患緊迫的時刻,企圖在國內再度收緊文網,似乎不畏內外夾擊,這與慈禧攸關嗎?

  現象看來古怪,其實不難明白。光緒甲午年,適逢慈禧太後‘六旬萬壽”。這個帝國第一老太婆,非但極端迷信權力,而且極端迷信氣數,唯恐花甲大慶不能安然。她對日本侵略者,由堅決主戰突變為不惜割地求和,一個口實就是務求保全由她作主的帝國‘麵子”,這將另篇再說。至於國內,她早已放出狠話,說是誰敢在她慶祝‘萬壽”期間,惹她不高興,就決不饒恕。她警告的第一對象,正是‘親政”而謀求擺脫假母掣肘的光緒皇帝。當然,這個孱頭皇帝,要在這年十月十日(西曆11月7日)慈禧太後慶辰前後,采取措施或做出姿態,期求保持國內局麵穩定,至少不出令慈禧掃興的民間騷亂,便不言而喻。

  一瞥光緒甲午年的滿清官方記載,就可知清日開戰前半年,皇帝為營造慈禧慶辰吉祥氛圍。不斷用奉太後懿旨名義發布上諭,普賜滿漢貴胄官員爵賞,不忘表示關注民瘼。無奈帝國已整體腐爛,官逼民反事件此伏彼起,尤其京師治安糟極,多次發生民人革吏闖入紫禁城內‘叩閽”奇案。

  河南是民間‘會匪”鬧事嚴重的諸省之一,這年又出現“龍會”聚眾造反。會首被殺數人,但會眾抓不勝抓。於是河南學政邵鬆年奏請皇帝治心。此人乃帝師翁同龢的常熟同鄉和世侄,在翁掌教的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時(光緒十二年),名列第一,其奏得上諭普發各省督撫執行,無疑獲翁師傅臂助。

  然而清帝及其文膽,為求全民“一道同風”,端出的文治教材,竟是皇帝的七世祖於二百三十九年前(順治十二年)的《禦製勸善要言》,且不說此書隨即被滿洲權貴鼇拜等棄若土苴。即如其中教化被征服的漢人士民甘做順民的什麽勸善格言。不也早被皇帝高祖乾隆敕編《貳臣傳》之類宣稱屬於偽道德了嗎?這時清廷卻令各直省督撫‘重刻宣講,以裨風化”,倘若真有效應,那不可能出現化士民為滿洲臣仆的返祖現象,而隻可能預先為慈禧政權墮為“洋人的朝廷”製造順民。

  至於光緒皇帝聽從翁同龢師徒主意,為了整肅‘士習人心”,拿出的祭旗犧牲,竟是死去一百八十一年的毛奇齡,並且是毛奇齡晚年自毀其版的《四書改錯》,則是為清代文字獄曆九帝而不息而增添一起新例。翁同龢任光緒帝師傅近二十年,講史是他授教的一門主課。他熟知清朝的統治政策史,並數度擔任翰林院庶吉士的總教習,而同邑世交邵鬆年更屬入室門徒。如果說,邵鬆年要求光緒嚴禁毛奇齡《四書改錯》的奏折,實為複述翁同龢的看法,應該沒有疑義。

  邵鬆年的奏折,全文洋洋近幹言,首謂朱熹集孔子的道學之大成:次引康熙《禦製朱子全書序》和乾隆六年查辦謝濟世‘肆詆程朱”的上諭,說是‘我朝”尊崇朱熹已列為功令。往下呢?就是控告毛奇齡《四書改錯》非聖無法。

  邵鬆年或說翁同龢,明知毛奇齡聞知康熙將朱熹升配十哲之列,即自毀《四書改錯》書板,因此不僅幸免康雍乾三朝文字獄的劫難,而且也沒有收入嘉慶元年重刊的《毛西河先生全集》,那以後也隻有私刻單行本在坊間流傳。令他們恐懼的,是同、光間石印書普及,“而毛奇齡所著《四書改錯》,亦已洋印遍行天下”。

  毛奇齡關於四書的著作,凡十一種,其中《論語稽求篇》、《大學征文》等多種,同樣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作為靶子,在康雍乾三朝廣為流傳,而《四書改錯》不過是通行諸著的論點集合,為什麽邵奏對諸著不予聲討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那些專著已收入乾隆欽定的《四庫全書》,或收入《西河全集》而未在乾隆朝遭禁。翁同龢是久曆官場的老政客,深諳趨避權術,怎敢冒犯康乾“列聖”而授人以柄?而要求清廷嚴禁《四書改錯》的“洋印”本,既可進而株連毛奇齡有關四書的各種著作,又突顯一個‘洋”字,杜絕可能借康熙曾表彰毛奇齡,而乾隆也曾以毛奇齡‘素有文望”,不欲對他聲討作理由,反過來攻訐翁、邵非議“列聖”。

  光緒帝命各省嚴禁《四書改錯》的上諭,除《光緒朝東華錄》外,未見清末民初其他私修文史諸書記載。即使《光緒朝東華錄》,也未見任何封疆大吏回應執行情況,包括自稱最為關注“聖教興衰”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倘說這與清日戰爭已經開打有關,卻不盡然。誰都知道英法聯軍將鹹豐帝驅出北京以後,滿洲愛新覺羅氏的“家天下”就現敗兆,同時在鎮壓太平天國和撚軍戰爭中崛起的湘淮軍頭,漸成藩鎮割據態勢,也使行省督撫權力膨脹。慈禧太後有本事把同治、光緒兩名兒皇帝乃至宗室王公玩諸股掌。但要隨心所欲擺布地方政軍頭目,早已顯得力不從心,何況盡人皆知為傀儡的光緒帝。休說光緒和翁同龢之流,借著《四書改錯》背離祖宗‘崇尚正學”名義,督責疆臣嚴禁,必然引發地方輿論騷動,正好與各省大小官僚視‘地方安靜”為政績表征的積習相悖,就說他們讚同清廷重申輿論一律的文化專製政策,也無法實現。一個從頭到腳都爛透了的腐朽體製,能夠如雍正、乾隆時期掀起文字獄嗎?

  從光緒上諭中得益的,隻有毛奇齡。它喚起了清末學者對久已淡忘的毛奇齡其人其學的注意。不信,請看章太炎《訄書》重訂本關於毛奇齡變節的批評。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