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神舟一號”發射內幕

  ◎鞏小華

  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航天決策內幕》(鞏小華著)介紹了中國航天事業許多鮮為人知的內情。就以“神舟一號”來說,它的發射也非一帆風順的——

  中央非常重視神舟一號的發射,把其列為一九九九年中國的三件國家大事之一。這三件大事是:國慶五十周年大慶、澳門回歸和飛船首飛。上上下下,從事載人航天工程的中國航天人都感到責任重大,飛船首飛必須成功,不能失敗!

  一切都在按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

  一九九九年七月二十三日,運載著“神舟一號”飛船的專列開往大西北的酒泉基地。

  八月十五日,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專列離開南苑站台,前往酒泉。

  突然,航天員係統的一台裝船儀器測試時出了問題,儀器在飛船艙內,要拿出來排除故障就得打開飛船的防熱大底。飛船係統的人不同意這樣做,理由是飛船本來就是電性能船,大底開壞了飛船整個全廢了;航天員係統的設備這一次不是關鍵設備,不會影響首飛成敗;再說,還有備份儀器在上麵,試驗工作照樣可以進行。因而主張放過去。

  主抓發射場工作的發射中心副主任張建啟將軍當然知道開大底的危險,建議程序先往下進行,如果後麵測試順利,另當別論;如果出現關鍵設備問題,需要開大底時再說。大家同意。

  後來測試中,果然出現了關鍵設備問題:飛船上的一個定向陀螺被卡住了!陀螺雖然也是雙備份的,但它是飛船最關鍵的設備,直接關係到飛行的成敗。怎麽辦?無論是專家或領導,都陷入兩難的境地,如果在地麵用備份,那上天之後萬一出現問題怎麽辦?開大底,換陀螺,風險太大。船內所有的儀器已經裝好了,林林總總,光信號線就上萬條,一縷一縷地盤在裏麵。封底之前,一遍又一遍地檢查,所有能想到的項目,都進行了測試;所有能夠預想到的故障,都做好了排除方案,這才下定決心:合大底。大底一合,接著便是焊接。焊接要十分小心,萬一弄壞一點東西,或者壓壞一根線,就會統統前功盡棄。焊接完成後,還要再上膠,進行密封處理。密封的要求可不是一般的嚴格。飛船返回艙和軌道艙的密封性要求極高,即使是十分之一針尖小的孔,在太空也會像一道決堤的口子,破壞飛船內部的大氣環境。因此,檢查飛船密封性要用好幾天的時間。

  雖然很想把飛船係統出故障的陀螺換下來,但考慮到開大底的風險實在太大,幾個專家經過反複討論,還是想放過去,使用備份。

  發射場總工程師徐克俊堅持飛船不能帶任何問題上天的原則,極力主張開大底,但他也擔心萬一開壞了怎麽辦。

  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誌一向十分沉穩,對技術問題要求極為嚴格,麵對如此棘手的問題,他也左右為難,難下決心。

  同樣感到左右為難的張建啟突然想到了老張,飛船到底能不能開大底應該聽聽他的意見。老張已經年近花甲,做了一輩子的總裝工作,經驗豐富而且從來沒有出過差錯。飛船的總裝工作就是由他負責的。

  老張知道張建啟的來意,遞給了他一份“飛船開大底必備的五十條風險及對策”,說:“主任,您先看看這個,這是我自己在飛船組裝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如果飛船大底必須開,我認為隻要把握住這五十條風險,是可以安全實現的!”

  “行啊!老張!”張建啟又驚又喜,邊看邊問,看完之後,感到心裏有了底。

  告別老張,出了試驗隊宿舍,張建啟直奔招待所找王永誌。王永誌正在為開不開大底的事發愁,仔細看過“飛船開大底五十條風險及對策”之後,感到明朗了許多:這大底可以開!

  然而,發射場指揮部內意見分歧仍然很大。於是,張建啟給在北京的國防科工委副主任沈榮駿打電話。當時是十月四日,國慶長假期間。張建啟在電話上向沈榮駿匯報了開大底的風險及預防辦法並表明了傾向性意見。

  第二天,沈榮駿來到酒泉發射場。

  沈榮駿首先召集發射中心的領導、內部人員開了一個會,討論開不開大底問題。“你們到底有多大的把握?要知道,如果我做了這個決策,飛船萬一開壞了,我們就完了!”沈榮駿講話曆來幹脆利索、開門見山。

  “我們綜合分析了這五十條風險分析和對策,得出這樣的結論。”張建啟解釋了三點:第一,開大底風險確實很大;第二,如果組織嚴密,這些風險是可以避免的;第三,如果不開大底,飛船帶著故障上天,原則上也是不允許的!所以綜合利弊來看,這個大底還是開得的,我們能夠讓飛船不帶任何故障上天!

  “你怎麽肯定風險就一定能夠避免?”沈榮駿逼問了一句。

  “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能力!”張建啟肯定地回答。

  沈榮駿沉思良久,好一陣子,這才下定決心:“那好,開!”

  然後,沈榮駿又找飛船係統的領導專家們談話。他們其實很想換陀螺,但又覺得風險太大,擔心把飛船狀態給破壞了。沈榮駿說,飛船大底既然能合上,就能打開。問他們開大底到底有多大風險。他們說也仔細研究過,也並不是特別大,隻要加倍小心,應該可以避免。

  “那就開嘛!”沈榮駿堅定了信心。

  接下來,沈榮駿召集各路領導、專家們開會,讓大家把自己的意見、擔心說出來。

  為了慎重起見,在決定開大底之後,沈榮駿又在招待所的接待室開了一個會,他說:我們今天是討論不開大底,不開大底有沒有問題?反過來討論。經過反向討論,大家比較一致的意見是:不開大底有風險。

  沈榮駿的確決策果斷,有魄力,但他又不能不慎重。他後來說:“風險確實很大。我二十多天都在發射場盯著,就是害怕出現意外……打試驗飛船的建議是我提出來的,本來就有爭議,如果有什麽閃失,說句心裏話,真是無顏見江東父老。在發射場二十多天,我的體重下降了八斤!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下,壓力很大。”

  開大底的工作組織得非常嚴密、小心。一切準備都就緒後,飛船返回艙防熱大底才被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拉開。

  大底打開後,檢查人員意外地發現有一根信號線在焊接時被壓斷了。原來航天員係統的儀器出現故障的原因就在這裏。

  大家都倒吸了一口冷氣:“天哪,幸虧開了大底!”

  飛船開了大底,排除故障之後,第二輪測試比較順利,故障問題明顯減少,確定發射日期問題隨之提上了日程。十一月十五日至十七日有降溫,高空風速超過了45米/秒,條件不太理想,十八日至二十二日之間都有合適的發射窗口時間。經過討論,總指揮曹剛川最後拍板:發射就暫時定在二十日,但我們照著十八日的目標做,爭取提前兩天打出去。

  就在發射場緊張地為發射做準備的時候,北京的應用係統空間環境預報中心突然傳來消息: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八日,獅子座流星雨達到流星暴水平的可能性極大。如果“神舟一號”飛船按期發射,其運行過程將極可能遭遇流星暴最強烈時刻,危及飛船的安全。

  應用係統空間環境預報中心組提出:“根據計算,十八日發射風險100%;推遲二十四小時風險率降至6%;推遲四十八小時,風險率幾近於零。”

  沈榮駿感到事關重大,立即向總指揮曹剛川作了匯報,並且建議推遲到二十日發射,說:“如果再推遲,恐怕也不是好事。”曹剛川很幹脆,別說6%,萬分之一的風險我們也不冒,我們必須使飛船完全避開流星暴。

  就這樣,“神舟一號”飛船的發射日期最終定在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日。

  隨著測試的完成和發射日期的臨近,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試驗隊開展了“雙想”(回想和預想)活動,徐福祥院長還在動員大會上宣布:“誰要是想出了問題,可以重獎。”

  飛行程序不會有問題吧?徐煥彥是負責飛船推進軟件工作的,夜裏睡覺時被同屋的兩位老先生的呼嚕聲吵醒,睡不著了,便回想起這一問題。雖然程序已經編好,但他對火箭精確彈道有些放心不下。原來的設計是按接口控製文件上火箭總體部提供的理想彈道製定的,不知道實際彈道與理想彈道有沒有差別?

  第二天,徐煥彥碰到了火箭彈道專家餘夢倫,便向他詢問有關情況。問他實際彈道與理想彈道有沒有差別,火箭關機和船箭分離時間有沒有變化。餘夢倫告訴他,實際彈道與理想彈道差不多,但火箭關機要提前,熄火點要提前。具體關機時間大約在583秒負16秒之內。

  徐煥彥一想,大事不好!按他以前編的程序,飛船要在570秒至573秒間發出八條指令。如果火箭在567秒時關機,而飛船此時還沒有開始工作,八條指令發不出來,製控自鎖閥打不開,沒有推進劑,推進發動機不點火工作,飛船姿態就會失控。最終就會導致發射失敗。

  兩人都感到問題嚴重,便分別向各自的領導作了匯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工程指揮部的領導當天晚上便召集有關人員商討對策。

  徐煥彥說:“飛船軟件已經落焊,不能更改。但因為我考慮這是飛船的第一次試驗,必要時不可能不修改,所以在程序中預留了一個活口。現在隻有一個辦法,就是改飛行程序。”

  張慶偉於是建議說:“要修改程序指令,船上是改不了了,我看可以臨射前用新的程序替換。把飛船指令時間從570秒至573秒的八條程序挪到500秒時發出,提前讓自鎖閥打開閥門,就沒有風險了。”

  大家都表示讚同,徐煥彥便連夜寫出方案交數管係統驗證後執行。

  後來,到了實際飛行時,船箭分離時間為573秒。如果不是提前發現問題,替換程序,八條指令中有二條會發不出來,飛船就會失控,致使發射失敗。

  徐煥彥因此受到表彰,還得了三千元的獎勵。

  發射的日子終於來臨了。

  “十,九,八……三,二,一——點火!”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六時三十分,隨著“點火”口令的下達,長征二號F火箭騰空而起,托舉著飛船,直奔太空。

  調度的聲音相繼傳來:

  “程序轉彎!”

  “逃逸分離!”

  “火箭一級分離!”

  就在此時,調度的聲音剛剛落下,控製指揮中心大屏幕上的一組數據突然跳變不停,前方一個測控製站顯示:火箭飛行速度急速下降!

  專家席上的專家們一下子齊刷刷地站了起來,驚恐地看著大屏幕。首長席的領導們,也都一個個地瞪大了眼睛。

  長二F火箭總設計師劉竹生的額頭上立刻滲出了汗珠,他覺得可能是級間分離幹擾造成的。總指揮黃春平則擔心是二級發動機出了問題。有人說也可能是測控製係統出了差錯。測控係統總指揮、總設計師於誌堅建議,等青島站的測量數據出來看看再說。

  “沉住氣!”沈榮駿說,“等到船箭分離!”

  十分鍾後,調度裏傳來了北京航天指揮中心的聲音:

  “船箭正常分離,火箭反推點火!”

  “青島站完成雙向捕獲,飛船準確入軌!”

  大廳裏頓時歡騰起來。大家相互握手祝賀,許多老專家熱淚盈眶,黃春平更是淚流滿麵,從指揮控製中心一直哭到宿舍。

  發射成功後,火箭試驗隊的任務已經完成,開始放鞭炮慶祝。然而,劈裏叭啦的鞭炮聲對於戚發軔、袁家軍等設計飛船係統的人來說,卻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飛船天上運行如何?能不能順利返回、安全回收?他們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飛行一天之後,飛船即將返回。按照預定程序,在飛船返回的前一圈要注入一道指令,對軌道進行修正,以確保其準確返回。

  修正指令在渭南站注入,沒有成功。現場有些緊張。

  在青島站注入,還是沒有成功。原因不明,現場更加緊張了。

  到了日本海上空時,通過“遠望二號”注入仍然沒有成功。指揮控製大廳的人緊張得全站了起來。

  專家很快計算出結果,如果修正指令注入不了,飛船落點將會偏離四十公裏。飛控組提出建議,讓“遠望三號”先注入修正指令,然後再注入調姿指令。“遠望三號”測量船在大西洋上,其主要任務是向飛船發出調姿、返回控製指令。

  “遠望三號”隻有五分鍾的工作時間。接到指示後,立即開始搶發修正指令。發修正指令,首先要刪除原來的第一條命令。就是這第一條命令,耽誤了不少時間,長短刪不掉,不知試了多少次,才在最後的時刻刪除掉,緊接著搶發修正指令成功。然後,“遠望三號”又按計劃向飛船發出了調姿、返回指令。飛船接到指令後,建立起返回姿態,製動發動機點火,返回艙從南大西洋上空向著中國內蒙古中部預定著陸區飛奔而來。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淩晨三時四十一分,“神舟一號”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返回。至此,“神舟一號”試驗飛船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