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毛彥文女士和她的《往事》

  ◎柏 書

  編者按:

  二十世紀中國婦女解放的代表人物、著名教育慈善家毛彥文女士的百年人生自傳《往事》,新近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該書為當今讀者研究上世紀曆史增添了一份新的第一手資料。

  本文作者日前采訪了參與《往事》編輯的著名曆史學家、教育家羅家倫的長女羅久芳及其堂妹羅久蓉,應本刊邀請特撰寫此文,以便讀者了解毛彥文女士及其寫作、出版《往事》的一些情況。

  一幀舊照引出大陸版《往事》

  《往事》是熊希齡夫人毛彥文女士的親筆自傳,一九八九年由作者在台灣自印,書中紀錄了她充滿傳奇的一生。

  台灣版《往事》因係限量印製,且隻送不賣,故隻在親友圈內流傳,除了少數學者,海內外知道的人並不太多,對它的作者自然也相對陌生。

  《往事》作者毛彥文一九三五年與前北洋政府國務總理、香山慈幼院創辦人熊希齡先生聯姻,曾經跌破許多人的眼鏡。而她與“五四”才子吳宓之間一段若有似無的感情糾葛,無論是當時或後來,都曾招來無數揣測與物議。然而毛彥文絕非甘作男性附庸者流,她受過高等教育,到美國留學,取得碩士學位,在民國初年,即使是男性,這樣的條件都可算是精英中的精英,更何況還是一名女性呢。她的個性剛中帶柔,富於情感。在一個傳統與現代交替的時代,充分展現了“五四”一代婦女擺脫封建束縛、爭取獨立自主背後的複雜風貌。一九三七年十二月,熊氏遽歸道山之後,她主持香山慈幼院,奔走大江南北,一肩挑起撫孤濟貧的社會責任,終能不負熊氏生前所托,並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

  《往事》從一九八九年作者自印到二○○七年百花文藝出版社重新出版,十八年時間倏爾已逝。《往事》此番跨越台灣海峽到大陸和讀者見麵,旅居美國西雅圖的羅久芳女士和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的執行編輯高豔華女士扮演關鍵角色。

  羅久芳是羅家倫先生的長女,父母親與熊希齡、毛彥文兩位都有很深的淵源,母親張維楨與毛彥文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學同學起,維係了近七八十年的情誼,相隔兩地的時候,兩人通常保持每月一信往返的紀錄,直到一九九八年張維楨過世為止。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羅久芳也以晚輩身份加入通信行列,經常為毛彥文傳遞一些海外親友的信息。

  二○○六年一月,羅久芳編寫的《羅家倫與張維楨——我的父親母親》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責任編輯高豔華為該書選擇舊照片時,注意到一張羅母張維楨與三位吳興湖郡女校同學合影人名中的“毛彥文”。在得知《往事》背後藏著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後,她想到如果能將《往事》在大陸出版,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而羅久芳也認為,《往事》確是一本文筆流暢、有血有淚的回憶,它的價值不僅在於豐富的史料價值,更在於書中紀錄了“一位不平凡和許多人敬愛難忘的女性”的一生。於是羅久芳女士和高豔華女士開始了又一次愉快的合作。在《往事》的編輯出版過程中,高豔華女士和羅久芳、羅久蓉女士之間的圍繞《往事》修改討論的電子郵件,竟達近千封之多。

  《往事》的往事

  《往事》最早的催生者,是一生鼓吹大家寫自傳的胡適之先生。《往事》作者在“自序”中追憶,當年是胡適先生建議毛彥文應該寫自傳了,她馬上問胡適“我的自傳寫給誰看?”胡適答曰:“給我看。”然而這句話真正發生效力,促使讓她下定決心“寫自己認為值得留下的已往事跡。”已是二十多年以後的事了。

  一九八七年八月九日,毛彥文在給好友張維楨的書信中,首次提到她在撰寫回憶錄:“在這沒有跟你寫信的三個月中,勉強把《往事》於七月間寫完,約有六、七萬字。一九八七年七月,完成初稿。”根據《往事》“自序”,毛彥文從一九八五年二月十二日起開始提筆寫自傳。第一年因為“集會頻繁、家事瑣屑、及人來人往”,寫作時斷時續。一九八六年,親友訪客不斷,成天忙於送往迎來,無暇伏案。一九八七年,她自覺體力衰退,“注意力難以集中、目力益差,寫字困難。加以世事紛擾,憂心忡忡”,不忍再寫,遂於“是年八月間擱筆”。

  擱筆之後,毛彥文原本寄望於江山毛子水先生大力斧正,可是毛公九五高齡,精力日衰,稿子送去後,久久不見回來,她不忍催促。一九八九年初,正猶豫間,羅久芳在英國留學的堂妹羅久蓉返台,乃利用一個多月的假期時間,助其整理文稿,盡量保留文稿的原貌,呈現作者的精神。羅久蓉日以繼夜,廢寢忘食,顧不上照顧自己和家人地勞作,為毛彥文完成了所有的編輯校訂工作。這使毛彥文激動不已,在給好友老同學張維楨信中,一再說,久蓉真是個講信用的難得的好青年。一九八九年二月,《往事》作者自印本出版。

  一九八九年《往事》手稿在台北付梓時,毛彥文仍無意公諸於世,如她兩年前給張維楨信上所書:“《往事》所寫都是我自己私事,不願讓不相幹的人看了作為茶餘酒後的gossip。所以擬於我物化後再予少數親友作紀念。”因此,最初隻打算印一百本,後來印刷廠老板告訴她,印一百本和印三百本的價格相去無幾,她考慮之後,決定印三百本,這時她已年過九十。

  不知是否因為歲月撫平了心中的折痕,漸漸的,她似乎不再那麽在意人們對她的看法,也放下了百年後始將《往事》分贈親友的堅持。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一日,大陸學者沈衛威偕友人前往台北內湖寓所訪問她。臨別前,她讓女工拿出兩本《往事》,分贈兩位訪客,並應沈要求,簽上“毛彥文”三個顫抖的字。是年十月三日,她病逝台北。

  “有性格、風采過人、令人欽佩的長者”

  在羅久芳心目中,“毛姨”始終是一位“有性格、風采過人、令人欽佩的長者。”這從《往事》一書中可以舉出不少例子來印證。

  以婚姻為例,在毛彥文成長的時代,衝破婚姻網羅非常不易,需要一點膽識和勇氣。十六歲那年,毛彥文反抗父親一手包辦的婚姻,演出一場轟動江山縣城的逃婚記。消息很快傳遍全浙江省,盡管流言紛飛,但她也因此成為近代中國婚姻史上少數敢於挺身衝撞傳統婚姻的代表人物。書中有關這方麵的描寫很是生動而翔實。

  毛彥文與熊希齡結婚時,兩人年紀相差三十多歲,這段老少戀的曲折經過,由當事人筆下娓娓道來,加上當年記者對婚禮現場妙語如花的報道,讀之令人莞爾。其中毛彥文婚後對待熊家財產的態度,則讓人對她刮目相看。原來熊希齡在朱其慧夫人去世後,即將全部資產交給香山慈幼院董事會管理,每月隻留二百元生活費。婚後董事會代表單獨與毛姨談話,轉達董事會的意見;他們一致認為,熊氏當年是在沒有家累負擔的情況下,把所有產業捐出辦幼兒教育,現在他重組家庭,董事會擬把先前捐出的產業,歸還一半,作為新家庭的開支。但毛彥文毫不猶豫地婉謝了董事會的好意,她說她是學生出身,不是闊小姐,“秉三先生”(熊希齡字秉三)能過的日子,她也能過,勿把已經捐出去的產業,因為她的緣故而有所改變。熊希齡得知她如此回答,非常高興,說“我沒有看錯人,你沒有給我丟臉!”最後董事會議決,每月給他們夫婦八百元生活費。

  除此以外,讀者從熊希齡當年追求毛彥文所寫的詩句,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婚姻是建立在一個為兒童慈善事業無私奉獻的高貴情操上。熊希齡給毛彥文的詩句“教育生涯同偕老,幼幼及人之幼,更不獨家庭濃厚,五百嬰兒勤護念,為搖籃在在需慈母,……”至今讀來,仍令人無限欽仰,為之低回不已。

  《往事》就如同近代史的一幅縮影,通過作者耄耋之年所作回憶,上一個世紀許多教育前輩、文化名人的音容形貌都鮮活生動地出現在作品中,將那個時代曆曆如繪地展現在讀者麵前。除了胡適、張伯苓、章士釗、陳寅恪、蘇雪林、陶行知、陳衡哲、許地山、吳貽芳外,曆史人物的後代秋瑾的女兒、章太炎的女兒等也在書中穿梭。熊希齡先生的墨寶和百幅珍貴照片更是難得一見的珍貴資料。■

  有關吳宓先生的一件往事

  一九六八年十月號的《傳記文學》雜誌刊載了蕭公權先生一篇文章,文曰:

  雨僧早年由“父母之命”跟他的表妹陳女士結婚。她是賢妻良母型的舊式婦女,而且知書識字,無愧大家閨秀。但雨僧傾心於一位留學於美國的“海倫”女士,斷然與發妻決裂,獨居清華園“工字廳”後進的教員宿舍(這便是《吳宓詩集》中所提到的“空軒”)。他不滿意於陳女士的理由是“彼此的不相了解,便不能有真純的愛情。繼續同居,等於繼續侮慢雙方的人格。”我曾婉言勸解,他始終堅持他的“立場”。

  關於吳宓先生追求我的事,不知內情的人都責我寡情,而且不了解為何吳君對我如此熱情而我無動於衷,半世紀以來,備受責罵與誤解。

  蕭公權先生係我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研究中國問題時的同事,但他的了解與一般人所知道的一樣,並非實情。

  吳宓先生,字雨僧、或雨生,於民國前一年春間,考取北京的清華學堂(此校以美國退還我國庚子賠款而設立,原為留美預備學校,學生年齡大約在十四至十六七歲之間)。與吳同時被錄取的有一位朱君毅先生,長吳兩歲(朱報名時少報兩歲),吳朱二人在清華同用一書桌,同學六年之久,直到分發留美時方分手,吳在哈佛大學專攻西洋文學,朱先去約翰霍浦金斯大學讀二年,後去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專攻教育。

  吳、朱二人交情至篤,彼此事事公開。朱三歲喪母,自幼由其祖母撫養長大,有一表妹(姑母的女兒,小朱四歲)寄住其家。均為祖母所鍾愛,兩人朝夕相依,十分親愛,真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當朱肄業清華時,其表妹正上小學,常寫信寄與朱,朱每次閱後即予吳閱,如此五六年之久。那女孩從不通的文字漸漸地寫成通順的信,均為吳所閱讀無遺,因之他對她的印象很深,常私自羨慕朱有這樣一位表妹。後來該女孩取了“海倫”為英文名。

  民國七年初夏,海倫在浙江吳興湖郡女校肄業時,接朱君毅由美來信,內附一封吳君與他的信,係托朱函請海倫代為相親。

  吳在清華求學時,常在《清華月刊》(是否此名,記不清)發表文章或詩詞,其同學中有陳君其人(忘其名,好像陳君留美期間因精神失常去世)。陳君有姊名陳心一,畢業於省立杭州女子師範本科,陳女士常讀吳的作品,至為欽佩,事為其弟所知,因之向吳介紹其姊心一,吳自認其貌不揚,不易吸引女性,一旦有女子對其向往,不勝沾沾自喜,但一在美國,一在杭州,從未謀麵,於是寫信與朱,要海倫去陳家實地考察,這予海倫出了難題。

  是年海倫乘暑假之便,特去杭州訪問陳女士,這是她們初次見麵。陳家似乎預知有客來訪,招待甚殷,事後海倫把她對心一的印象,函告朱君毅,略謂:“不知吳君選擇對象的條件為何?陳女士係一舊式女子,做賢妻良母最為合適。皮膚稍黑,但不難看,中文清通,西文從未學過,性情似很溫柔。倘吳君想娶一位能治家的賢內助,陳女士似很適當,如果想娶善交際、會英語的時髦女子,則應另行選擇。”朱接海倫複信後即將原信寄與吳,不久,吳、陳宣告越洋訂婚。

  吳君留學美國四年,在他回國那年(大約是民國九、十年之間)夏天,即在上海與陳女士結婚。他未抵達上海前,吳、陳兩家已忙於籌備喜事,吳抵滬不數日便舉行婚禮。婚後新夫婦在南京定居,因吳那時應東南大學之聘為該校教授。

  吳、陳結婚後,最初幾年似乎尚平靜無事,吳偶爾對夫人有不滿的表示,陳女士卻能多方忍耐,委曲求全,但逐漸的兩人感情惡化,終於在民國十七年正式仳離。在鬧離婚過程中,吳曾函告海倫,海倫極端反對,竭力勸阻,她認為陳女士實為吳的最適當配偶,因吳有我國舊時文人的習氣,易發不合理的脾氣,陳女士常逆來順受,不與計較,這是新式女子所做不到的。

  吳腦中似乎有一幻想的女子,這個女子要像他一樣中英文俱佳;又要有很深的文學造詣;能與他唱和詩詞,還要善於詞令;能在他的朋友、同事間周旋;能在他們當中談古說今。這些都不是陳女士所專長,所以他們的婚姻終於破裂。這是雙方的不幸,可是吳應負全責,如果說他們是錯誤的結合,這個錯誤是吳一手造成的。

  民國六年春,朱君毅正式向海倫求婚,同時函懇其父向海倫父母提親事,幾經波折,終於取得兩方家長同意而正式訂婚。是年夏,朱赴美留學,於民國十二年夏間回國,與吳同在南京東南大學執教。

  海倫於民國九年春考取北京女子高級師範學校,夏間由杭州北上路過南京時,方第一次與吳見麵(那時北上必須在下關渡江乘津浦路火車)。迨朱回國後,海倫由北京女高師轉學至南京金陵女子大學。民國十三年六月初,朱因移情別戀忽向海倫提出解除婚約的要求,當時南京教育界為之嘩然。吳對朱此舉大不以為然,曾一度試行調解失敗。

  上文曾提及吳心目中有一不可捉摸的理想女子,不幸他離婚後將這種理想錯放在海倫身上,想係他往時看過太多海倫少時與朱君毅的信,以至發生憧憬。其實吳並不了解海倫,他們二人的性格完全不同。海倫平凡而有個性,對於中英文學一無根基,且嚐過失戀苦果,對於男人失去信心,縱令吳與海倫勉強結合,也許不會幸福,說不定會再鬧仳離。海倫絕不能和陳女士那樣對吳百般順從,故自吳、陳離婚以來,海倫不斷地設法勸兩方複合,因海倫始終認為隻有陳心一能容忍吳的任性取鬧,惜終未成功。

  自海倫與朱解除婚約後,她想盡辦法,避免與朱有關的事或人接觸,這是心理上一種無法解說的情緒。吳為朱之摯友,如何能令海倫接受他的追求?尤其令海倫不能忍受的,是吳幾乎每次致海倫信中都要敘述自某年起,從朱處讀到她的信及漸萌幻想等等,這不是更令海倫發生反感嗎?

  吳君是一位文人學者,心地善良,為人拘謹,有正義感,有濃厚的書生氣質而兼有幾分浪漫氣息,他離婚後對於前妻仍備加關切,不僅負擔她及他們女兒的生活費及教育費,傳聞有時還去探望陳女士。他絕不是一個薄情者……十餘年前海倫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從事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時,曾看到一本由香港美國領事館翻譯成英文的大陸雜誌(忘其名),登載許多在大陸有名學者的坦白書。內有吳的一篇,大意說:他教莎士比亞戲劇,一向用純文學的觀點教,現在知道是錯了,應該用馬克思觀點教才正確。當時海倫氣得為之發指!人間何世,文人竟被侮辱以至如此!吳君的痛苦,可想而知。

  傳聞吳君已於數年前逝世,一代學者,默默以沒,悲夫!

  彥文(海倫)

  書於1970年11月

  蕭公權複信釋文

  彥文夫人賜鑒:久違

  德範,時切敬念。近維

  興居葉吉為頌為慰。日前奉讀五月六日

  惠書並承示“有關君恪平生事跡的紀錄”暨“有關吳宓先生的一件往事”(吳宓往事一文是否可由公權寄交《傳記文學》刊出,請示知,謹當遵辦)。尊著兩文均一一拜誦。文中敘錄各事多遠在三十餘年之前。今日回思,真不禁有滄海桑田之感矣。憶公權昔在北平清華大學任教時。聞人言陳心一女士係吳雨僧先生之表妹,其婚姻乃經父母之命而結締者,與尊文所記有異,想公權所知乃出傳聞之誤。當時未曾向雨僧先生詢明究竟也。偶檢舊篋,見前抄存秉公乙亥所作之詞二闕,尊處當存有原件。姑錄上備覽,幸不責我唐突否。專此敬頌

  旅祉

  蕭公權謹啟

  1971年5月15日內子附候■

  (《往事》 毛彥文著 羅久芳 羅久蓉校訂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7年1月)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