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奧黛特與西坡拉

  ——讀《追憶似水年華》隨筆之一

  ◎ 張宗子

  最早讀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讀的是英譯《斯萬之戀》,其時譯林出版社的中文全譯本尚未出版。《斯萬之戀》可能是《追憶似水年華》中最流行的一卷了,因為故事完整,完全可作為一部獨立的長篇小說來看。相對於其他各卷,情節集中,敘述單純,即使是缺乏耐心的讀者,稍微皺皺眉頭,也就讀下去了。其中纏綿悱惻之處,尤勝坊間的言情佳作,可以使人掩卷之後,悵惘而又痛快地長歎一口氣。有此先入之見,後來讀罷全書,始終不能改變對此卷的偏愛,多年之間,一讀再讀,欲罷不能。施隆多夫執導的同名影片看了兩遍,很不喜歡,因為情調根本不對。斯萬在書中本是一花花公子,但天性風趣,有錢,又有極深的藝術修養,加上“長得帥”,是上流社會頂受歡迎的人物。但在電影裏,傑瑞米·艾倫斯扮出的卻是一個患了重度憂鬱症的衰朽“老”人。至於奧黛特,負責選角的人可能從未讀過普魯斯特對她不厭其煩的描寫,要麽就是故求新異,以至於人物形象和書中處處相反,臉形、眉眼,甚至亂蓬蓬的頭發,都足以讓真正的斯萬氣得半死,隻除了那一身紅衣。

  這裏強調奧黛特的容貌,決非搬弄才子清客的故伎。在斯萬富於哲學和藝術性的戀愛過程中,容貌扮演的角色,遠較我們習以為常的“心靈”或“精神世界”來得重要。在這裏,容貌是斯萬龐大愛情哲學體係的支柱,是所有推論和結論的基礎。在斯萬那裏,愛情基本上是他個人的情感遊戲,目的在於以對象為材料,通過想象和虛構,建立起一個萬花筒般的王國,來填補內心巨大的空虛。愛既是這種完全按照個人理想(或臆想)的虛構,在愛的對象身上,就必有某一個細節,和這種理想符合,哪怕是加以改造和完善後的符合。因此,在戀愛過程中,關鍵的就是尋找那一個神秘的符合點。

  斯萬以風流著稱,情婦如走馬燈似地變換,在遇到奧黛特之前,他對女人的態度很簡單:樂於在情婦麵前顯擺,以此滿足他的虛榮心,因此,對於女人本身,無論其社會地位,還是體態容貌,並不過分挑剔,為了省力,“他不費心思去發現跟他在一起消磨時間的女人身上的美,卻花時間去跟他一眼就覺得漂亮的女人在一起。而這些女人的美時常是相當俗氣的,因為他本能地追求的體態之美跟他所喜愛的大師們所雕塑或繪出的女子的美恰恰背道而馳。後者深沉的性格和陰鬱的表情使他的感官凝滯,而隻有健康、豐滿而紅潤的肉體就足以使他的感官蘇醒。”

  這裏必須提一句:斯萬是位善本書收藏家,同時又是美術史研究者,對音樂既敏感又富於深刻的理解。

  往日的朋友把奧黛特作為“令人銷魂”的寶貝兒介紹給斯萬時,斯萬對她的興趣並不大,倒不是覺得她不美,她的美是那種他不感興趣的美:“輪廓未免太鮮明突出,皮膚未免太纖細,顴骨未免太高,臉蛋未免太瘦長。眼睛倒是好看,但是大得仿佛在自身的重量下往下低垂,壓著臉上的其他部分,使她總顯得身子不舒服或情緒不佳。”

  此後,由於奧黛特的一再主動,斯萬逐漸對她產生了好感,隨著來往增多,奧黛特“體態上的缺陷”不再那麽突出。在維爾迪蘭家的聚會上,一曲凡德伊的小提琴奏鳴曲,斯萬最喜愛的樂句喚醒了他心中最溫柔的東西,“好比在朋友家中的客廳裏突然遇到他曾在馬路上讚賞不已,以為永遠也不能再見的一個女人一樣”。音樂把他領向“崇高、難以理解、然而又是明確存在的幸福”,一瞬間仿佛使他恢複了青春,也就是說,恢複了他早已棄絕的把生活與一個理想結合起來的念頭。這一瞬間,斯萬變成了純潔的聖人,他的溫柔很自然地,轉移到眼前正和他親密來往的女人身上。於是他相信,他是在真正地“愛”一個女人,盡管這個女人曾經有過那麽可疑的過去。

  愛帶來全心全意的投入,帶來焦慮和幸福,帶來嫉妒的痛苦,帶來精神的充盈乃至升華。但是,奧黛特的“缺陷”雖然不重要了,但依然存在,而且總是使他的幸福欠缺那麽一點完美。在去奧黛特家的途中,斯萬必須在腦海裏勾勒她的形象,“為了覺得她的臉蛋長得好看,他不得不回憶她那紅潤鮮豔的顴頰,因為她的麵頰的其他部分通常總是顏色灰黃,懨無生氣,隻是偶爾泛出幾點紅暈。這種必要性使他感到痛苦,因為這說明理想的東西總是無法得到,而現實的幸福總是平庸不足道的。”

  可是奇跡終於發生了:這一次,奧黛特因為不舒服,穿了隨和的(奧黛特是巴黎最講究穿著的女人)淺紫色中國雙皺梳妝衣,胸前繡滿花樣,頭發沒有結攏,披散在麵頰上,低垂著頭,“那雙大眼睛在沒有什麽東西使她興奮的時候一直倦怠不快”,結果,斯萬意外地發現,她和羅馬西斯廷教堂波提切利的一幅壁畫上耶斯羅的女兒塞福拉是那麽相象。“現在他看待奧黛特的臉就不再根據她兩頰的美妙還是缺陷,不再根據當他有朝一日吻她時,她的雙唇會給人怎樣的柔軟甘美的感覺,而是把它看作一束精細美麗的線,由他的視線加以纏繞,把她脖頸的節奏和頭發的奔放以及眼瞼的低垂連結起來,連成一幅能鮮明地表現她的特征的肖像。”

  普魯斯特解釋說,斯萬素有一種特殊的愛好,慣從大師的畫作中發現現實中人身上的一般特征,而且要去尋找最不尋常的東西,從認識的容貌中發現極其個別的特征。他以前曾發現他的馬車夫雷米的麵貌和安東尼奧·裏佐塑造的威尼斯總督洛雷丹諾一模一樣,尤其是他們的高顴骨和歪眉毛。現在,他在奧黛特身上找到了他夢寐以求的東西,波提切利的畫從此獲得他的珍愛,而奧黛特在他眼裏也一步登天,變得更美,更彌足珍貴:

  他心想,當他把奧黛特跟他理想的幸福聯係起來的時候,他並不是像他以前以為的那樣,是退而求其次的權宜之計,以為在她身上體現了他最精巧的藝術鑒賞。“佛羅倫薩畫派”這個詞就像一個頭銜,使他把奧黛特的形象帶入一個她以前無由進入的夢的世界,從此身價百倍。以前當他純粹從體態方麵打量她的時候,總是懷疑她的臉,她的身材,她整體的美是不是夠標準,這就減弱了他對她的愛,而現在他有某種美學原則作基礎,這些懷疑就煙消雲散,愛情也得到了肯定。此外,他本來覺得跟一個體態不夠理想的女人親吻,占有她的身體,固然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可也並不足道,現在這既然像是對一件博物館中的無上珍品的愛慕飾上花冠,在他心目中也就成了無比甜美、無比奇妙的事情。

  斯萬的愛至此進入最輝煌的樂章。

  一幅畫竟有如此大的力量,以至徹底改變了一個情場老手對一個女人的態度!我很難控製自己急欲一睹的念頭,同時我也想知道,奧黛特究竟長得什麽模樣。小說中,斯萬把塞福拉的畫像擺在家裏,權當奧黛特的照片,畫中人和小說中人,就絕非一般的相似。塞福拉,聖經中譯為西坡拉,她的故事見《舊約·出埃及記》,摩西殺人,逃往米甸:“一日他在井旁坐下,米甸的祭司有七個女兒,她們來打水,打滿了槽,要飲父親的群羊。有牧羊的人來把她們趕走了,摩西卻起來幫助她們,又飲了她們的群羊。”姑娘們把摩西帶回家,告訴父親事情的經過,那位祭司耶斯羅(《聖經》中作葉忒羅)就把摩西留下,並把其中一個女兒西坡拉給摩西為妻。

  波提切利的壁畫名為《摩西傳》,集中畫了摩西一生中最重要的幾個片斷,井邊飲羊是其中的一段。畫麵上,摩西身穿黃袍,是個年輕力壯的大漢,正在往水槽裏倒水。左邊畫了葉忒羅的兩個女兒,其中一個背對觀者,正麵一個則正是西坡拉。西坡拉懷抱牧羊杖,頭微低,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摩西,臉上有感激,有羞澀,也許還有愛慕。西坡拉的容貌和波提切利畫中常見的女神大致相似,但她更年輕,表情中更多少女的單純和柔弱,用楚楚動人來形容最合適不過。現實中不乏漂亮的女人,包括可愛、溫柔、秀麗和豔麗等等不同的類型,但真正當得起楚楚動人四個字的很少。這裏有四個因素,缺一不可:純真,柔弱,羞怯,善良。如果再進一步,波提切利筆下的西坡拉,看久了,會看出她眼睛裏一絲若有若無的哀愁,這才是打動人的決定性的力量。由於這種哀愁是淡淡的,欣賞者在不知不覺裏,以為這是本人麵對一個少女時油然而生的情感,於是這一點哀愁便喚起了極為強烈的情緒,再反轉投射到畫中人物身上,形成不絕的循環。

  如果我們此時拿《摩西傳》中的西坡拉和小說中的奧黛特作對比,結果恐怕是令人疑惑的,因為按照普魯斯特的描寫,奧黛特,不管她多麽迷人——會說話的大眼睛、纖細的腰肢、性感的嘴唇——她和西坡拉並不相似。西坡拉沒有高顴骨;西坡拉臉蛋修短合度,絲毫不過於瘦長;西坡拉臉色健康;西坡拉沒有過去的放蕩生活留下的疲憊神色。當然,西坡拉眼睛大而明亮,但這差不多是所有繪畫作品中美女的共同特征(寫實的人像除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容貌反映出的人物的內心世界,哪一點能和奧黛特對應得上呢?我們前麵討論的五大因素,純真,柔弱,羞怯,善良,以及那天然的、與現實生活無關的、似乎來自天國的哀愁,每一點都和奧黛特風馬牛不相及。在某一時刻,某種特定的情形下,奧黛特可能表現出上述特質中的各項,但那既是暫時的,也是非本質的,更可能是表演性質的。

  既然如此,斯萬的驚天動地的發現是如何產生的?

  普魯斯特在不經意間可能提供了答案,他說斯萬:“已經接近看破一切的歲數,懂得滿足於為愛的樂趣而愛,並不太要求對方的愛。但是這種心心相印雖然已經不再像年輕的時候那樣是愛情必然追求的目標,卻依然還跟一些概念如此緊密,還可能在愛情沒有萌發之前成為產生愛情的根源。”普魯斯特說:“男人在年輕的時候渴望占有他所愛的女子的心,到了後來,隻有你感覺一個女子心上有你,就足以對她產生愛情。就這樣,到了一定的歲數,由於你在愛情中追求的主要是一種主觀的樂趣,你就會覺得對女性之美的愛好應該在愛情中起最大的作用,這時即使最初沒有任何欲念的因素,愛情也會油然而生。”

  關鍵的一句話是,在斯萬那裏,愛情是“一種主觀的樂趣”,這也正是我們前麵說過的,在斯萬那裏,愛情,以及在愛人體現出來的所有美好的品質,透過微小的細節折射的精神意義,都是愛者的想象和虛構,歸根結底是不存在的。在這裏,想象也許是情不自禁的,而虛構,則是徹頭徹尾的自我麻醉,自我欺騙。盡管如此,斯萬的動機的真誠和善意卻仍然是不容否認的。

  波提切利最著名的兩幅畫,都和愛神維納斯有關。《維納斯的誕生》是不用說了,《春》的核心人物也還是維納斯。這兩幅畫中的維納斯形神均酷似,不僅突出愛神之美,還寫出其風流態度。希臘羅馬神話中的愛神可愛而輕佻,但似乎給人的還是高貴的印象。波提切利並未越出此一範圍。不過,若讓我放膽說點外行話,波提切利的維納斯中,我最喜歡的卻是《維納斯和戰神》中的那一位,覺得是所有維納斯中最美的。《維納斯和戰神》的題材本極香豔,但畫中的愛神難得的安詳和端莊,仿佛優雅的貴婦人,或賢惠的妻子。波提切利慣會搞這一套把戲,在《維納斯的誕生》中,愛神因為赤身裸體而不勝嬌羞,在《春》中,愛神不像是愛神,更像是麵對大自然陷入沉思的某位湖畔派詩人。其實這都不是愛神的本來麵目,我覺得也不是波提切利的本意。波提切利著意圍上的帷幕,是要待細心的觀者自己揭開的。

  揭開這道帷幕之後,我們看到的是什麽呢?我們看到的是,《摩西傳》中西坡拉的那張臉,其實就是《維納斯和戰神》中愛神的麵容,唯一的區別是時間:西坡拉還是一個少女,維納斯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婦人。但願這不是我個人由於印刷品的失真而產生的錯誤印象。

  說到這裏,事情應當明白了:斯萬在奧黛特臉上看到的,其實不是別的,正是愛神的形象。而在現實中,愛神意味著什麽,人人都知道。事實上,徐繼增在其譯本中,就把奧黛特的綽號譯為“愛神”。

  2007年10月1日 ■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