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襄樊之戰,必須交代清楚襄樊之戰的前奏——漢中爭奪戰。
漢中郡(今陝西省南部漢中地區,秦嶺山脈以南),在東漢的行政區劃上屬於益州(今重慶市、四川省、雲南省和陝西省南部),治所在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市)。諸葛亮的《隆中對》中的兩階段、三步走的戰略規劃,第一階段,就是“跨有荊、益”。隻有東邊占有荊州,西邊占有包括漢中在內的益州,才能實施第二階段的任務——兵分兩路,北伐中原。
劉焉統治益州時,張魯的母親懂巫術,又很有幾分姿色,常出入劉焉家中(巫師加情婦?)。劉焉愛母及子,便封張魯為督義司馬,並派張魯和別部司馬張修去奪取漢中(此時漢中還在中央政府控製之下)。張魯和張修到了漢中,打敗朝廷任命的漢中太守蘇固,張魯隨即襲殺張修吞並其兵馬,在漢中傳播一種叫五鬥米道的宗教,又斷絕通往關中的棧道,越來越不買主子的賬,大有陰謀自立之勢。
劉璋接掌益州後,殺張魯母親及弟弟。張魯幹脆在漢中稱王,自號“師君”,建立一個政、軍、教合一的政權,帶有點原始社會主義的色彩,漢中民眾倒也過了幾年安生的日子。馬超、韓遂被曹操逐回涼州,在涼州折騰的時候(211—215),不少涼州的士人和民眾逃往漢中避難。
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於孫劉聯軍。荊州之敗,使曹操在荊州打入楔子,孤立各路軍閥,各個擊破的戰略構想破滅。
公元211年,赤壁之戰失敗後的曹操為了奪取西北大後方,借口西征張魯,逼反屯軍關中的西涼軍閥馬超、韓遂,並把這兩個軍閥逐回涼州(今甘肅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
曹操的聲東擊西,遂了劉備的夙願。因為曹操揚言並吞漢中,慌了神的劉璋在法正、張鬆等人的唆使下,請此時在荊州的劉備組織一支誌願軍,入益州幫忙防範張魯。劉璋請劉備入川,是引狼入室的光輝典範,此是後話。
劉備不僅不去進攻張魯,還在劉璋的地盤上吃吃喝喝,籠絡人心,達三年之久。公元214年,劉備在新近歸附的馬超的幫助下,反客為主,取得益州。
曹操意識到,劉備進一步的目標肯定是漢中,遂於公元215年,趁劉備沒來得及動手,親征漢中,一戰而降張魯,命夏侯淵留守。
此時,劉備正率領五萬人,遠赴荊州的公安,與孫權爭荊州的江南四郡(今湖南省),準備與孫權一較高低。聽說曹操征服漢中,唯恐益州有失,立即與孫權和平解決,平分“荊州”了事,像拉稀上廁所似的,急急趕回成都。
對劉備來說,漢中是益州生命的咽喉,是將來西路北伐的門戶,是生死存亡之地,拚了老命,也不能把這塊土地讓曹操占著。
益州稍事安定之後,劉備即於公元217年末,派張飛、馬超屯兵下辯(甘肅省成縣),次年(218)以法正為隨軍軍師,親征漢中。公元219年正月,老將黃忠繞過陽平關,占領定軍山,在定軍山爭奪戰中斬夏侯淵,奪取漢中。三月,曹操親臨前線,想奪回漢中,劉備據險不戰,相持幾十天。五月,曹操隻好無可奈何地撤回長安。七月,劉備在漢中稱漢中王(曹操於三年前封為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