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閑話西遊

  ◎ 駱玉明

  一

  我今天講的題目是《閑話西遊》。為什麽是閑話西遊呢?因為《西遊記》是一部好玩的書,不太合適一本正經地講。《西遊記》在有些人看來有很深奧的道理,或者暗藏著高深的思想,其實在我看來,是沒有的。按照魯迅的說法,它就是一部遊戲性的小說,它的特點呢,就是好玩。我們讀《西遊記》,讀著讀著就會笑起來了。一本正經的關於《西遊記》的說法有很多,比如以前有人說《西遊記》反映的是農民起義,孫猴子是造反派的形象,但沒有堅持到底,跟唐僧取經去了,投降了;現在又有研究者說《西遊記》是反貪官、反腐敗的小說。我不知道為什麽人們總是能夠從裏麵找到很大的道理來,而且跟時代,跟社會,跟當下的問題結合的那麽緊密。但是這一類說法大多枯燥無味。凡是把《西遊記》說得一本正經的人啊,那個人肯定不好玩,恐怕也是很枯燥的。不是說《西遊記》沒有思想,就像你不能說一個好玩的人就沒有思想。不是的,那種人往往看問題比一本正經的人還要明白些,透徹些。隻不過《西遊記》並不以宣揚某種思想主張為自己的目的,更不是用謎語的方式把思想藏在人物和故事裏麵;作者對生活的看法是機智和靈活的,他很聰明,沒有那種很固執的很偏狹的思想主張,他描寫人物,常常是又可笑又可愛。

  大家都知道《西遊記》裏麵主人公唐僧的原型,是唐代高僧玄奘,他去印度(古書裏稱作“天竺”)取經是曆史上真實的事情。唐僧取經經曆了很多艱苦,後來他把這個經曆跟他的學生口述過,他的學生在此基礎上編寫了一部關於他西遊經曆的書,名叫《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另外他還口述了旅途中所見的地理環境等很多東西,也是由他的弟子幫他整理成一部書,名叫《大唐西域記》。這本書裏描述了現在阿富汗境內的巴米揚大佛,可惜前些年被塔利班炸掉了。這些主要是關於曆史事實方麵的記載,但裏麵也有一些比較神奇的內容。古代交通不便,人們對遙遠的世界很好奇,常常會對它產生許多奇奇怪怪的猜想。唐僧取經呢,本身是帶有傳奇味道的,他說的那些異域的風光啊,神奇的傳聞啊,也很容易刺激人們的想象。於是唐僧取經這個曆史事件,漸漸變化,最後完全脫離了原來的史實,向神奇的好玩的方向發展,變成了純粹的文學故事。

  關於《西遊記》成型的過程,我隻是簡單地講一下。大概地說,至遲從宋代開始,就有了唐僧取經這種文學性的故事,有了作品。現在傳下來有一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是元朝刻的本子,但作品產生於宋代。到了元朝,我們知道那個時代通俗文學很興旺,戲曲啊,說書啊,為市民提供的娛樂活動很活躍。於是西遊記的故事更加流行了。元代雜劇裏有一種就叫《西遊記》,作者名叫楊景賢。元代還有一種小說,也是叫《西遊記》,書沒有傳下來,但有些零散的片斷保存在其他書裏。這就是現在流傳的《西遊記》小說的母本。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西遊記》,差不多是明中期形成的。但是關於《西遊記》的作者,不是很清楚。現在印出來的書上寫了作者的名字,就是吳承恩,中學生考試可能也會考這個題目,寫不出“吳承恩”就算錯了,要扣分的。但是這個說法其實是靠不住的。目前在專門研究中國文學史的專業人員中,相信《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承恩的,大概不占多數。這裏麵的問題比較學術化,最簡單地說,古人所刻的《西遊記》小說,曆來的版本要麽是沒有作者名字的,要麽錯刻成不相幹的“長春真人”什麽的,從來沒有一個版本署名是吳承恩的。之所以認為是吳承恩寫的,是因為在清代的時候,有人從《淮安府誌》裏麵發現,吳承恩的著作有一種叫《西遊記》,因為吳承恩是淮安人嘛。但他作的《西遊記》是不是小說《西遊記》呢?這之間有沒有必然的聯係呢?這是沒有充分根據的。後來因為胡適和魯迅研究小說史的時候,都采納了這個說法,認為吳承恩作的《西遊記》,就是一百回的小說《西遊記》,相信的人就多起來了,但是沒有別的旁證,其實疑問沒有真正解決。還有一個很大的疑點,就是有一本很有名的書目,叫《千頃堂書目》,主要是記載明代的著作,是研究明代問題最常用的工具書,它記錄吳承恩作的《西遊記》,是放在地理一類裏麵的。這表明,《千頃堂書目》的作者黃虞稷並不認為吳承恩作的《西遊記》是小說。這個問題我們複旦中文係的章培恒教授專門寫過一篇論文,有興趣可以找來看一下。

  那麽《西遊記》是一部怎麽樣的小說呢?在我看來,它有兩個特點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非常奇特的非常美妙的效果:一個是想象力非常豐富,充滿了奇思異想;第二個呢,就是富有世俗趣味,世俗的精神。中國古代的小說,一般說來想象力是不大充分的,中國人老實,講究實際,不愛胡思亂想。但在《西遊記》裏麵,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神奇的、完全脫離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光怪陸離的世界。神啊魔啊,各種動物,什麽老鼠、蜘蛛、大象、老虎,還有花花草草化成的精怪,天上地下海裏,到處是稀奇古怪的熱鬧事兒。讀這種故事的時候,我們的心思飛到很遠的地方去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總是很局促的,柴米油鹽,上班下班,老婆孩子,這麽一天又一天,有時候真是有點煩悶。夫妻吵架為什麽?日子過久了,味道寡淡了,加點料在裏麵,不能加糖,就加點鹽加點辣椒。所以神奇的故事會令人興奮。而另一個方麵,《西遊記》在描寫神的世界、魔的世界,描寫取經的過程與風波時,卻又充滿了世俗的趣味。就是說,故事的情節非常奇特,但細節,人物的神情態度啦,種種念頭啦,又是日常化的,跟普通人凡俗的生活完全相通,好像就在我們身邊都會見到,就在我們自己身上也會發生。比如說,如來佛是個很了不起的人吧,是《西遊記》裏麵最神通廣大的。但是,如來佛一巴掌把孫悟空壓到五行山下以後,玉皇大帝請他吃飯,吃完以後回到靈山他自己的領地,他對手下人、他的徒子徒孫說些什麽呢?如來佛很得意地告訴大夥:“今天玉皇大帝請我吃飯,請我坐了頭席。”感覺很體麵的樣子。我讀到這裏就笑了,原來如來佛也是那麽一個俗人,坐了頭席很得意。神奇的想象和世俗的趣味,一般人容易把它們理解為完全不同、不能並存的東西,不是嗎,我們給一位先進勞模寫總結,也要突出他的不平凡之處呢,“不能混同於普通老百姓”嗬!而《西遊記》卻把神魔寫得很俗。當這兩個東西結合在一起的時候,讀者會感到又離奇又親切,這個就是《西遊記》最重要的特點,也是《西遊記》特別好玩的原因。

  二

  下麵我就按照《西遊記》裏麵的人物來講。先說唐僧。唐僧是孫悟空他們的師父,這個人沒有一點本事,不會打妖怪,也不會化緣,一遇到難處,動不動就掉眼淚,而且廢話很多。他在徒弟麵前架子蠻大的,有一次半夜裏,唐僧叫醒豬八戒,八戒睡得好好的,被弄醒了很生氣,發牢騷說:“我哪是跟你取經的,倒是來給你做奴仆的。給你倒尿壺,晚上還要給你捂腳。”這個細節可能很多人沒讀到,原來唐僧晚上睡覺的時候,要豬八戒來給他捂腳,很會享樂。孫悟空本事大,脾氣又毛躁,估計唐僧小地方不能支使他,可是他會念咒啊,一念咒猴子也隻好服了。

  唐僧的前身是如來的二弟子,取經的事情,如來說起來是要救治南贍部洲(依佛經的說法,中國在此洲內)這一片地方的人性情貪癡的毛病,可是從故事情節來看,其實不過要讓唐僧立個功,好回到佛國去。你看現在的人不是仍然性情貪癡嗎?就連大多數和尚也是這樣,油油滑滑的,可見那經取來了也沒什麽名堂,就是取經的人得了好處。

  除了身份高貴外,唐僧還有什麽可取的地方呢?唯一可取的是取經的意誌非常堅定,不論遇到什麽情況都不退縮。哭歸哭,哭完了繼續往前走,這個我們還是應該給予肯定的。另外,跟這個連在一起的重要的優點,是在女妖精麵前以及其他女性的誘惑麵前能經受住考驗。在取經路上,唐僧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就是有無數女妖精來糾纏他,還有女兒國國王也想要嫁給他。在她們麵前唐僧雖然也很艱難,但他還是能讓自己不犯錯誤,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在中國古人的觀念裏麵有一種看法,認為女人是一種危險的存在,她們使男人忘記了自己偉大的事業,喪失了他們一切的成功,墮落,迷茫,失敗。現在大家不是看到嗎,很多貪官為什麽變壞的呢?是因為有情人了。如果沒有情人,本來可以繼續為革命做很大的貢獻。那麽唐僧能夠抵擋住這麽多女妖精,應該說是了不起的。

  唐僧和女妖精的故事是一種什麽樣的故事呢?這要把它放到曆史背景裏麵去看。

  《西遊記》是產生在明中期的,那是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明代中後期所形成的社會思潮裏,有一種以前沒有過的思想傾向,就是“好貨好色”,把貪財貪色認為是人的一種合理的天性。這種思想明確提出來是晚明的李卓吾,不過明中期已經露苗頭了,我們看唐寅唐伯虎的作品裏就有這種味道。“好貨好色”這種東西,你要完全從正麵去肯定它吧,確實是一個麻煩。因為錢,因為異性,人的思想會產生迷惑,意誌會產生動搖,他會做出很多糊裏糊塗的事情。但另一麵呢,它也確實是人的一個基本天性,是人所向往的東西。如果一個社會采取禁欲的態度,對人的自然天性加以過度的抑製以至扼殺,人就會變得要麽死氣沉沉,要麽傻傻乎乎,要麽裝腔作勢,虛偽而不可信。正確的態度恐怕應該是既承認它的存在是自然合理的,又要肯定在這方麵有所節製是必要的。總之,這是一個矛盾的問題,是令人覺得麻煩的事情。

  在明代這種“好貨好色”的思潮下,出現了對禁欲主義的反對和厭惡,並且常常用諷刺的語調,在各種各樣的文學故事裏麵表現出來。大家如果看《十日談》的話,就會發現這部小說裏麵對僧侶禁欲的虛偽有很多揭露和譏諷的,在明代故事裏麵也經常會出現對和尚的嘲諷,因為和尚是崇尚禁欲主義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後來徐渭把它寫成了劇本的,名字是《玉禪師翠鄉一夢》。故事裏說有個高僧苦苦修行了一輩子,也不能得道。後來因為他得罪了一位柳知府,知府就找了個漂亮的妓女到他廟裏去,想辦法破他的道行。結果如何呢?高僧一輩子的修行被這個妓女輕而易舉地破壞了。這位高僧非常怨恨,來世就投身到陷害他的柳知府家裏,長大後做了一個妓女,意思是弄壞這家人家的名譽。而做了妓女以後,他原來的一個師弟來點化他,他突然醒悟了,於是就頓悟成佛了。這個故事包含著一種很深刻的思考。就是說:如果成佛象征著道德完善的話,那麽在禁欲的狀況下,要達到這一目標是完全不可能的;反而,一個人從人欲當中走過來以後,對人生才有徹底的醒悟,而達到道德的完善。

  我講這個故事是為了能夠讓大家來理解《西遊記》是怎樣寫唐僧的。在《西遊記》裏麵作者對唐僧是什麽樣的態度呢?一方麵,描寫了他對女色一種堅強的抵抗。他不是抵抗了一次兩次,一天兩天,是整整十輩子啊!“十世元陽未泄”,就是說在十輩子的修行中,從來沒有跟女人在一起過,沒有娶老婆,沒有包二奶,沒有找情人。這是人做的嗎?唐僧肉之所以那麽稀罕,吃一片就長生不老,各路妖精都來搶,就是因為這一點珍貴之處。對這種超常的能力,作者給予了非常充分的肯定,包括孫悟空、豬八戒,都對此表示衷心佩服。豬八戒非常感動地誇師父:“真是個好和尚。”因為八戒深深知道抵抗女色是不容易的,他求之不得呢!

  但《西遊記》並不隻是單純地用一種態度來描寫唐僧和女妖精的故事,作者也描寫唐僧在抵抗女色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困難,描寫他在女色麵前的尷尬、愚蠢、動搖,不知所措。這讓讀者得到一種快樂,一種帶有譏諷意味的、帶點兒幸災樂禍的快樂。因為在多數人的感覺中,禁欲說到底是可笑的。采取兩種態度來描寫,這正是體現出《西遊記》的好玩。

  唐僧第一次被誘惑是在第二十三回,那是菩薩設下的騙局,目的是為了考驗唐僧等人的意誌。當菩薩化成婦人,要把唐僧師徒三人都招為女婿的時候,唐僧的反應非常奇特。一聽說要招為女婿,他就像雷驚的孩子,傻得翻白眼,什麽都不會動了。這對唐僧來說,是非常恐怖的事情,所以幾乎就嚇死過去了。那麽這個恐怖到底是來自外界的,還是內心的恐怖呢?我們就不大知道了。而在有些情節裏,我們能夠看得出來,要說唐僧對女孩子一點憐香惜玉之心都沒有,那也不是的。唐僧跟孫悟空發生的最嚴厲的一次衝突是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那一場,唐僧甚至立下文書把孫悟空攆回了花果山。仔細讀這一回你會發現,第一次白骨精化身為送飯的少婦,很漂亮的一個女人,唐僧跟她說了無窮的廢話,很有耐心地教她怎樣做個好婦人。說這些廢話的時候,唐僧的心顯得很溫柔啊。所以,這個少婦被孫悟空打死以後,唐僧就特別地生氣。要說唐僧對美女沒有一點的心動,恐怕也不是事實吧,因為心動,才感覺到憤怒。

  在唐僧和女性的故事裏麵,女兒國那一段是最有風情的。女王也不是什麽妖精,她是很真心地愛慕唐僧,沒有打算把他煮來吃什麽的。在這一過程裏,豬八戒覺得特別好,特別讚成。豬八戒對取經是特別地討厭,出點事他最高興,就可以散夥了。那麽唐僧呢,他其實也是有點曖昧,有點猶豫的樣子。從提婚開始,先是“三藏聞言,低頭不語”,接著又請悟空幫著他拿主意:“憑你怎麽說好?”後來用悟空的辦法,假意答應成婚,女王風情十足地勾引他,把他弄得“耳紅麵赤,羞答答不敢抬頭”。實在唐僧已經相當危險了。能夠在這種氛圍中把握自己,堅持以取經大業為重,實在了不起。所以我們和豬八戒一樣,對這個傻瓜很佩服。

  總之,唐僧跟女性的關係,既是一種經曆考驗的過程,也是一個出盡洋相的過程。這讓讀者感到一種怎麽樣的滿足呢?就是那些大和尚出點洋相,倒點黴,大家就會覺得很開心。而用兩種不同的態度來寫這類故事,既讚賞又諷刺,是《西遊記》特點的表現。

  唐僧的故事好玩的地方不太多,讓我們來說好玩的豬八戒。

  在取經隊伍內部,豬八戒和唐僧的衝突是最深刻的。我們如果給這四個人每人帶一頂帽子的話,帶什麽帽子呢?唐僧是個理想主義者,是個精神至上的人,是一個把取經事業看得非常崇高的人。那孫悟空呢?是個遊戲主義者,他把《西遊記》的遊戲精神反映得特別充分。在整部《西遊記》裏麵,孫悟空和唐僧也有衝突,但沒有那麽嚴重。而豬八戒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享樂主義者,他和唐僧的衝突,是一種“主義”層次上的衝突,所以才真正是深刻的衝突。至於沙和尚,就是“無主義”主義,那也是一種很了不起的主義。

  我們先來看看《西遊記》裏麵為什麽會出現一頭豬?《西遊記》最早的故事裏,取經的人隻有唐僧和一位猴行者,就是後來的孫悟空。沒有豬八戒和沙和尚。故事演變了,情節發展了,要添加人物進去,添加什麽角色最好呢?已經有了一個猴子,那麽新添的人物應該也是具有動物性的特征,配合起來比較合適。為什麽要添個豬呢?因為在中國人的生活習俗裏麵,豬是生活色彩特別濃厚的一種動物,豬跟人的關係特別親切。漢字的“家”字,就是在表示房屋的“寶蓋頭”下麵有一頭豬,有豬才算是個家。所以在《西遊記》裏麵,取經團添加了一個豬八戒,可以增加小說的世俗化的氣氛。

  在中國誌怪小說的傳統裏,猴子是重要的角色,我們下麵還會說到,而豬卻不是的,以豬為主角的故事很少,僅有的一些也不大有名。所以豬八戒的出現,是個新鮮事兒。而老豬一旦出場,從中國小說史的角度來說,乃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為什麽這樣說呢?讓我們作一點分析。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小說有一種傳統,是對正麵人物和反麵人物,所謂好人和壞人分得非常清楚。而一般情況下,各種人性的弱點都是放在壞人身上去寫的。這意味著什麽呢?意味著這些人性的弱點是不應該有的,或者是不允許有的。但是豬八戒,我們知道他是屬於好人隊伍的,他是唐僧的徒弟,取經團的重要成員,當然是好人。但是豬八戒身上的缺點特別多:懶惰、說謊、好色、小心眼、革命意誌特別不堅定。當這樣一個有很多很多缺點的家夥,作為一個正麵人物形象,談不上英雄,但也是英雄隊伍裏的一員吧,出現在中國的文學世界裏麵,這表明中國小說正在發生很大的變化:這裏麵有一種對人性的寬容的態度,就是承認人可以有缺點,並且即使有很多缺點,也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好人,成為英雄團體的一員。豬八戒拿著釘耙,往中國文學舞台上這麽一站,中國文學就立刻發出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色彩。老豬是個“夯貨”,可是它那麽可愛,那麽的生氣勃勃。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大事件。你想,豬八戒後麵跟著誰呢?隨後出來了西門慶、賈寶玉,這其實是一連串的。所以我說豬八戒在《西遊記》中出現很重要,他是反映中國文學變化的具有象征意義的人物。

  關於豬八戒,有一件事情可能是讀《西遊記》的人不怎麽注意的,就是他在取經的途中動不動就發出一個聲音:“把白馬賣了,給師父買口棺木。”這句話出現了好多次,他反複表示要把師傅裝到棺材裏麵。豬八戒怎麽會有這樣一個念頭呢?

  最初豬八戒答應觀音菩薩參加取經隊伍,當然是為了擺脫做妖怪的處境,改走正道,但這也和他當時的生活狀況有關:他本來的老婆,一個叫“卵二姐”的女妖怪死了,他是孤身一人,日子無滋無味。後來他去高老莊做了招女婿,走上了勞動致富奔小康的生活道路,跟以前大不相同了。雖然夫妻關係也不是很和諧,可是在老豬看來,夫妻做久了,難道不會好起來嗎?就在這種情況下,唐僧帶著個孫猴子來了,他沒辦法隻好跟著走。可是取經的道路那麽漫長,日子又艱辛,又有很多危險,很快就讓老豬厭煩了。一路上他老想著散夥,他就覺得這個取經啊,是一樁滑稽、荒唐的事情,他不能夠理解取經終究能帶來什麽了不起的成果。八戒是個現實主義者,他的人生觀用一種哲學語言來表達,就是“生活就在當下”。生活不是在遙遠的地方,幸福也不是靠一場偉大的革命,一次偉大的行動來達到的。好好地種地,好好地收莊稼,幸福就是這樣一步步獲得的。這是現實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老是想著高老莊那個家,想念他的老婆。雖然老豬在取經的路上常常跟女妖精勾勾搭搭,犯下了生活錯誤,但這並不妨礙他對老婆忠誠,就像我們現在戲說的“外麵彩旗飄飄,家裏紅旗不倒”。所以在取經路上一旦遇到什麽麻煩,豬八戒立刻想到散夥回家。給師父買口棺材,那是表明這個取經小團體徹底解散了。說到這裏,我們應該肯定豬八戒的好處。他也是個有頭腦的人,雖然頭腦不是很靈光。因為對散夥這事,他也是有計劃有安排的,有個好的收場,不是拍拍P股說散就散。而且給師父買口棺材,這也表明他是有孝心的,不是那種沒有良心的豬。那麽,為什麽要把白馬賣了呢?因為白馬不是他自己的馬,是公產,賣了他也不損失。

  再仔細看看豬八戒在什麽樣的情況下想到給師父買棺材,也是很有趣的事情。這大致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他認為師父已經死了,比如第五十七回唐僧被六耳獼猴打了一棒,昏過去了,八戒就以為他沒命了,於是趕緊張羅棺材。這雖然有點性急,總還算順理成章吧。還有一種情況是大師兄孫悟空出了問題。比如第三十二回過平頂山,八戒見孫悟空流眼淚了,認為妖怪太厲害,連大師兄都害怕了,還有第七十五回孫悟空被獅陀山的老魔一口吞進肚去了,八戒認為他已經完蛋了,他都是趕緊同沙僧商量,要把白馬賣了給師父買口棺材,然後讓沙僧還是回到流沙河做妖怪,自己回高老莊跟老婆團圓。這裏麵有個問題:當時師父還好好的,為什麽不說“師父仍舊回長安做和尚”而急忙要給他買棺材?可見在八戒心裏,師父到什麽地方去最合適呢?到棺材裏去是最合適的,嗬嗬!我們想想我們生活當中,有個人,實在是很麻煩,你非常尊敬他,又非常討厭他,有他在,你就不能按照你的心願來生活,沒他在,你就能自由自在。你想,這種人放到哪裏去最好呢?放到棺材裏去吧。不過我們就是這麽想也不肯說,豬是很直率、很坦誠的,豬會把內心深處的念頭流露出來,豬比我們老實。

  下麵我們來看看孫悟空這個猴子。猴子是唐僧取經那件事情從曆史轉化為小說以後出現的第一個人物。猴子的文學形象是從什麽地方來的呢?這一直有爭論。有一種說法是起源於印度神話,印度神話傳說《羅摩衍那》中寫到一位神猴大將名叫哈奴曼,是風神的兒子,神通廣大,能在空中飛行,能一步跳過大海。不久前北京首都博物館辦了一個古代印度的文物展覽,其中有一件文物就是神猴哈奴曼胸像。持這種看法的主要有胡適。但魯迅不讚成胡適的意見,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中國傳統小說裏麵,猿猴是一種重要的妖魔類型,它的曆史非常古老。《西遊記》裏麵的孫悟空,和以前的妖猴很明顯有各種各樣的聯係。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最早出現猴子的,是東漢時候趙曄寫的《吳越春秋》,裏麵寫到一個白猿,化成一個老翁,在竹林裏麵跟一位女俠比劍。大家如果看過《臥虎藏龍》,周潤發跟章子怡在竹林裏比劍的場景,那就是從《吳越春秋》裏麵變化出來的。第二個比較有名的故事,是唐代的一篇小說,叫《補江總白猿傳》,裏麵的白猿是個非常神通廣大的妖精。白猿的出現非常壯觀。太陽快下山的時候,他從高山上“刷”地一下飛下來,猶如一匹白練。然後化身成一個白衣美男子,非常漂亮。《西遊記》故事裏麵的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就是穿白衣服的,是個白衣秀士,這個白衣服的神猴,肯定跟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白猿有非常深刻的關係。再有一種調和的意見,是北大教授季羨林說的,他認為孫悟空是上麵所說的兩來源混合的結果,這也有可能吧,我們把這個問題留著,讓專家們繼續研究,他們反正也沒有多少事情可幹。

  跟中國原來的神猴或者說妖猴相比,孫悟空的形象當然有許多變化。在以前的故事裏麵,白猿妖精的最大特點是好色,喜歡擄掠婦女。而且,所有有關猴類的故事,幾乎一大半是好色的。但是《西遊記》裏麵,孫悟空是一點都不好色的,他比唐僧還要純潔。這是一個最大的變化。但這個變化也不是一次形成的。在元代楊景賢作的《西遊記》雜劇裏麵,孫悟空還是滿臉的流氓氣。裏麵有一段孫悟空跟牛魔王的老婆鐵扇公主的對話,那個對話是很下流的,說是“你出一個寶貝,我出一個寶貝,我們就合成一個妖精。”這其實是很下流的話。

  那為什麽到《西遊記》裏麵,孫悟空被洗刷得非常幹淨呢?我想大概有這麽幾個道理吧。一個是在《西遊記》裏麵,孫悟空成了一個重要的正麵英雄。而中國古代小說裏正麵的英雄有個一致的特點,就是英雄不好色。不像現在的電影啊,好萊塢的電影是英雄旁邊必定有一個美女的。在中國古代小說裏麵,英雄不但不好色,還非常討厭壞女人,所謂“淫婦”。所以殺戮淫婦,就變成英雄的一樁了不起的事業,這個我們讀《水滸傳》裏麵武鬆、楊雄他們的故事,就很清楚。所以要把孫悟空那種從曆史上妖猴那裏繼承下來的好色的特征和性格給抹掉,與當時人們認為的英雄氣質相一致。

  另外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了突出在孫悟空身上表現出來的遊戲精神。我們設想一下,如果要把孫悟空的好色性格保留下來的話,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比較邪惡的好色,這樣的話,孫悟空的形象就不是現在的形象了,妖氣太重,不可愛當然也就不好玩。那麽能不能把孫悟空寫成愛情故事裏的人物呢?電影《大話西遊》裏麵,孫悟空不就是談戀愛了嗎?其實也不行,愛情是一個很麻煩的東西,和遊戲精神是不能配合的。在正經的愛情裏麵,凡是墜入愛河的,都會成為落湯雞,凡是陷入情網的,最後都是手足痙攣,走也走不動了,沒有一個例外。在中國的小說裏麵,在兩性關係中你要灑脫,就難免有一種邪惡的氣息,你要正經,那就是落湯雞的例子。把孫悟空寫成落湯雞的話,恐怕也不好玩。所以,為了保持孫悟空正麵的形象,又具有充分的遊戲精神,我想,跟異性徹底脫離關係,還是有必要的。

  不過,孫悟空原來具有的好色的性格,在《西遊記》裏麵還是留下了一點點的痕跡。第四十二回中寫孫悟空去求觀音菩薩收服紅孩兒,觀音菩薩對悟空表示不放心:“你見我這龍女貌美,淨瓶又是個寶物,你假若騙了去,卻哪有工夫又來尋你?”整個《西遊記》裏麵,都沒有說到孫悟空會拐騙婦女的,觀世音說的這句話有點奇怪。這個痕跡大概是從過去的《西遊記》雜劇裏麵保存下來的一點點東西。之後觀音同悟空一同出發,觀音讓悟空先走,悟空讓觀世音先走,說:“我怕在菩薩麵前翻跟頭,露出身體來,實在是不雅觀。”這其實是一句下流話,也是孫悟空曆史上流氓氣的一點點保留。

  但總的來說,這個猴子已經改變了。而這個猴子改變的目的是什麽呢?就是體現出一種活潑的,無法無天的,好玩的,充滿遊戲精神的性格特征。對於孫悟空來說,世上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好玩。你看孫悟空到天庭去做弼馬瘟,他把馬養的很精神,很肥,因為他覺得養馬也蠻好玩的。但後來為什麽不幹了呢?因為人家告訴他,弼馬瘟是天庭裏最小最小的官,孫悟空就覺得自尊心受到了打擊,所以不幹了。他是一個貪玩的猴子,也是一個非常驕傲的猴子,他的自尊心要得到滿足。自尊心,或者說驕傲的人生態度,跟遊戲精神是什麽關係呢?這個道理很簡單的。人在被別人支配的時候,要順著別人的意思說話,做事,想辦法拍別人的馬屁,那是不可能玩得開心的。自古以來,拍馬屁的文章一大堆,沒有一篇是是好的,當時可能有用,可以換飯吃,過後就沒用了,沒有人愛讀它,因為這不符合人的本性。像馬克思說的那樣,人的本質是自由。

  我在想,孫悟空是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一個無憂無慮的猴子,他為什麽要召集一大幫猴子,做猴王呢?這也是因為好玩嘛!占山為王,一大幫猴子猴孫前呼後擁的,整天喊著大王萬歲,這種快樂是沒得比的。就像世界上有些很小的國家,論土地論人口不到我們一個縣那麽大,可是做個國王、總統什麽的,跑出來進行國事訪問,照樣紅地毯,儀仗隊,二十一響禮炮,很開心的,當個縣長就差遠了。其實花果山的小猴子對孫悟空來說,沒有什麽用的,他打仗從來不用這些小猴子的。那孫悟空打仗真要一點幫手的時候怎麽辦?他就拔一撮毛,“呼”一吹就出來很多小猴子,那些猴子是有用的,是刀槍不入,會蹦會跳的。我又想,孫悟空要做王,為什麽不拔毛吹一下,變出許多小猴子呢?不也是可以做王嗎?後來想明白了,道理還是有的。毛是自己身上的,用它來變成小猴子,喊萬歲,等於自己吹捧自己,也就是關起門來說自己真好,真偉大,那沒意思。一個人自吹自擂不好,不僅僅是修養上的問題,而且有好玩不好玩的問題。

  然後我們來說說沙和尚吧。沙和尚是取經團裏麵說話最少的人。其實,他說的話並不是很少,隻是他說過了些什麽話,大家都不記得。一本《西遊記》看完後,你蓋上書,孫悟空說過些什麽,你會記得很多,豬八戒也是這樣,那沙和尚說過什麽呢?忘了。但是,說過等於沒說過,這也是個很高的境界,很高級的沉默。

  沙和尚為什麽是這麽沉默的人呢?當然,這跟作者寫小說的力量有關。要知道,要把一部小說裏麵所有的人物,都寫成具有強烈的特征,個性突出,都在那裏生機勃勃,需要作者有很大力量的。我們佩服《紅樓夢》,就是它裏麵的每一個角色都有顯著特征,任何一個丫鬟,都是不一樣的。這種力量不是說人人都能夠達到的,這是一點。第二點,如果沒有力量寫出四個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物,那麽孫悟空、唐僧、豬八戒都還是各有特色的,都形成很好的對照,再用一個色調淡一點的人來做陪襯,也是挺好的。就像畫畫一樣,它的色彩不能太多。這也是個原因吧!

  如果我們直接從小說裏麵來看,沙和尚作為一個文學世界中的人物,來看看他自身的理由,而不是作者的理由的話,那麽能找出什麽理由來呢?我想沙和尚也還是有他的道理的。沙和尚其實在取經之前是非常遭罪的。孫悟空也很遭罪的,大鬧天宮,被壓在山下,但這是一個慢性的過程;豬八戒就過得比較開心了,特別是混到了高老莊;而沙和尚的境遇是最慘的。三個人都在天上待過,都是犯錯誤受到處分。孫悟空做齊天大聖,造反鬧天宮,豬八戒做天篷元帥,調戲嫦娥。那麽沙僧呢?他是做卷簾大將的,他犯了什麽錯誤?打破了一個玻璃盞。但受到的處分卻特別凶狠,被玉帝貶下界來,每隔七天,天上就會有一把劍飛下來,穿過沙和尚的胸膛,穿一百多次,永遠沒有盡頭,這真是太殘酷了。我小時候就想不明白,為什麽打破一個玻璃盞要遭這麽大的罪呢?我自己洗碗也要打碎碗的,也這麽處分還得了!後來就想清楚了,沙和尚在天庭做的是卷簾大將,就是站在皇帝身邊的貼身侍衛。這種人物一般是什麽樣呢?都是長得很神氣,很英武的,那是皇帝的臉麵。而沙和尚打破玻璃盞,是在蟠桃會上。玉皇大帝是不是怕老婆呢?這個《西遊記》裏麵沒有說得很清楚,但他老婆還是很威風的,每年在蟠桃會上大會各路神仙,都是王母娘娘作主。在這個會上打破玻璃盞,就等於把玉皇大帝的臉給丟了,估量玉皇大帝怕回家被老婆臭罵一頓,就對沙和尚加重處罰。玉皇大帝多大的臉啊!丟得起嗎?你可能要問我,這跟沙僧的沉默有什麽關係?你想,一個人在回首往事的時候,有的是可以提起的,有的是不可以提起的。孫悟空非常喜歡提起自己的往事,動不動就說:五百年前,我老孫大鬧天宮的時候,如何如何。豬八戒的往事呢,是調戲嫦娥。這件事大庭廣眾之下不太好說,但私下三兩個兄弟在一起瞎聊的時候,老豬說說“想當年,我跟嫦娥也有那麽一回事啊”,還是蠻有臉的吧?那畢竟是嫦娥啊。那沙和尚說啥呢?說“想當初我打破了玻璃盞”嗎?這話怎麽都說不出口啊。所以,他的性格比較沉悶。

  取經裏麵的四個人,除了唐僧以外,對取經決心最大的是沙和尚。豬八戒說散夥的時候,沙和尚也是最反對的。為什麽呢?沙和尚在人間活得很不體麵,很痛苦,所以一定要修煉成功。如果散夥了,按照豬八戒的想法,唐僧往棺材裏一睡,孫悟空回花果山,他自己回高老莊做女婿,都各得其所,但沙和尚呢,沒有一個可居之所,還要七天一次,給玉皇大帝的飛劍刺得血淋淋的,受不了啊。所以他下決心要把取經的事業完成了。最後他做了一個羅漢,品位雖然不是很高,在佛和菩薩的下麵,但總算把體麵給掙回來了。

  三

  《西遊記》裏麵另外一塊就是妖精了。我前麵說過了,讀《西遊記》不能用很固執很死板的眼光去讀,我們看妖精呢,也是這個道理。照有的人說起來,妖精就是壞蛋,是反動派、階級敵人,妖精世界是凶惡醜陋的世界,其實不是那樣的。孫悟空他們不是也做過妖精嗎?很多妖精其實是蠻可愛的,他們也通人情。這又是《西遊記》很有特點的地方,寫妖精也寫得好玩。

  大概地說,《西遊記》裏麵有兩個不同的世界,一個神佛世界,那算是崇高、偉大的世界,一個是妖魔世界,算是前一個世界的反麵。但兩者又並不是完全對立、完全分開的。妖魔有兩類,一類跟天上沒有關係,另一類妖魔是天上下來的,本來是天上的神仙,或者是神佛世界裏麵首腦人物的隨從,還有的是菩薩的坐騎什麽的。前一類妖魔下場都不大好,通常是被打死了,後一類妖魔呢,最後收場都挺好的。常常是,孫悟空打得正厲害,一棒子要砸下去的時候,天上就有一個神仙下來:“悟空,不得傷他性命。”然後就把妖精帶回去了,回去也沒什麽了不起的處罰。所以說,這個神和魔的世界,是連通著的。

  你把神佛的世界跟妖魔的世界相比,會發現神佛世界是很沒勁的,規矩太多,一點不好玩。看上去威風凜凜,金光閃閃,到處是寶,遍地是鮮花,但就是沒好玩的事,沒意思。整個天上隻有一件好玩的事,就是蟠桃會,有好吃好喝的。就這麽一回,還要“演禮”,就是排練,還要“謝恩”,就是拍馬屁,感謝王母娘娘給桃子吃,本來好吃的桃子也變得不好吃了。做妖精多好啊,弄一塊地盤,占山為王,地盤有大有小,隻要我說了算,老子就是天下第一了,自得其樂,想幹嘛就幹嘛。所以天上那些家夥要往下麵跑,那等於是度假。而且天上的時間跟地上的時間是不一樣的,《西遊記》的算法,是天上一天,地下一年。從天上逃出了四五天,下麵就是三年五載,三年五載占山為王,那真是一次很好的度假生活。

  天上的生活枯燥無聊,可以再用一個例子來說。第二十九回到三十二回寫了一個妖怪叫黃袍怪,他本是二十八宿中的奎星,和披香殿的玉女相愛了,可是在天上沒有辦法。怎麽辦呢?玉女下到凡間,投胎成為寶象國的三公主,然後奎星逃出來做了妖怪,一陣風把三公主卷走,在洞府裏做了十三年的夫妻,還生了兩個兒子。在天上談戀愛都談不成的,還不如下來做妖怪,把這段冤孽的情感給了結了。

  所以,《西遊記》裏的妖精並不都是非常醜陋的,非常可恨的,妖精很多是挺好玩的。比如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就很可愛。一聽說要抓唐僧了,金角大王就說:“這個唐僧是個和尚,路上有那麽多和尚,你怎麽知道哪個是唐僧?抓錯了人不好的。”你們看,妖精也是懂道理的,不是瞎亂來。那他們怎麽辦呢?金角大王以前看到過唐僧,還記得點模樣,他就畫了一張唐僧的畫像,讓銀角大王帶著這個畫像,去路上找。大家知道,這是古代政府抓犯人用的方法。妖怪把自己當成政府來看待了,這也是蠻憨厚好玩的。有的妖精很守規矩,如第八十九回寫一個黃獅精派了小妖去市上買東西,小妖(那個小妖其實是孫悟空假冒的)回來交賬,說買了幾口豬幾口羊,一共該多少銀子,原來領的銀子不夠,還欠五兩,客人跟過來了。妖王聽說,立即吩咐小的們:“取五兩銀子,打發他去。”做生意清清爽爽,一點便宜也不占,好像是學過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知道買賣要公平。

  說到小妖,《西遊記》裏麵寫了許多小妖,大多性情活潑。比如第二十八回一個小妖看到了唐僧,回來報告說:“嫩刮刮的一身肉,細嬌嬌的一張皮,且是個好和尚!” 這好像說的是一種很好吃的水果似的,很讓人嘴讒的。這裏需要說明:《西遊記》裏麵說吃人這事吧,是虛寫的,所以並不是很血腥,很殘忍的。它本身是個幻想世界,就像遊戲的虛幻世界,它並不給你造成真正的恐怖感。你不能把幻想的遊戲小說和一種寫實的、社會的小說,放在等同的位置上來看。再舉一個小妖的例子,那是第八十六回,豬八戒打上門來,那小妖說:“大家莫怕,這是個豬八戒,沒什麽本事,不敢無理。他若無理,開門拿他進來,蒸熟了吃。”很神氣的小妖怪。天上的神仙,無論大神仙小神仙,沒有這麽說話的。天上規矩多,打碎個玻璃盞就不得了,而妖魔的世界卻是散漫自由,紀律不嚴,性情不怎麽受約束,比較舒展。所以天上的那些家夥要下凡來做妖精,是有道理的。

  在妖魔世界裏麵,寫得最完整,人間氣息最濃厚的,要數牛魔王一家。先說鐵扇公主吧,在小說裏麵雖然描寫得不是很詳細,但是你可以看出來,她是個脾氣很烈的女人(說明一下,鐵扇公主是從羅刹女修煉出來的,佛經裏麵說過,羅刹女的特點就是美麗而凶暴)。這老牛跟鐵扇公主,當初應該也是很恩愛的吧,也生了孩子,是個不錯的家庭。但是太太的脾氣特別暴烈,人到中年,難免要出事。那太太如果能用辦法,把老牛籠絡個三五年,他那勁就過了,也就老實了。而鐵扇公主呢,就這方麵的本領比較少。太太身體又不好,牛魔王卻是身強力壯,所以眼睛就老往外麵瞟啊瞟,看外麵有啥風景。這時候就有人出來了,是個玉麵小狐狸。這小狐狸的性格跟鐵扇公主完全相反,她一點武功也沒有,後來豬八戒一耙就把她弄死了。她的脾氣是又嗲又嬌又“作”。男人,尤其是英雄的男人,最喜歡那種嬌嬌的嗲嗲的女人。你看牛魔王在玉麵狐狸麵前,是一點辦法都沒有,說啥是啥。小狐狸一發脾氣,老牛立刻低聲下氣賠不是。為什麽呢?一方麵,玉麵小狐狸她沒有武功,她的“作”,她的撒潑,絕不是暴力的,男人,尤其是英雄的男人,是不能忍受暴力威脅的,但在軟暴力麵前,卻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假如鐵扇公主撒潑,老牛肯定不幹。還有呢,這個玉麵小狐狸很有錢,她父親留下了百萬家產。所以,牛魔王自從跟玉麵小狐狸在一起後,日子就過得很體麵。那牛魔王出來跟孫悟空見麵,穿的都是一身的名牌啊,樣子很闊氣。不僅僅是這個,連鐵扇公主的開銷,也是玉麵小狐狸解決的。所以玉麵狐狸身為二太太,對大太太可以不尊重,覺得自己有充分權利,這說明有錢是重要的,沒有錢,哪裏敢說大話。而鐵扇公主呢?遇到孫悟空假冒的牛魔王回來了,以為老公真的忽然心回意轉,激動得不知如何是好,那個溫存多情啊,看著教人可憐。她總是有一種期待:男人是要出去“晃”的,找樂子,完了他們還會回來。這種故事,你是不是覺得特熟悉?

  順帶說,我最近屢次在一些地方小報上看到一長排一長排這樣的征婚廣告,大意是說:某女,年輕漂亮,性格溫柔,丈夫去世,留下巨額財產,如今孤身一人,需要一個可信的,有男子氣的男人,共度一生。聯係上了,條件合適的,先匯二三十萬給你。男同胞不要以為自己是牛魔王,碰到了玉麵小狐狸,這都是騙子。我說這些,也不完全是題外話,拿來跟牛魔王的故事比照,你會覺得怎麽那麽像呢?

  好了,閑話西遊就到這裏。《西遊記》的內容很豐富,不是一下子能說完的。我今天說的,主要是它的某一方麵的特點:它的奇思異想與世俗趣味的結合。而這一點,我覺得做研究的人沒有充分注意。說得不好,請原諒。 ■

  (本文是作者在寧波“天一講堂”所作的講演,根據記錄稿略有修飾。)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