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淮洲(1912—1934) 又名尋波。湖南瀏陽人。1925年入蓮溪高等小學讀書。1926年北伐軍進駐瀏陽後,參加進步學生運動。1927年初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7月參加瀏陽工農義勇隊。9月,義勇隊被編入工農革命軍第一軍一師三團,參加湘贛邊秋收起義。後隨部到井岡山,參加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團排長、中國紅軍第四軍三十一團連長,參加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反“會剿”鬥爭。1929年初隨軍轉戰贛南、閩西。1930年春調紅十二軍三十四師任營長,同年11月任該師一○○團團長,後任第三十五師師長。1932年3月任紅一軍團十五軍四十五師師長,後任紅二十一軍軍長。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曆次反“圍剿”。1933年2月在第四次反“圍剿”的黃陂戰鬥中,率二十一軍插入敵後,截斷國民黨軍第五十二師退路,為全殲該敵創造了條件,受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特別嘉獎。6月任紅三軍團五師師長,率部參加了東方軍入閩作戰。同年10月任紅七軍團軍團長。1934年1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曾獲二等紅星獎章。同年7月,紅七軍團改為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任總指揮,和政委樂少華等率部從瑞金出發,攻克大田、樟湖板、水口、古田等城鎮,並一度攻入福州市區,後指揮所部轉向閩東、閩北,攻占羅源、慶元、常山等縣城,配合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10月,率部進入閩浙贛革命根據地,與方誌敏領導的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任第十九師師長。不久繼續率部北上,先後攻克常山、旌德等縣城。同年12月在安徽太平譚家橋戰鬥中,身負重傷後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