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得誌(1911—1994) 湖南醴陵人。曾在江西萍鄉安源煤礦、湖南衡陽當工人。1928年2月到郴州,參加工農革命軍第七師,同年4月到井岡山,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十一師任排長。1931年任連長。1932年任紅四十五師管理科科長。1933年任團長,同年獲三等紅星獎章。1934年任紅一軍團一師一團團長。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曆次反“圍剿”。長征中,率紅一團擔負前衛和先遣任務。曾組織突擊隊強渡大渡河,為後續部隊打開通路。到陝北後,參加直羅鎮戰役。1936年任紅一軍團一師副師長,參加東征和西征戰役。後任紅二師師長,參加山城堡戰役。1937年春,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五團團長,率部參加平型關戰鬥。1938年任第三四四旅代旅長。1939年春,率部東進冀魯豫邊地區開展遊擊戰爭,任冀魯豫支隊支隊長。1940年任八路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冀魯豫軍區司令員,組織軍民開展平原遊擊戰爭,多次挫敗日偽軍的“掃蕩”,擊退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進攻,鞏固和發展了冀魯豫抗日根據地。1944年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一旅旅長。1945年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一縱隊司令員。1946年起,任晉察冀軍區第一、第二縱隊司令員,率部參加邯鄲、正太等戰役。1947年任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指揮青滄、清風店等戰役。同年11月在朱德、聶榮臻領導下,指揮石家莊戰役,創奪取堅固設防城市的先例。1948年任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後改為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員,率部參加平津戰役。攻克新保安後,參加太原戰役,挺進西北,解放寧夏。曾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1950年兼任陝西軍區司令員。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誌願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員。1952年起任誌願軍副司令員、司令員。曾參與指揮上甘嶺等戰役。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一枚、一級自由獨立勳章兩枚。1954年回國後,入軍事學院學習,並兼任戰役係主任。1955年被任命為濟南軍區司令員,同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58年任中共山東省委常委。1967年任山東省革命委員會第一副主任。1969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1971年任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山東省革命委員會主任。1972年底,任武漢軍區司令員。1979年1月,任昆明軍區司令員。1980年任國防部副部長,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常委、副秘書長。1983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曾被選為中共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中央委員(1966年遞補),第九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屆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著有回憶錄《橫戈馬上》《為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