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賭一元錢的激辯——

  書會在21世紀消失嗎?

  ◎牛康博士

  哈姆雷特疑問:活著,還是死去?這是個問題。

  關於書的疑問:存在,還是消失?這是個問題。

  牛康博士:先讀一則虛擬的故事——一百年後的虛擬故事——

  一對愛書的老夫妻,由於年輕時候讀過許多書,不能為“N後現代”社會所容。他們試圖為兒孫們講述書中的故事和自己的讀書心得。孩子們紛紛放下電子玩具,嚇得大哭起來。因為“N後現代”的孩子們隻知道操縱輕型飛機上天遊玩,或者安坐家中享受機器人的服務,卻從來沒有看過書,甚至不知道有一種叫做“書”的東西存在。老夫婦自感不合時宜,決定把所藏五千冊書賣掉。但是賣給誰呢?夫婦倆逢人便問,對方卻幾乎異口同聲地說:“不,不,我們不信教!”也合該夫妻倆絕處逢生,書終於賣掉了。買者是一位曆史學家,他說正好用這些書去完成他的學術論文,題目叫:人類的文化遺跡——書。

  好了,故事講完,辯題也出來了:

  書在21世紀會消失嗎?

  或者是:在二十一世紀,書該不該消失?書會不會成為人類的文化遺跡?

  當然,所謂“書”,也包括刊物雜誌乃至報紙,也就是用紙張印著文字的閱讀物。

  對書生們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辛酸的話題;不幸的是:本博士也忝為“書生一族”。雖然如此,本博士作為“舌戰會”代理主席,當能做到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慌不忙,不陰不陽。所以,雙方辯手盡可放心放膽,勿疑勿忌,鼓唇搖舌,辯將起來!

  今天破例,先請反方開辯。

  反方:一切都將成為遺跡

  主席先生讀的一則故事,看上去好像是虛擬性的;但不幸的是,這虛擬必將成為現實。

  文字或圖畫印在紙上裝訂起來,我們就稱它為“書”。書是一種載體,在它前麵有幾代老祖宗,我們不妨回顧一番。

  三千年前,文字是刻在龜的甲殼或野獸的骨頭上,那文字叫“甲骨文”。一塊龜殼刻一篇,通常不滿十個字,隻好刻一句“香濃可口,味道好極了”之類;要刻一首七律或七絕也難。當然大海龜的甲殼大,大概可以刻一篇“妲己娘娘試穿迷你裙”小特寫,而這特寫也隻能是“迷你”(超短)的。如果請微刻專家來刻,或許能刻上一個蘇童的中篇小說;但這樣的話,滿街就都是“祝枝山”了,——用放大鏡看文章,而且恐怕都是三千度近視。

  甲骨文時代之後,是金文時代,文章鑄刻在青銅器上。一尊青銅鍾鼎能刻幾百字的文章,比甲骨進步了。如今你買一本徐誌摩的《愛眉小劄》,胳肢窩下一夾,很瀟灑;但如果青銅金文鑄刻的《愛眉小劄》,你就非要出動起重機和十噸大卡車不可。

  金文時代之後,是竹簡時代。用刀把文字刻寫在竹片上,再用細繩把它們一片片連綴成冊(“冊”就是竹簡邊綴的象形字);幾篇文章(或一篇較長的文章)為一個單元,可以把它們卷起來;——所謂牛康文集第幾卷的“卷”,就是由此而來(牛康主席非常謙虛地擺擺手)。當年秦始皇每天看文件,有兩個宦官在旁邊忙著展開,卷起;卷起,展開……像擺地攤賣席子的。

  再後來有蔡侯紙,抄寫成書;再後來有畢氏活字排版,印刷成書;再後來……

  今天還有誰在甲骨上寫情書,在鍾鼎上著書立說,用竹簡起草紅頭文件?沒有了,都沒有了。一切舊的都將從人們的生活中退出,一切都會成為過去的遺跡。

  書當然也是這樣。對方辯友有何高見呢?

  正方:書與現代文明同在

  對方辯友說,一切都會成為過去的遺跡。說“一切”是不是太絕對了?

  十萬年前山頂洞人用嘴吃東西,一萬年前的古人用嘴吃東西,今天作為現代人的對方辯友,你們不是還是用嘴而不是用耳朵吃東西嗎?我們的“嘴”沒有成為“遺跡”,十萬年後也不會。

  人類創造了文字,文字是文明的標誌。誠如對方辯友所說,文字從刻在甲骨上,鑄在青銅鍾鼎上,刻寫在竹簡上,……直到印刷在紙張上,這是進步變化,以新代舊的過程。然而這隻是材料、形式的遞變,而不是從根本上消滅“書”。

  書是一種載體,它載著現代文明。現代文明也大大拓展了“書”載運馳騁的空間。

  二十一世紀還將是現代文明社會吧,那麽下個世紀就始終不能消滅“書”。假如二十一世紀回到洪荒蒙昧時代去,“書”當然就無須存在了。

  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對方辯友本人,以及你們兒女、孫輩,在二十一世紀會逆轉成四肢爬行,倒退得全不識“之乎”隻會嗷嗷吼叫嗎?當然不會。既然我們以及我們的後人還將“文明”下去,又怎麽能消滅“書”呢?

  反方:21世紀孫輩將不讀書了

  到下個世紀較晚的時候,我方的兒孫輩很可能不讀“書”了,但他們將是更文明的人,因為他們有更新型的電腦,或比電腦更神奇的東西。但願對方辯友的兒孫輩也是這樣,而不至於“杞人憂書”,憂出抑鬱症來。

  如今的多媒體電腦,聲像一體化,視聽一體化,“書”能做到嗎?一張磁盤可以容納中國四大古典小說,而“書”呢,印出來就是至少四大部,如笨重的磚。也許“書”是徐娘半老,風韻猶存;但“徐娘”的風韻,能跟電腦(電子讀物)的“少女”風韻相媲美嗎?

  對方辯友想必知道“信息高速公路”吧?“書”能進入這“高速公路”嗎?不能。相比之下,它簡直是老牛舊車;“書”被擠出、被替代,唉,實在是勢在必然呀!

  正方:書和電腦是“既生瑜,何生亮”嗎?

  對方辨友描繪了一幅“電腦霸權時代”的可怕圖像,這就像是一首霸氣十足的詩所鼓噪的:“我若發時百花殺!”

  電腦真是超級“殺手”,它能殺絕除它之外的一切文化載體——包括書嗎?

  讓我們來看看實際情況——

  計算機(電腦)的始作俑者出自西方發達國家,美國科學家艾肯是計算機發明人之一。在美國,電腦以及軟件的研製開發,是最早也是最發達的。那麽,“書”在美國就被慘兮兮擠落到太平洋裏去了嗎?沒有!恰恰相反,“書”在美國還是鋒頭正健、大行其道。隻要看看那裏書刊報紙繁多的種類以及驚人的發行量,就足以說明了。這叫做“事實勝於雄辯雌辯或強辯詭辯”。

  倒是那些不知電腦為何物的地方,書也少得可憐。不可想象,一個從不讀書的人,會是利用電腦智能的行家。發明、開發電腦的人沒有一個是文盲,他們都讀過很多書。

  所以,書之於電腦,並非是“既生瑜,何生亮”的誓不兩立、你死我活的關係。在二十一世紀,電腦可能升級到“N86”、“NN86”,而書還將存在,以更新更美的姿容存在。

  電子讀物當然有書所沒有的優勝處,但書也自有其獨特的魅力。書是不可替代,更不容驅逐的。對方辯友說,一張磁盤可容四大名著,輕便是輕便了;但設想一下,屋子裏書架上整齊排列琳琅滿目的書,跟櫃架裏那麽幾張幾十張磁盤相比,何者更悅目誘人,充滿書香氣呢?

  多媒體電腦的聲像一體化、視聽一體化,無疑比書“有聲有色”。但電腦上顯示出聲像,一般要求人們眼、耳緊緊跟從著,不如書那樣能使人們有更多的主體性,當你看書時盡可以自由地時讀時輟時想;書不那麽一覽無餘,反倒留給了我們想象的天地。為什麽看有的名著改編的影視劇,感覺反而不如讀原著呢?道理就在這裏。文字自有文字的魅力。書上的有些妙筆,確實是隻能意會,隻能用心靈去感覺,若用別的形式表現出來,往往弄巧成拙,令人索然寡味。

  磁盤容量大,看上去輕巧,但它須電腦硬件來呈示。書就簡單多啦!夜晚臨睡之前,你手執一卷小書,讀讀想想,悠哉優哉;旅行途中,在車上摸出書來賞讀,化乏味為有味。電子讀物即使袖珍化了,也總沒有書這樣簡便吧。

  所以,書自有其“不可取代”性。既然不可取代,那麽,在二十一世紀,乃至二十二、二十三……世紀,書怎麽會消失呢?

  對方辯友要孫輩不讀書,悉聽尊便吧。我方還是要把“書香”一代一代傳下去的!

  謝謝主席。

  牛康博士左邊耳朵聽聽有道理,右邊耳朵聽聽也有道理。左右道理弄得左右為難,結果想起柏楊先生“賭一塊錢”的急辦法,摸出一塊錢來說,放進銀行裏生利息,到二十一世紀九十年代末的最後一天,看看那時候“書”究竟存在與否,雙方辯手的後輩中贏的一方,就將獲得這一塊錢的本金加上利息。雙方辯手就此閉嘴以待吧!■

  被誤解的文史常識

  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郭燦金、張召鵬著)介紹了不少我們日常生活中用錯的人文、曆史知識以及成語典故,現選取若幹則,以饗讀者——

  唐伯虎未曾點秋香

  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敘述的是唐伯虎被秋香的三笑迷得失魂落魄,於是施計混入太師府當家奴,曆經幾多波折才追到了秋香。影片中的唐伯虎文武雙全,不僅能詩善對,更是武功高強。

  但是電影畢竟是電影,其內容誇張了很多。唐伯虎是才子不假,但是從未自稱“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他雖有三段婚史,但是並不風流。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唐伯虎從未有過“點秋香”的豔遇。

  唐伯虎是明代人,因為生於寅年寅時,寅為虎,故取字伯虎,後改字子畏。他自幼聰穎,能詩擅畫,十六歲便中秀才,十九歲娶徐氏。但是妻子、父親幾年後接連病故,對他打擊甚大,使他意誌消沉。後來他發憤苦讀,結果鄉試名列榜首,“解元公唐伯虎”一時名遍南京城。二十七歲時續弦,娶妻何氏。當唐寅上京考進士時,被誣告行賄主考官,押入大牢,幾番周折才獲釋。窮困潦倒時,妻子何氏離他而去。幸有一位名叫九娘的青樓女子周濟他。後來,他便娶了九娘為妻,潛心作畫,成為丹青高手。

  清代學者俞樾曾在《茶香室叢鈔》中為唐伯虎辟謠,斷定“三笑姻緣”是好事者借著唐伯虎的盛名,把別人的事轉在他的名下。有人還專門考證,證實秋香確有其人,是當時南京一個頗具名氣的青樓妓女,至少比唐寅大十幾歲,根本不可能與他有風流情事。所謂的唐伯虎有九個妻妾,全是從他最後娶的妻子“沈九娘”的名字上以訛傳而來的。當時唐伯虎貧困交加,怎麽可能妻妾成群?

  電影《唐伯虎點秋香》隻是娛樂品,雖然看著輕鬆,但終究純屬虛構。如果以戲說的電影來了解唐伯虎其人,那就差得遠了。

  陳世美不是負心郎

  在後人的心目裏,陳世美是一個符號,他代表了天下所有薄幸負心的男人。

  陳世美的形象是通過傳統戲曲《鍘美案》而廣為人知的。在該劇中,陳世美欺君罔上,拋父棄母,殺妻滅子,最終為正義的化身包拯所正法,永遠釘在了道德的恥辱柱上。

  然而,真實的曆史卻是另外一番樣子。據《均州誌·進士篇》和《湖北曆史人物辭典》記載:陳世美又名陳年穀、熟美,均州(即湖北均縣,現十堰丹江口市)人。出身於仕宦之家。清初遊學北京,順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進士。初任河北某地知縣,後因康熙帝賞識,升為貴州省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參政。在貴州為官時,同鄉同誌來投,謀取官職,他多次接待,並勸以刻苦攻讀以求仕進。後因來投奔者眾多,陳世美難於應付,乃囑咐管家一律謝絕。有兩個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士子,昔日與陳世美一同進京赴考時,曾以錢物助陳,沒想遭到了陳世美管家的回絕,頓生報複之念。遂將社會上一些升官發財、忘恩負義而拋棄妻兒之事,捏在一起,加在了陳世美的身上,編成戲曲《秦香蓮》,在陝西、河南等地演出。

  相傳,清末時有劇團在均州演出此戲時,陳世美的第八代傳人組織家族眾人,砸了該劇團衣箱,並毆打演員,使演出被迫停止。據說,現在當地仍有“北門街不唱陳世美,秦家樓不唱秦香蓮”的俗話。

  因此,包拯和陳世美相差了幾個朝代,讓包公鍘陳世美,可以說是“關公戰秦瓊”。同時,這也開了一個惡劣的先例,那就是利用文藝作品發泄自己心頭的積忿,利用文藝作品打擊他人。而後人也跟著責罵陳世美,豈不冤煞人哉!

  李太白無緣品白酒

  李白的酒量當然了得:“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鬥酒詩百篇”,這是中國人心目裏的一個最為動情、最為完美的故事,不需要過多的想象,我們就會為大唐時代詩人們白衣飄飄的絕代風華所傾倒,驚歎詩人太白的超凡才華和過人酒量,其實這裏麵既有誤會也有後人添加的虛構成分。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的是,李白的酒量可能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麽大,要知道,他飲的不是我們今天常見的白酒。在唐朝,白酒還沒真正出現。一般認為,中國的酒有五千年以上的悠久曆史。中國酒以生長黴菌為主要微生物的酒曲為糖化發酵劑,複式發酵,半固態發酵為特征。所以,早期的酒在釀製方法和口感上更接近於今天的黃酒。目前流行的白酒的釀製技術到元朝才漸漸成熟,在明清時代,白酒才逐漸取代了黃酒,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主角。

  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麽唐朝的詩人和宋朝的土匪都可以大碗喝酒。雖然黃酒喝多了照樣也不好受,但是它的口感、酒精度數和對腸胃的刺激程度卻與白酒完全不同。

  因為黃酒的酒精度數低,所以文人來了興致就可以肆無忌憚地狂飲。即使這樣,唐朝詩人的酒量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大。現在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李白鬥酒詩百篇”中的“鬥酒”到底有多少酒。

  根據古代的容量標準來換算:一斛=十石,一石=十鬥=一百二十斤,一鬥也就是十二斤左右,需要注意的是,這裏的斤是市斤。以目前中國大陸市場上流行的瓶裝啤酒620毫升的淨容量來折算,所謂的鬥酒還不到目前九瓶啤酒的淨含量。因此,知道了“鬥酒”的容量,知道了酒的度數之後,也許我們會對李白的酒量有新的看法和感受。

  既然酒的度數不高,喝的酒又不是太多,所以飲酒者胃裏不是那麽難受,而大腦恰恰正興奮,碰見李白這樣的謫仙人,寫個幾十首詩豈不是小菜一碟?

  至今訛傳,孔明草船借箭

  諸葛亮,字孔明,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人們一提到他,便想起了《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草船借箭”、“七擒七縱”等故事。然而“草船借箭”之人並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

  作為小說,《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對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描寫是極其生動的。小說中,諸葛亮借著滿天大霧,把二十隻戰船開到曹軍寨前擂鼓呐喊,曹操怕有埋伏不敢妄動,便派弓弩手放箭。結果,諸葛亮輕易地得到了十萬多支箭,不僅挫敗了周瑜的謀害,又直接削弱了曹操的軍事力量。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曆史小說,雖然突出了諸葛亮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麵,但又過於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所以魯迅先生在評論《三國演義》時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曆史人物,而是小說塑造的藝術形象。

  據史料記載,“草船借箭”的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孫權與曹操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沒分勝負。一天,為了觀察曹軍動靜,“權乘大船來觀軍,公(曹操)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複以一麵受箭,箭均船平,乃還。”孫權起初料不到船身會中這麽多箭,弄得船要傾覆,他隻是急中生智,設法讓船身得到平衡。

  羅貫中把“草船借箭”這件事從孫權移到諸葛亮身上,目的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謀而已。自從有了《三國演義》之後,人們就以它作為衡量、品評三國人物的標準,而且平民百姓家隻知有《三國演義》而不知有《三國誌》,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諸葛亮。■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