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本書前麵一集的內容已有詳細的論述。究其實,北伐之戰,是劉備集團在蜀漢帝國統治合法性的需要以及蜀漢帝國國內和國際政治現實的需要,同時也是劉禪、諸葛亮君臣之間的相處之道。
也就是說,北伐隻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或者把目的隱藏於手段之下。因而說,諸葛亮的北伐是形式上的或形而上的。
現在我們來簡要複習一下上一集的內容,看看諸葛亮的五次北伐是怎麽玩的。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帶了五萬人馬,布疑軍於褒斜穀北出口箕穀(地在今陝西省太白縣),自己親統大軍出祁山,擬占領關中。魏延的前鋒部隊已抵達安定(今甘肅省鎮原縣)。隻是馬謖紙上談兵,剛愎自用,街亭(地在今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一戰,大敗而回。
第五次北伐,經過近三年的準備,諸葛亮動員十萬之眾(29年後蜀國投降時,全國的兵員是十二萬,可見此次北伐是傾巢出動),出褒斜穀,與魏軍對峙於渭水南岸,達半年之久。可惜司馬懿不賞臉,不配合,諸葛亮馬革裹屍而還。
這兩次北伐,從動員的人數、軍事行動的規模來看,是像模像樣的兩次戰役。實際上,第一次,有過一次大規模的戰鬥,即馬謖的街亭之戰。第五次,十萬人馬浩浩蕩蕩地開到曹魏的國境邊上,被司馬懿擋在五丈原,司馬懿拒絕決戰,北伐大軍隻得在渭水邊上與當地老百姓一起種麥子,大規模的戰鬥一次也沒有發生過。
從諸葛亮主觀上看,第一次和第五次北伐是兩次戰役。從軍事行動本身看,都沒有體現並達到戰役的意圖和結果。所以是形式上的北伐。
第二次,出散關,圍陳倉(地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幾萬人打千餘人守衛的一個關隘,長達二十餘天,攻而不克,糧盡而退。撤軍途中,斬殺前來追擊的王雙。
第三次,打下武都(今甘肅省成縣)、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兩個小縣,撤軍回國。很多曆史學者對諸葛亮取勝而班師不得其解。其實,隻要看一件事,其意自明。此役之後,諸葛亮恢複了被免去的丞相職務。
第四次,再出祁山,司馬懿率軍堵截,堅守不戰。張郃進攻王平的南營,打了一仗,糧盡而退。退軍途中,射殺張郃。
這三次軍事行動,既沒有具體的戰鬥目標,也沒有切實可行的行動措施,更沒有達成任何成果,充其量,就是三次真刀真槍的軍事演習。除諸葛亮以外,誰也搞不懂,這個仗為什麽要打,為什麽要這樣打,為什麽打出這樣的結果來。所以,隻能把它們看做形而上的北伐。
好了,現在隆重推出真正的、實質上的北伐——襄樊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