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知人善任 唯才是舉

  楊士奇從全局利益出發,大力選擇了一批有才幹、作風正派的人充任要職。他當國四十一年,位居首輔,實力不可謂不雄厚,資格不可謂不老,但他提拔人,從不為結黨營私之目的,而處處出以公心。正是因為有這樣寬廣的胸懷,正派的作風,他才能不斷地識別和發現賢才,並大膽舉薦之。史稱他“雅善知人,好推轂寒士,所薦達有初來識麵者”。(《明史·楊士奇傳》由於他貫徹的是一條“任人唯賢”的路線,所以由他推薦或提拔的人,都在各個地方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所舉賢才列於中外者五十餘人,皆能正己恤民。蓋公取人必先德行,而後才能,無問識與不識,博詢於眾而信乃舉”。(《東裏集》王直作《楊士奇傳》)在被他推薦的人中有象況鍾、於謙這樣一世有名的清官名將。“而於謙、周忱、況鍾之屬皆用士奇推薦,居官至一、二十年,廉能冠天下,為世名臣雲。”(《明史·楊士奇傳》)

  官吏,是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份,選擇官吏的標準固然首先反映出這個政權的階級屬性,同時也反映出這個政權清明或腐敗的狀況。同是地主階級的政權,往往是用人得當,政治修明,社會安定,國富民安。否則是君昏吏奸,官場腐敗,民不聊生,這是一條曆史的規律。因此,楊士奇非常重視官吏的選擇,把它當作統治階級的“第一事”。他對宣宗說:“其所條奏,唯在慎擇儒臣及左右侍禦之臣,其學術不正、立心行已頗僻者,皆宜屏遠,使不得上惑聰明宗社,生民之福實關於此。”(《東裏集》王直作《楊士奇傳》)此時,他已目睹到官場中的一些腐敗狀況,痛切指出:“近年有等京官無人舉保,造為謗語,專欲隳壞先帝良法,則小人皆得升用。小人日進,則君子日退,天下何由治平?”(同上)為此,他強調京官推薦地方官必須以廉公端厚為主要標準:“公又言:‘方麵及郡守,請令京官三品以上,及布政、按察薦舉,務取廉公端厚,能為國為民者,吏部審其可用,奏授以官。後犯贓罪並坐,舉者凡因保舉授官而有指告其罪者,先逮問,餘人有驗然後及之,庶不為小人所誣。年來吏員太冗,多有昏愚不通,請令六部、都察院、翰林院同考試,選擇而用之。”(同上)

  楊士奇在這裏提出的選官方案是積極慎重的。它既為地主階級中的優良分子打開了仕路,又嚴格防止了那種任人唯親的作法。這在封建社會,特別是在邪惡勢力逐漸抬頭的明朝官場上,楊士奇能堅持這種唯賢是舉的用人路線,充分體現了他清白正直的品格和寬廣的胸懷,與那班貪官汙吏、宦官閹黨的所作所為形成了鮮明對比。

  更為可貴的是他下麵這一觀點,他在奏折中對宣宗說:“軍民中有文學才行卓然出眾、智謀才勇精於武略者,亦宜察舉。唐虞之世,罰弗及嗣。今極刑之家有賢子弟,例不許用。”楊士奇說這些話的含義已經明白無疑:他是用唐虞之世罰弗及嗣的製度對“祖宗之法”提出了異議。宣宗當即同意了他的看法,說:“舜殛鯀用禹,聖人至公之心也。今除謀反大逆外,其餘犯者子孫,有文學才行,並聽舉用。”這是一條不唯成份重在表現的路線!作為地主階級代表的皇帝、大臣,能夠實行(起碼是能夠提出)這樣的路線,真是難能可貴!楊士奇仍是有政治遠見的,他們通過這項“官吏政策”,縮小了打擊麵,發掘了人才,同時也更團結了廣大的知識分子,作為首提這一建議而修改祖宗之法的楊士奇,我們應該承認他已具備了一個優秀政治家寬闊的胸懷和果敢的勇氣。

  拔擢賢能是楊士奇一生中最大的政績之一,在不少史料中都記載了他這方麵的動人故事。現特輯錄了一些突出者。

  宣宗皇帝在位期間,認為有很多郡的太守不稱職。宣德五年,正趕上蘇州九府缺地方官。這九個府都是戰略上、經濟上的要地,必須選擇得力的官員前去治理。於是宣宗命令各部院大臣推舉他們下屬中的廉能者候選,蹇義、胡瀅和楊士奇首先推薦了儀製司郎中況鍾。況鍾擔任了蘇州知府後,“興利除害,不遺餘力,鋤豪強、植良善,民奉之若神”。(《明史·況鍾傳》)成為曆史上清官的代表人物。

  士奇薦賢,重才幹,不重資曆名望。宣德五年,國家財政發生危機,各地賦稅多有拖欠,而以東南為甚,單是蘇州一郡,稅糧秋欠八百萬石,朝廷急需得力官員前往解決。當時周忱很有經世之才,但不為人所知,士奇經過了解後,大膽將他薦為工部右侍郎,巡撫江南諸府總督稅糧。果然周忱赴任後,革除舊弊、節省浮費,既解除了人民的困難又緩和了國家財政的危機,做到了“民不擾而麈有餘羨。”

  民族英雄、名將於謙的提升過程也充分說明了士奇薦賢的這一特點:

  於謙本來隻是個正七品的監察禦史,論資曆可謂淺矣,論級別可謂低矣。但士奇卻獨具慧眼,看出此人才堪大用,於是在皇帝麵前舉薦他。於謙馬上被破格提拔為三品高官兵部右侍郎,負責巡撫河南、山西,史稱其“聲績表著,卓然負經世之才。”在土木堡之變後,麵臨英宗被俘、瓦剌大軍兵臨北京城下的危局,朝中大臣驚慌失措,或言遷都,或擬委屈求和,而於謙卻挺身而出,如中流砥柱力挽狂瀾,領導了北京城保衛戰,挫敗了瓦剌的進攻,使明朝轉危為安。於謙為人極其清廉,他在當巡撫時,每次到朝中陳事,“空囊以入”,那班權黨根本不要希望得到什麽,一反賄賂公行的官場惡習。所以史稱:“三楊等之薦人,皆出於至公,非如後世市恩植黨之為也。”而且楊士奇思賢若渴,一旦發現人才便竭力推薦,決不讓人才埋沒,有不少被推薦對象,甚至與他素昧平生。比如陳繼這個人,士奇本不認識他。戶部尚書夏原吉在蘇、鬆一帶治水,得知其清廉,又看到陳繼的文章後,認為此人很有才華便歸示士奇,士奇立刻轉向仁宗推薦之,這樣陳繼得以被提為國子博士,旋又升為翰林院官員,值弘文閣。

  士奇愛讀書,有一次,他翻看一本詩集,看到了昆山人屈昉的一首送別詩,覺得裏麵頗多佳句,便默默地記下了他的名字。不久,昆山縣知縣羅永年有事進京拜見士奇,士奇問他:“你們昆山縣有一個叫屈昉的是什麽人?”由於屈昉這個人名聲太小了。連七品縣官也不知其人,竟茫然不知所對,士奇有些不高興,說:“這樣的讀書人你怎麽不知道?”永年非常慚愧地退了下去。等他回到任上,趕緊察訪到此人,一交談發現屈昉果然很有才學,便結識了他。沒多久,皇帝下令舉明經行修之士,羅永年便推薦了屈昉,後來屈昉被任為南海縣丞確實很有政績。

  士奇不僅善於推舉賢才,就是對於那些受到攻擊,冷遇的正派官員,也盡其力保護。

  仁宗監國的時候,有一個叫舒仲成的禦史,曾奉命處理木植歲課中的弊端,因為忤犯了仁宗的旨意,仁宗很恨他。後來仁宗即位,舒仲成正在當湖廣按察副使。這時吏部抓住仲成的一些小毛病,在仁宗前參了他一本。仁宗正想治他的罪呢,現在有了借口,於是立即把舒仲成抓了起來。士奇知道後上疏說:“過去有不少人得罪過您,陛下即位以來,已下詔寬大這些人了。如果您再追究前事,那麽您過去的詔書就無信用了,害怕的人就會多起來。記得漢景帝當太子時,曾召衛館來,衛館借口有病沒有應召而得罪了他,可是景帝即位以後,反而提升了衛館,曆史上傳為美談。”由於士奇及時的勸諫,仁宗取消了治舒仲成罪的決定。

  大理卿虞謙是位曆經三朝的元老大臣,辦事非常謹慎得體。但就是這樣,還有人在仁宗麵前攻擊他辦事不注意保密,本來不應該在朝中奏的事,他卻當眾匯報,目的就是想出風頭。這些人還說,虞謙的下屬楊時司就曾經給他提過這方麵的意見,但是他沒有接受。在極端專製的封建社會裏,這樣一番話足以改變一個人在君王心中印象,以至就此決定了他的升遷命運。仁宗聽到這種反映後,沒有仔細分析,就把虞謙降為大理少卿,而提拔楊時司當了大理卿。對這種處理,士奇始終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不能以一時一事之得失來判定一個人。一天上朝後,諸朝臣都退下去了,士奇卻沒有走。仁宗猜到了士奇的心思,於是不開心地問道:“你還想什麽呢?該不是為了虞謙的事吧!”士奇毫不隱瞞,他非常從容地向仁宗解釋說:“虞謙身為三朝大臣,辦事一貫得體,而他的一些過失都是相當微小的”。皇帝也覺得士奇分析的有理,說:“說實話,我也在後悔這種處理了,可是你覺得楊時司這人又怎麽樣呢?”士奇並沒有因為替虞謙辯解就貶低楊時司,而是非常客觀地為楊時司說了公道話:“時司這人雖然出身於小史,但是他對法律卻很明了,而且做官公正廉潔,亦可擔當重任。”仁宗聽後便按照士奇的意見,改任楊時司為交趾按察司長官,同時恢複了虞謙的職務。

  顧佐原來是應天府尹,為官剛直不阿,世人都把他比為包拯。宣德三年,都禦史劉觀以貪被黜,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推舉清廉且威嚴的顧佐接任。宣宗很高興,立即提拔為右都禦史。命考察諸禦史不稱者黜之,禦史有缺,推舉送吏部補選。顧佐上任後,即上奏罷免或降職嚴暟、楊居正等二十人,遣送到遼東各衛為吏,而推舉進士鄧棨、國子生程富、謁選知縣孔文英等四十餘人堪任禦史。並規定試任三個月,稱職者方能正式任職。於是“糾黜貪縱,朝綱肅然”。但是顧佐因此而得罪了一些人。“既而暟自戌所潛還京,脅他賄,為佐所奏,且言暟謀害己。詔戮暟於市。”一年後,又有一個壞家夥,到通政司誣告顧佐接受賄賂,放走家中皂隸。我們知道,明朝雖係封建社會晚期,但是仍然殘留了不少奴隸製的尾巴。在達官顯貴的家中都有家內奴隸,他們沒有戶籍,也不能隨便改變自己的奴隸身份恢複自由。這樣,放走奴隸便成為不合法的行為,通政司便把狀告材料呈給宣宗。宣宗看了後密示士奇說:“你不是舉薦顧佐廉潔嗎?”意思是你也有失察之過。士奇坦率地說:“那些人搜集的材料倒是真的,這主要因為朝臣的俸一般一個月隻有石米,而柴草馬料皆要靠奴仆供給,這樣不得不遣散一半奴仆出去生產,交實物來免役。這樣一來隸仆可以回去耕種,獲得一定的自由,二來官員可以得到資費。中朝官都是這樣,我也是這樣做。先帝曾因此而增加中朝官的俸祿。”“帝歎曰:‘朝臣貧如此。’因怒訴者曰:‘朕方用佐,小人敢誣之,必下法司治!’”士奇說:“這些小事不必惹您生氣,隻管交給顧佐去處理,那樣就恩法並行了。”宣宗對顧佐說:“你自己去處理吧。”佐頓叩首謝,把告發者召來說:“皇上命我處置你,但隻要你改過,我就寬恕你。”那人嚇得連忙謝罪,顧佐也就沒有懲治他。皇帝得知後非常滿意地說:“看來顧佐真是個識大體的人呐!”

  士奇在舉薦和保護官吏上並非盲目行事。他首先是嚴格地衡量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其次是才幹。對那種不堪任用的貪官、庸才,他是堅決主張罷免,甚至會公開抵製一些不恰當的推薦。

  宣宗繼位後不久,遵照士奇等人的意見,準備罷兵交趾,同意他們自建王朝。

  那麽派誰當大使去宣布這一旨意而又不損國威呢?蹇義提出讓伏伯安去,大家聽後都沒有作聲。士奇卻找到了夏原吉說:“伏伯安是個無賴小人,派他出使,必定會辱沒我朝,你應該在聖上麵前努力表達一下這個意見。”因為當時宣宗很聽信夏原吉的話。不久宣宗把群臣都召去開會研究此事。會上蹇義又提出派伏伯安出使交趾的建議,眾臣仍沒有吭聲。這時宣宗果然征求原吉的意見,原吉立刻回答說:“這人不可以用。”蹇義爭辨道:“伏伯安這人能說會道,一般人可比不了嗬。”楊士奇站出來反駁了,他指出:“伏伯安這人多有不良行為,又無學識,派他出使,必使我國丟臉。”在士奇的堅持下,宣宗否定了蹇義的主張,改派了禮部侍郎孝琦等人出使。幾天後,士奇單獨和宣宗在一起,宣宗說;“我已經從側麵打聽到伏伯安,確實是一個貪淫無恥的人。但是我不明白,蹇義為什麽要推薦這種人呢?”他的口氣裏已明顯地流露出對蹇義的不滿。士奇知道蹇義並非那種任人唯親的人,於是替他解釋道:“蹇義不過是隻看中他能說會道而已,但是即使你再會說,言不當道,就是蠻夷也不會聽你的呀!況且他行為不端,更會為人家所鄙視。”宣宗又問:“蹇義舉薦此人已屬不對,可其他人為什麽不吭聲呢?”士奇說:“可能也都和蹇義一樣,隻看上此人能說會道了吧?”宣宗頗有感觸地說:“看來蹇義不如你和原吉。”士奇連忙說道:“不,蹇義這人平時非常忠厚,對人從無二心。為國事也敢於堅持己見。”宣宗聽後,非常佩服士奇公正待人的態度和寬闊的胸懷。就這樣,楊士奇既堅決抵製了讓壞人當權的建議,又妥善處理好了由此而產生的君臣、臣臣之間的矛盾,維護了統治階級最高領導集團間的團結。

  對於那些因年邁多病而難於信任工作的功臣,士奇一麵堅決罷免,一麵又要求朝廷對他們妥善安置,甚至從優對待,讓這些人能及早而愉快地離職又不至於影響政事。

  戶部尚書郭資在料理財政方麵很有才能,但是此人後來處理事情很偏執而且多病,經常誤事。蹇義、夏原吉提出讓他退休。仁宗認為郭資是一位老臣,不忍讓他去職離朝,於是問士奇怎麽辦。士奇說:“郭資這人自然有他的優點,比如他為人剛毅,外人很難以私來打動他。但是他處事呆板因執,象您的減免百姓租賦的詔令下過多次,他都不執行,因而使百姓得不到朝廷的恩澤,我認為這是他的錯誤。”仁宗聽取了士奇的意見,一麵讓郭資退了休,一麵又封給他一個太子少師的官銜,給他以優厚的待遇,這樣,使得退休官員能夠安心離職了。

  從上麵這些事例可以看出,楊士奇在明朝選官問題上確實是一絲不苟、費盡心機。他的這種知人善任精神,不僅時人認為可嘉,就是我們後人也應該學習之。他對自己的這種做法是很自賞的,他認為隻要京官能夠出以公心薦人,那麽地方官必然得人。他曾經上書皇帝,建議把這種推薦方法作為一個製度固定下來,但是在英宗時,有人曾上書反對這種做法,左通政陳恭說;“古者擇任庶官,例由選部,職任專而事權一。今令廷臣各舉所知,恐開私謁之門,長奔竟之風。”(《明通監》卷二十二)楊士奇卻很自信,仍然堅持己見,說:“宣德七年以前,地方官多不得人,為害百姓,因此宣宗皇帝讓大臣保舉,才多得其人。就是有一二壞人混入,也可由司法部門糾劾。”接著他又引證曆史,說唐太宗也用過此法。對於士奇的這一觀點,我們客觀分析之,認為這是一個願望好卻難以實現的方法。士奇自己可以出以公心,身體力行之。在他的一生中確實保薦了不少賢才,罷黜了一些貪鄙之徒。但是這種方法,隻能在一個政權還處於上升階段,且選官製度又健全的時刻,試想,如果在那種日益腐朽的官場上,若長期采用此法,隻能會給結黨營私之輩,趨炎附勢之徒以可乘之機。因此,從長遠來說,比較切實可行的倒還是陳恭說的那種法辦:由吏部考核選任官吏。但還必須加上問責製,對考核不實,任用庸官、貪官負有責任的人要追究。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