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怎樣讀《論語》

  ◎蔣 凡

  自從於丹教授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開講“《論語》心得”以後,掀起了一股學習《論語》及傳統文化的熱潮。但我在我校大學生中略作了解,發現莘莘學子大多懶於閱讀《論語》原著,而是樂於回味於丹《論語》心得。提倡學術的通俗化和生動化,“百家講壇”之類的新聞大眾傳媒開一時風氣,鼓動大眾學點曆史和哲學,提倡古人與今人的思想交流,應該說是有一定功勞的。但我同時又想到了孔夫子的教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而殆。”於丹諸先生把艱深的學術這塊肉骨頭啃爛嚼碎,反哺大眾,聽者入口即化,省心省力又津津有味,誘發興趣而樂於參與其中。但這隻是文化學術下移的初級階段。在目前經濟大潮及拜金主義的衝擊下,人們讀書學習,容易產生浮躁心理,急於求成。這批熱心聽眾中的某些人,淺嚐輒止,誤把於丹一家之言的心得,當成了《論語》本身,以為這就是曆史上的孔子,就是學術。這是誤解了於丹的本意。猶如精美菜肴,雖然營養豐富,但必須經過自己的咀嚼才有味,才容易消化吸收。聽了於丹的講座,就該進一步去學習《論語》原著,並且思考於丹所講,哪些講得好有啟發,哪此還有不夠,還可進一步研究探索。這就是遵從孔夫子教導,在學習中獨立思考,方才有自己的而不是於丹的心得。於丹的心得再好,無法代替自己的學習與思考。具體地說,聽了於丹講座之後,就該乘熱打鐵,進一步閱讀《論語》本身,不僅要知道曆史上的孔子及《論語》是怎麽回事,還應該思考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背後的“為什麽”,再深一層,要思考古人的至理名言是否有現實的借鑒價值。也就是說,讀古代經典,並非發思古之幽情,而是要在力求還原曆史的實事求是的基礎上知其然;然後思考隱藏在事實現象背後的本質,即知其所以然;最後,還必須具有現代反思視角,高瞻遠矚,會通今古,總結曆史的經驗教訓及其借鑒意義,力求明其所當然。我們重讀經典,閱讀《論語》,研究孔子,如能在《於丹〈論語〉心得》的基礎上,貫徹上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其所當然的學術三原則,自能從學術的初級階段,提高到中級階段,甚至是升華到學術高境而受用無窮。以下具體談談學習《論語》、了解孔子的幾個問題,以作入門之階。

  一、為什麽要讀《論語》。一旦明白了“為什麽”,啟發了學習的自覺性,則閱讀《論語》並非外加的任務,而是一種人生的享受。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介紹孔子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後數千年文化,賴孔子而千。”雖然所說不無溢美之辭,但孔子之稱“先聖”,並非偶然。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而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象征,作為中國人,不了解孔子,行嗎?而要了解孔子,就必須讀他的有關著作。據傳孔子作《春秋》;寫過《易傳》(如《易·係辭》、《文言》等);《禮記》等儒經中記有孔子言行;諸子著作(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呂氏春秋》、《韓非子》等)中記有孔子言行。但是,上述著作因存在可靠性問題,墨子、莊子、韓非等屬儒家的反對派,會不會故意醜化孔子呢?而孟子、荀子屬儒家學派,會不會故意抬高本學派的祖師爺呢?這都值得懷疑。因此,上述著作有關孔子的記載,隻能作參考,而不一定是真實的曆史。但《論語》則性質不同,據班固《漢書·藝文誌·六藝略》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很明顯,“論語”之名早已有之,是孔子死後,門弟子或再傳弟子相與追述討論先師言行思想而編篡的著作,其性質近於實錄。其成書時間約在春秋戰國之際,其著作時間最近孔子,或是去聖未遠,因而其所傳聞,較為可靠,比較符合曆史事實的原貌,是了解、研究孔子的最重要的第一手曆史文獻。因此,要知孔子,《論語》是必讀之書,無法超越。

  二、《論語》版本問題。據《漢書·藝文誌》,原有《齊論語》二十二篇,《魯論語》二十篇,《古論語》二十一篇。各本文字略有不同。在漢成帝時,帝師張禹把《魯》、《齊》二《論語》融而為一,但篇目以《魯》為準,號稱《張侯論》。漢末大儒鄭玄以《張侯論》為據,參照《齊》、《古》諸本而作《論語注》,在今殘存的鄭注本中,可以略窺魯、齊、古三本《論語》之異同。今天所用《論語》,大致是鄭玄整理的《張侯論》本子二十篇。古今《論語》專家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較為近真可靠的本子,一般讀者可以省心閱讀。

  三、該讀哪些注本的問題。由於語言發展的曆史變遷,古今語言有些隔閡,因此,借助前人注本來閱讀和研究,是必須的。但是,據不完全統計,海內外古今《論語》注本多達三四千種之多,到底讀哪種注本為好呢?我想有以下幾個注本較為重要,可資參考。第一本是魏何晏《論語集解》、宋邢昺疏的十三經注疏本。此本有幾個好處:一是保存了許多已經散佚的漢儒舊注。何晏《集解·序》說:“漢末大司農鄭玄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為之注。近故司空陳群、太常王肅、博士周生烈皆為義說,……所見不同,互有得失。今集諸家之善,記其姓名,有不安者,頗為改易,名曰《論語集解》。”所稱諸家,包括孔安國、包鹹、周氏、馬融、鄭玄、陳群、王肅、周生烈。二是《集解》之注,合儒、道二家之說以行。作者之中鄭衝等屬儒家,何晏、曹羲等屬玄學家,體現了某種學術自由討論的風氣。三是何晏以玄學家的新視角,調和儒、道思想,把舊注名物訓詁,提高到義理闡釋的新高度,體現了合《老子》、《周易》以重新解釋《論語》的新傾向,成為後代注《論語》的義理之祖。第二本是宋代朱熹《論語集注》。朱熹於乾道八年(公元1172)集宋儒二程、強載、範祖禹、呂希哲、呂大臨諸家之說,取精用宏,成《論語精義》,並於淳熙四年(公元1177)改編為《論語集注》。該書參照各家學說,係統發揮了宋儒理學思想,他一方麵簡要疏通文字,一方麵重在儒家倫理道德的義理發揮。後來,《論語集注》編入《四書集注》中,成了元明清時代科舉的思想依據,影響深遠。第三本是清劉寶楠、劉恭冕父子的《論語正義》。此書突破清代學術的漢、宋門戶之見,折衷眾說而自成一家之言,是清儒研究《論語》新成果的集大成之作,旁征博引,注釋詳盡而折衷得當。劉恭冕在《凡例》中說:“注用《集解》者,所以存魏晉人著錄之舊。而鄭君(按:鄭玄)遺注,悉載《疏》內。至引申經文,實事求是,不專一家,故於注義之備者,則據注以釋經;略者,則依經以補《疏》。其有違失未可從者,則先疏經文,次及注義。若說義二三,於義得合,悉為錄之,以正向來注疏家墨守之失。”第四本是今人楊伯峻《論語譯注》。伯峻學殖深厚,具有家學淵源。他的叔父楊樹達是一代學術大師,著有《論語疏證》,把三國以前征引《論語》的有關資料加以疏列,時出己意加以按語。其學術成果,《譯注》多有汲取。《譯注·例言》說,本書目的是“幫助一般讀者比較容易而正確地讀懂《論語》,並給有誌深入研究的人提供若幹線索”。其“譯文在盡可能不走失原意並保持原來風格下力求流暢明白”,有利於提高自學者閱讀古書的能力。作者自述著述之甘苦說:“本書雖不糾纏於考證,但一切結論都是從細致深入的考證中提煉出來的。其中絕大多數為古今學者的研究成果,也間有著者個人千慮之一得。結論固很簡單,得來卻不容易。”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是《譯注》的靈魂。書後附有《論語詞典》,便於讀者檢索,以便“弄清《論語》本文每字每詞的涵義”,為讀者提高古文閱讀能力,大開方便之門。

  最後說幾句題外話。孔子史稱聖人,但“五四”運動卻要打倒孔家店。這正反二極,各有其正確與謬誤的兩麵性。孔聖人也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他有偉大之處,同時也說過不少昏話,“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陽貨》),歧視婦女,很有偏見。“君命召,不俟駕行矣”(《鄉覺》),一付巴結上司的可憐相。雖說事體不大,但卻說明了聖人並非處處高明、句句真理。他是儒家的開山祖,積極入世,強調道德的自我完善。但是,後世儒家發揮他的思想,大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高尚的道德,送到了功名利祿的路上,早把孔子富貴“於我如浮雲”(《述而》)的教導拋到爪哇國去了,顯出了言不由衷的虛偽性。道德要求高,後儒做不到。這是誰的責任?如果追究始作俑者,祖師恐怕難辭其咎。傳統是一把雙刃劍。所以我們讀《論語》時,要善於反思,不否定一切,也不要隨便附和叫好。要把孔子放到特定的曆史中去作動態的考察,千秋功過,任人評說,而不能隻說一麵之辭。

  燈下漫筆,春寒料峭而身畏瑟,文章不成片斷,就此打住。祈諒。■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