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失蹤”的元帥

  ——林彪三十年公眾影像追蹤

  ◎ 馬智衝 陳位昊

  二○○七年七月,在北京舉行的新中國成立以來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上,人們發現,林彪等一批在曆史上曾經犯有罪行的開國元勳,以真實客觀的曆史形象出現在展覽之中,引起了海內外公眾的極大關注。人們稱讚這種對重大曆史問題和重要曆史人物更加實事求是的態度。認為這體現了新時期中國新的政治文明。現將近三十年林彪的公眾影像的有關情況介紹如下——

  二○○七年七月十六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八十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以《我們的隊伍向太陽——新中國成立以來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為題的大型展覽於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盛大開幕。在這次免費向公眾開放的展覽上,人們發現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的相片集中赫然出現了林彪的照片,位列朱德與彭德懷之後。不僅如此,在一九五五至一九五八年授銜的上將照片集中,諸如黃永勝、謝富治等曾經犯下罪行的上將照片也出現在了相應位置。

  與此同時,在新華社相關報道中,對林彪曾有的功績也作出了相當正麵的評價:“林彪一九二七年參加南昌起義,憑借出色的作戰指揮才能,在革命戰爭年代做出了貢獻:抗日戰爭爆發後,林彪率部挺進華北前線,首戰平型關,重創日軍華北方麵軍第五師,取得全國抗戰開始的第一個大勝利;解放戰爭中,指揮了遼沈戰役,與羅榮桓、聶榮臻一起指揮了平津戰役。一九五五年九月二十七日,毛澤東主席向朱德等十人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林彪是其中之一。”有觀眾認為,這說明是以一種實事求是的眼光看待曆史的。埃菲社、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美國有線新聞網等外國主流媒體報道也以“中國不再醜化林彪,如實展覽林彪照片”為題進行了廣泛報道。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林彪因篡黨奪權的陰謀敗露而倉皇出逃,最終摔死在蒙古溫都爾汗。這是新中國曆史的重要轉折點。林彪,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以如此出人意表的方式為自己的政治生命畫上了一個驚歎號。此時,距離他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最年輕的元帥剛十六年,距離他成為被寫入黨章的法定領袖接班人才過去僅僅兩年。

  一九七三年七月十日,中央專案組向中共中央提交《關於林彪反黨集團反革命罪行的審查報告》,揭開清算林彪反黨叛國罪行的序幕。報告確認林彪為反黨集團首腦,並提出永遠開除林彪黨籍的建議。八月二十日,報告得到批準。此後,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林彪,不再是副統帥,不再是偉大領袖的接班人。叛國者成為他身上永遠的標簽。

  一九七四年一月十八日,毛澤東批準王洪文、江青的要求,由黨中央轉發江青主持選編的《林彪與孔孟之道》,“批林批孔”運動遂在全國開展起來。在這場運動中,林彪被定性為“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

  粉碎“四人幫”之後,一九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決定成立最高人民檢察院特別檢查庭和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檢察、審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主犯。從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至次年一月二十五日,法庭再度清算了林彪反革命集團的罪行,確認林彪反革命集團主犯。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中國走出“文革”動亂,走向複蘇的十年,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特定的曆史環境下,被貼上反革命標簽的林彪開始從公眾的視野中消失。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話劇《平津戰役》,為了避開林彪,甚至幾乎完全刪去了天津戰役的內容。

  林彪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了,但選擇性遺忘不能改變曆史。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親自主持下,《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開始編纂,時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書記的“開國大將”黃克誠同誌就明確對編纂人員提出,“你們寫人物誌,要學習司馬遷,他在史記中寫了一大群曆史人物。你們現在要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用曆史學者的態度,去評價曆史人物。不要用過去黨內鬥爭中開鬥爭會的那種過火的語言,揪出一個人就把他的曆史功績一筆勾銷了。不能隻看一麵,要看兩麵,要全麵地觀察,作出全麵的評價,寫出曆史的真麵貌。不要受‘文化大革命’中和‘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一些傳統說法的束縛,要打破這個束縛。林彪死了十幾年了,對他也要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寫他的曆史……林彪在我軍曆史上是有名的指揮員之一,他後來犯了嚴重的罪行,受到黨紀國法的製裁,這是罪有應得。但是在評價他的整個曆史時,應當分為兩節,一節是他在曆史上對黨和軍隊的發展、戰鬥力的提高,起過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麵是後來他對黨、國家和軍隊的嚴重破壞,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這樣,兩方麵都寫明確,不含糊,才符合曆史事實……總的來說,我的意見就是要按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用曆史學者的態度,來寫林彪的曆史,好的、壞的兩方麵都寫,不要隻寫一麵。”同時,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三日,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楊尚昆同誌在人民解放軍曆史資料叢書編纂工作會議上,談到怎樣寫林彪的問題時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林彪,他最後走上了叛國的道路。但不能因為他叛國,就對他一概否定,而不作全麵的、曆史的評價。林彪在中央蘇區,在長征路上,在抗戰中,特別是在東北解放戰爭中,還是有功的。陳雲同誌在談編寫《遼沈決戰》一書時曾指示,對林彪還是要實事求是地寫。我們對待曆史人物,不能因為一個人犯了錯誤就否定一切,也不能因為一個人一時正確就寫成一貫正確。”此後,《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的編纂人員將林彪在早期革命生涯中的功績和經曆進行了補充,才有了今天《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內“林彪”這一條目的如此之多的客觀內容。

  此外,在《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內記載的三十三位我軍軍事家中,也有林彪的一席之地。這三十三位軍事家是中央軍委批準的。

  作為最權威的指導性工具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對林彪的客觀評價揭開了林彪作為一個真實而重要的曆史人物重新回到公眾視野的序幕。

  一九九一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投拍宏大的係列戰爭史詩巨片《大決戰》。三部中的兩部(《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都無法回避林彪的曆史形象。八一廠沒有選擇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那樣的醜化也沒有選擇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樣的淡化,他們決定直麵林彪的真實形象。總導演李俊說:“對林彪,我們的態度很簡單,林彪是遼沈戰役的總指揮,也是平津戰役的總指揮,林彪在這兩個戰役中沒有錯誤,原來的林彪是什麽樣我們就拍成什麽樣。至於林彪後來犯了錯誤,那要到以後再去寫,但在這個階段不能把林彪寫成壞人。”

  一九九二年,《大決戰》與公眾見麵,人們在大銀幕上看到了一個傑出的軍事指揮家,一個運籌帷幄的優秀將領林彪。在《遼沈戰役》中反映塔山阻擊戰那幕場景時,林彪一邊拿著黃豆一邊說:“告訴程子華,我不要傷亡數字,我隻要塔山。”根據程子華和胡奇才回憶說,這是林彪的原話。電影充分表現了林彪的果斷和堅決的大將氣質。

  《大決戰》的公眾影響力勿庸置疑,林彪在《大決戰》中的正麵出場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他的真實形象重新回到公眾視野。在此之後,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開始正視林彪雙重和複雜的曆史形象。電視連續劇《長征》,電視連續劇《井岡山》,電視連續劇《八路軍》,電影《大進軍——南線大追殲》等等也都沒有回避林彪對中國革命,對新中國建立有功的一麵。相比於影視作品,由教育部頒發,全國使用的曆史教材更加具有普及意義。現行的高中曆史教材中,有兩次正麵提到林彪。一次是八路軍改編時,提到八路軍第115師師長為林彪。一次是關於一九五五年的授銜,林彪名列元帥名單的第三位。此外,在二○○四年九月,中國國家博物館內的中國蠟像館開張,林彪元帥蠟像作為一九五五年授銜的十大元帥蠟像之一也被放置其中。林帥蠟像的造型十分嚴肅,與真人酷肖。

  網絡是最開放,最具交互性的新興媒介,在這裏,爭議性的話題和爭議性的人物永遠是網民關注的焦點。像林彪這樣集大功大過於一身的曆史人物,自網絡BBS進入普通中國人生活之後,就一直是網絡“論戰”的熱點。網民的討論主要集中在林彪和其他解放軍著名將帥指揮能力的比較,尤其是林彪和粟裕的水平孰高孰低。無論是在“挺林派”還是“挺粟派”的文章和辯論中,他們對林彪的曆史功績都是給予相當的肯定的。

  盡管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林彪的真實形象已多次在各種影視作品、書籍、教材中出現,但在官方舉辦的大型活動中,林彪依然是隱形的。此次在中宣部和解放軍四總部聯合舉辦的慶祝解放軍建軍八十周年大型展會上出現林彪的照片,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第四代領導集體繼承和進一步發揚了黨對曆史問題“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做法。 ■

  (摘自《國際瞭望》)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