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聚奎(1904—1995) 原名李新喜。湖南安化人。1926年夏到長沙,入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工兵營當兵。曾參加北伐戰爭。1928年7月參加平江起義,任中國紅軍第五軍十三師七團排長。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第三大隊、第九大隊中隊長,隨部轉戰湘贛邊,是年12月到井岡山。後堅守井岡山,參加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第三次反“會剿”鬥爭。1929年夏,任第八大隊大隊長。1930年任紅六軍(後改稱紅三軍)第三縱隊代理縱隊長、四大隊大隊長、第九支隊支隊長,參加第二次攻打長沙和吉安之戰。同年10月,任紅九師二十七團團長。1931年冬,任紅八師師長。1932年,任紅七師師長。1933年,任紅九師師長。同年獲二等紅星獎章。後任紅一師師長。參加過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長征中率紅一師參加強渡烏江、攻占遵義城、四渡赤水河、強渡大渡河等戰鬥。1935年6月,紅一、四方麵軍在懋功會合後,調任紅四方麵軍三十一軍參謀長。1936年,任紅九軍參謀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三八六旅參謀長,參加神頭嶺、響堂鋪和晉東南反“九路圍攻”等戰役、戰鬥。1938年5月,赴冀南抗日根據地,任青年縱隊政委。同年冬,到魯西北組建一二九師抗日先遣縱隊,任司令員兼政委。1941年春,到山西太嶽區,任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一縱隊副司令員。1942年,任決死隊一旅旅長兼太嶽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1944年到延安,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1945年,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冀察熱遼軍區參謀長。1946年,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執行處副處長。1947年,任西滿軍區參謀長、東北民主聯軍後勤司令部參謀長、西線後勤司令部司令員兼政委。1948年,任東北人民解放軍後勤部副部長、東北野戰軍後勤部副部長。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戰軍後勤部第二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四野戰軍副參謀長。1950年,調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曾負責組織抗美援朝的後勤工作。1951年,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自由獨立勳章。1952年,受命組建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任院長。1955年,任石油工業部部長。1958年3月,任總後勤部政委,同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66年,任高等軍事學院院長。“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誣陷迫害。1977年,任後勤學院政委、中共中央軍委委員。1981年至1988年1月,任中共中央軍委顧問。是第二、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四、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82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著有《李聚奎回憶錄》。
李耀堂
李耀堂 江西井岡山行州村人。井岡山鬥爭時期曾任新遂邊陲特別區行州鄉暴動隊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