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不再區分,都是故事

  ◎知北遊

  故事是永不腐朽的。隻有故事將永不腐朽。

  ——作 者

  我從這一本書跳到另一本書,因為那麽明顯,它們彼此互文,它們毫不保留地推薦彼此。於是,我隻好不停地從這本書跳到下一本書,沉迷在這個書寫出來的世界中,心情澎湃,不知所以。

  ——讀 者

  讓人為難的絕不是無話可說,而是,該從哪本書哪個故事說起,才能盡可能貼切地說出那個整合後的“真相”。這裏的十一本書每本都太迷人了,都足以被引用成一個驚人的開頭或者結尾。當然可以把它們區分為:紀實、小說、隨筆、學術、曆史等等。但更可以不加區分,它們都在敘事,都是故事。無論說的什麽或怎麽說,至少也有一個寫作的故事。這便是寫作和閱讀造就的新的世界,一樣的不完美,但幸好,智慧和有趣在這裏總是比現實中多出很多。歡欣雀躍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密特朗過來坐在杜拉斯的對麵,她抓住他的手,一言不發。突然,她說:“弗朗索瓦,我有件很重要的事要對你說……”“瑪格麗特,我在聽著呢!”她十分嚴肅地說:“弗朗索瓦,你知道,我現在在世界上比你出名得多。” /摘自《情人杜拉斯》

  我幻想亨利·詹姆斯的靈魂存在於皇皇宇宙的某個地方,懷著完全有理由的滿足心情看著自己的名聲在死後逐步高升,計算著銷售碼洋,讀者對他作品的批評,聽我們喋喋不休地談論著他和他的作品,像在一場久久不散的盛大歡慶會上洋洋自負。亨利,無論你在哪裏,請鞠一躬。/戴維·洛奇

  一九八○年夏,二十七歲的楊來到巴黎敲開了杜拉斯公寓的門,杜拉斯擁抱了他,從此,他永遠地和她呆在一起了,就是她一九九六年的去世也不能改變這一點。他什麽也不做,就是做一切她要他做的事情,他是她的情人、讀者、主人公、秘書、司機、保姆等等。杜拉斯當時六十五歲,並不算得多老。的確,不少養顏有方的人在這個年紀依然顏色明媚,但杜拉斯是另一種類型:她的臉早已因為寫作的折磨、壞脾氣、沉溺酒精而溝壑縱橫,精力和思維卻更加充沛和鋒利。

  我們總有各種暗暗的猜想懷疑這場愛情的“正當性”,但是麵對楊這本用極其真實的、杜拉斯風格的語句——它們事實上是楊寫給“您”杜拉斯的信,出書之後他仍然在寫,一如他從二十二歲到二十七歲一直在給杜拉斯寫信——組成的書,這些猜想顯得多麽齷齪而多餘。任何曾經品味過愛情的真滋味的人,隻能從這書中看到更多愛情的崎崛和純粹。

  杜拉斯去世後,楊消失了近三年,其實他一直呆在他們一起住了十六年的那個公寓裏,猶豫著自殺而終於沒有自殺,像一隻甲蟲,光睡,光吃,光喝酒。直到有一天:“我打電話給我母親。我流著淚,說:‘來看我吧。’我預先告訴他們:‘我重了二十斤,三個月沒刮胡子,渾身發臭,得扶我下樓。’母親說:‘我們明天早上九點鍾到。’”之後,照杜拉斯要他做的,他寫了這本書:《情人杜拉斯》。

  作者,作者,該如何感歎你們的寫作命運?杜拉斯的每次寫作都像是一次煉獄,楊說,她沒有自殺,所以仍然在寫作。但畢竟她在生前已經享有了足夠榮光,所以能對密特朗說出那句話,那是實情,雖然她的意思其實是:文學比政治更重要。密特朗沉默了十五秒鍾才明白過來,他說:“沒錯,瑪格麗特,我知道得很清楚……”

  對文學的這種理想地位,亨利·詹姆斯一直知道得很清楚。《小世界》的作者、文學批評家戴維·洛奇在他這本小說體的亨利·詹姆斯傳記中有時會忍不住加入自己的旁白,他是在向這位偉大的作者致敬也希望給他慰藉(或者至少給自己慰藉吧)。因為,戴維·洛奇不能忍受這種想象:“他一定仍然覺得,他沒能在世界的集體意識上留下自己思想的烙印,而這正是他開始踏上文學征程時希望能夠做到的。”他是懷著何其偉大的理想!偉大的文學,偉大的作者。

  我們嚴肅地進行著遊戲,其根本規則是認可希區柯克是一個“嚴肅藝術家”。將希區柯克抬高為上帝一般的造物主,控製著自己作品甚至最微小的細節,這種態度,不過是移情關係的標誌。我們追蹤移情虛構直到盡頭,是欲在理論中生產出一些真實的不二法門。/齊澤克

  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不記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地覺得是“三恨《紅樓夢》未完”。/張愛玲

  亨利·詹姆斯的中篇小說《螺絲在擰緊》被英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本傑明·布裏頓(Benjamin Britten)改編成了歌劇,成為他最好的作品之一。這是個著名的故事,可稱後來很多故事的“原型”,比如史蒂芬·金的小說,比如電影《捉迷藏》。它說的是這麽一個故事:年輕漂亮的女家庭教師來到一個偏僻的大宅子照看、教育幾個孩子,發現前任女教師和她的情人的鬼魂試圖控製孩子們。為了保護孩子們,她和鬼魂展開了周旋。與此同時她發現孩子們充滿了敵意,顯然站在鬼魂們一邊,難道天真底下竟掩蓋著醜惡,還是因為鬼魂們的控製?

  這本不是一個確鑿的故事。在《不敢問希區柯克的,就問拉康吧》(這是一本用拉康理論分析希區柯克的文集)中有一篇“沒有安息的父親”,比較了希區柯克的電影《深閨疑雲》和《螺絲在擰緊》。作者米拉登·多拉借由這個比較論證了:懸疑沒有答案,正是這種無解才造就了故事無窮無盡的魅力。在《螺絲在擰緊》中,“年輕的女教師即猜疑的主體,用第一人稱講述她的故事,她也不停地麵對著神秘莫測的蹤跡,而我們永遠無法得知她到底正確與否:她是看到了幻象並想要把兩個孩子卷入自己的瘋狂,還是唯一看到了可怕的真相的人?”不僅事態可疑,猜疑本身也是可疑的。一旦後者顯現,一切外在之魅影就隱退於次要,最大的危險實際來自猜疑者的心理。如此,似乎可以說,那些鬼怪虛妄真是實在之物,隻是來自人心,如同夢魘。

  《紅樓夢魘》之“夢魘”卻是一種過於喜愛的癡狂,絕無恐怖之感。張愛玲自言:“十年一覺迷考據,贏得紅樓夢魘名。”這就是一部考據之作,從滿漢之別、名字和年齡等的版本變化諸細處一一考證來,極是從容細密。因此周汝昌讚道:“張愛玲之奇才,心極細而記極強,萬難企及。”那何以“記極強”?張愛玲自己說:“我唯一的資格是實在熟讀《紅樓夢》,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點的字自會蹦出來。”熟讀《紅樓夢》恐是一些愛此小說者之最基本功,科學史家戈革先生亦有言:“當年我讀《紅樓》,不知幾百千遍,直到能知其中每一小人物事跡,能背所有回目及詩詞曲。”他接著哀歎,晚一輩,再晚一輩已經絕少讀《紅樓》了,卻是太過悲觀的估計。如此極美好極精妙極偉大之文學,怎能不召得每代癡迷人?是也,作為日常生活的傳統文化是漸行漸遠的,但它的美好仍在徜徉,不僅有故人故事,且有故物。

  幾代人匆匆走了,燈也滅了,我隻撿飄落台階的幾片黃葉,庶幾是跟昔日那一灣清流的重圓,不必花燭,不必沉吟。/董 橋

  我驚奇地發現,即使一些受過很高教育的中國人對自己的語言的根也知之甚少。人們在小學、中學和大學機械地進行著漢語教學,卻很少加以解釋。/林西莉

  不僅有故人故事,且有故物,說的是董橋的《故事》。每一篇都是一個故事故人加上一件故物:陸小曼《晚渚清煙》、張伯駒《墨梅圖》、俞平伯的《重圓花燭歌》、沈從文的章草長條、羅振玉的行楷軸……紙墨極淡雅,文字更是珠璣。聞之故事歎息,觀之故物欣喜。每每感歎時歲變遷驟疾,原來仍有這些手筆刻畫之物存下,這其中該有怎樣的流傳收藏之傳奇。但有一代與一代的對話,但有實物的親證美好,傳承是不能中斷的。且看《故事》的《吉慶棧》一篇結尾:

  一九六○年仲夏我去台灣讀書,起程前他(徐老先生)悄悄把一隻玉蟬塞進我的口袋裏,說是漢代的琀玉,帶在身上保平安。“你真的相信這些嗎?”我大著膽子問他。老先生靜靜看了我好久說:“不要問我這樣聰明的問題。我向來甘心做個快樂的笨人!”那一瞬間他蒼茫的眼神我這輩子忘不了:我為自己年少的淺薄愧疚。

  也許毛筆沒了,詩詞沒了,中國畫沒了,但還有一個物會還在,那就是漢字。可惜,正如瑞典女子——那位著名的瑞典漢學家高本漢的學生林西莉所說的,大多數中國人早已不認得自己文字的根。隻作實用的文字,自然可以一簡再簡,這本也是漢字字形演變的漫長曆史中一直在發生的,但若那文字的根也是文化的根,忘記了實在可惜,不光可惜,簡直要可恥的。分析漢字源流,早就大有書在,但沒有這樣好看的。好看,首先是因為林西莉不隻是在分析,更是在講故事,她是講漢字的起源和發展中的中國文化史,且用的是一種可喜可親的私人語言;其次,它配備了大量的插圖,這些圖從古代文物到現今中國的生活圖景,在圖的提示下,象形文字的奧秘便豁然解開了。比如說“鬥”字,繁體寫作“鬥”,再寫作甲骨文已經是形似兩立人四手相交,林西莉又配上一副周代銅雕像“摔跤手”,昭然若揭。

  曆史學家紀錄且同時評斷了曆史(亦即故事,但是真實的),雖然對象是過去,曆史學家的視野卻難逃當下視域,用意則更往往在當下甚或將來,所以有說: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

  《1500-1800:中西方的偉大遭遇》很精悍短小,然而正如史景遷和狄百瑞所稱讚的,這其中卻投入作者孟德衛一生的研究心血,也是美國中西交流史領域的經典之作。此書有四大章節,分別分析了中國對西方文明的接納和排拒、歐洲對中國文化的接納和排拒。彷佛在那個偉大時期,一切都是對等交換的,即使排斥,也是互相對等的。這其實並不絕對符合事實,孟德衛自己也如是說了。這種對稱更多是為了完成一種完美理論,同時表示一種美好的希望吧,也印證了那句“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

  《第三帝國的興亡》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作為上世紀八十年代最有名的引進西方曆史著作之一,它曾經對一代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柏林日記》卻知者寥寥。其實這兩本書關係極為密切,前者有大段內容直接引自後者,基本思想也一脈相承。《柏林日記》是第一部真實反映納粹德國內幕及二戰初期戰況的著作,因此一九四一年在美國出版後立刻成了暢銷書。今天閱讀這本書的意義正在於那句“前事不忘,後世之師”。

  如果你發現你也這樣,湯姆·拉伯聳人聽聞地說:你完蛋了。繼續往下詳閱本書也許有所幫助,但也可能絲毫不管用。盡快就醫求診要緊。

  知道在這本《嗜書癮君子》之前,陳建銘先生譯過《藏書之愛》和《查令十字街84號》,那可都是愛書者的聖經級經典。這種書如今是漸漸多起來了。是呀,如今閱讀風氣日漸衰落,出版者和書店都樂意多出些這類書,一來滿足自己的喜好,二來也暗自盼望能培養起若幹書蟲、藏書愛好者,最好還有嗜書癮君子。所以,千萬別被湯姆·拉伯那個敘事者裝作要勸誡和治療“嗜書癮君子”的樣子蒙蔽了,他哪裏是懺悔呢,他一不小心還是透著得意和自豪嘛。雖然這類愛書之書漸漸多起來,但有如《嗜書癮君子》這樣文筆(詼諧有味道)、這樣譯筆(傳神自然)的卻仍很少。以下就是書中一段“友好地”譏諷學者閱讀的文字:

  學者們不僅專寫沒人要讀的書,他們平日也閱讀沒有其他人想讀的書。他們的閱讀取向異常褊狹。這樣子可以令他們自我感覺良好,窩在小圈圈裏和區區幾名同伴相濡以沫。他們一旦讀完某部怪書,心滿意足地往躺椅一靠,兀自沉思:“唉呀呀,我可能是放眼全世界區區十來位讀過這本《鼻屎幹之本體論詳史》的人之一哪。”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