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5節 回到醫學上來

  功夫不負苦心人,證據也不是全然沒有——隻不過是間接證據,而不是直接證據。

  讓我們再來看看《三國誌·諸葛亮傳》有關諸葛亮死亡的記述:“其年(指蜀漢建興十二年,即公元234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

  這是完整的一句話,三個逗號,一個句號。正確理解上麵這句話,有兩個關鍵。

  第一個關鍵是,諸葛亮於公元234年八月發病,死於同年八月。從上下文的語境中推測,也可從文義中理解,既然作者點明了諸葛亮發病的確切時間——“其年八月”,就應該點明諸葛亮死亡的確切時間(如同年九月或次年三月等)。也可以理解為,諸葛亮不是死於同年別的月份或另一年。因為諸葛亮死於起病的同一月,即“其年八月”,在上下文的語境中,死亡時間可以省略。

  《三國演義》記載的是,諸葛亮中秋節(陰曆八月十五)舉行祈禳法事,死於陰曆八月二十三。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諸葛亮發病到死亡的時間窗是一個月,甚至可以縮短到八天。這八天之內,也包括幾分鍾、幾個小時。

  根據醫學的一般規律,諸葛亮的死亡原因應該是急性起病,迅速進展的那些疾病。而且,一個月內甚至八天內置人於死地的疾病,起病與死亡之間往往是沒有中間清醒期的;即使有某種程度的清醒,也達不到正常認知、記憶、思維、判斷所需的意識水平。

  第二個關鍵是,如何理解句中“疾病”兩個字。在現代漢語中,將人體生理、解剖不正常並有症狀的病理狀態稱之為“疾病”,“疾病”是疾、病兩個詞素組成的一個詞,是連在一起用的。

  在古代漢語中,“疾”、“病”是分別作為詞,而不是作為詞素來使用的。“疾”、“病”都作名詞時,一般不連在一起用。疾就是疾,病就是病;輕者為疾,重者為病。我對《三國誌》及其注引做過總結,如果疾、病兩個字連在一起用,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疾”、“病”兩個字都作名詞,泛指疾病,意思是身體狀況不好,而不是特指某種疾病。如《三國誌·秦宓傳》載秦宓給王商的一封信:“疾病伏匿,甫知足下為嚴、李立祠……”這句話裏的“疾病”是泛指身體不好,生了病,意思是“我身體不好,閉門不出,剛剛才知道您要為嚴、李兩位立祠……”

  二是“病”字作名詞,“疾”字作形容詞。舉個例子來說,赤壁之戰後,周瑜名聲大振,不可一世。曹操為了挽回麵子,也為了間離孫權、周瑜之間的關係,給孫權去了一封信,稱“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權使周瑜虛獲此名”。在曹操的這句話中,“病”是指病疫,作名詞,相當於現代漢語“傳染病”的意思;“疾”作形容詞,相當於現代漢語“迅速(傳播)的”的意思。

  三是“病”字作動詞,“疾”字作副詞。在“其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這句話中,“疾病”兩個字應屬於這種情況,即“病”字作動詞,為謂語;“疾”字作副詞,修飾病這個動詞。

  去查查《辭源》,即可印證我上麵的說法。“疾”字除作名詞外,還可作副詞和形容詞,“急速、快速”的意思,如“疾風知勁草”、“疾如閃電”。“病”字除作名詞外,還可以作動詞用,有“生病”的意思。

  如果把“亮疾病”這句話中的“疾病”當成由兩個詞素組成的一個名詞,說諸葛亮得了又輕又重的病,或者泛指諸葛亮身體不好,意思上是解釋不通的,一般的身體不好,不會馬上死人。如果這句話中的“疾病”當成一個詞,從語法的角度來看,“亮疾病”這句話也有語病,隻有主語和賓語而沒有謂語。縱觀上下文,這裏沒有省略謂語的語境。

  綜上所述,根據古代漢語的詞法和語法,“其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裏的“疾病”是一個動詞詞組而不是一個詞。這句話譯成現代漢語,準確的譯法應是:“那年八月,諸葛亮突然發病,(病情)迅速惡化,死於軍營中,享年五十四歲。”

  《三國誌·魏延傳》記載,魏、楊火並時,相互向朝廷告發對方謀反,“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蔣)琬、(董)允鹹保(楊)儀疑(魏)延。”連國家元首也搞不清到底誰在謀反,問兩位重臣,他們也隻是在做沒有把握的A選題,隻是懷疑魏延,並沒有肯定魏延謀反。

  蜀國君臣當時的狀態,說明魏、楊的火並事起倉促,純屬突發性事件,連國家元首和朝中重臣也成為丈二和尚,中央政府也沒有一個應急預案。

  如果諸葛亮在病重期間事先有周密安排,肯定會通報朝廷,朝廷怎麽會措手不及、亂成一鍋粥呢?竟然還派蔣琬帶領禁衛軍前去平叛。事實勝於雄辯,諸葛亮生前什麽也沒有安排。既然什麽也沒有安排,那就是突然死亡;或者,發病後迅速陷入昏迷,並很快死亡。

  諸葛亮死後,朝廷發了一道詔策載於《三國誌·諸葛亮傳》,其中有一句:“如何不吊,事臨垂克,遘疾隕喪!”

  句中的“隕”是快速降落的意思,這句話譯成現代漢語是這樣的:“怎麽會不讓人惋惜呢,北伐馬上就要成功了(胡扯),丞相竟突然得病死了!”這句話說明,朝廷也沒想到諸葛亮死得這麽快,死得這麽突然,也可以算是諸葛亮得急病而死的佐證。

  如果這樣的論證正確的話,謎團就迎刃而解了:那年秋天,諸葛亮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但並沒有明顯地患有某種特別的疾病。八月的一天,諸葛亮突然發病,還沒來得及安排撤軍及其他善後事宜,就撒手西歸。

  緊接著,楊儀牽頭,與費禕、薑維二人密謀,詐稱諸葛亮發病後、死亡前曾召集他們三人作過交代,諸葛亮死後密不發喪,立即撤軍,並令魏延斷後,“薑維次之”,即薑維隔在楊儀帶領的大部隊與魏延的殿後部隊之間——明眼人一看便知,老楊是怕老魏的鬼頭刀從後麵砍過來。

  他們考慮到魏延很可能不服,先派費禕去試探一番。魏延果然不服從他們的安排,楊儀便汙告魏延謀反,除之而後快。

  那麽,諸葛亮到底死於什麽疾病呢?哪些疾病容易突然發作,而且發作後迅速進展,連安排後事的時間都沒有呢?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第一,上消化道大出血,如肝硬化並發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後幾分鍾之內可以使病人進入失血性休克狀態,陷入昏迷,甚至死亡。

  第二,心髒疾病,如心跳驟停、大麵積心肌梗塞可以導致猝死。所謂猝死,是指外表似乎健康的人突然發生非暴力性、非中毒性死亡的一種現象。猝死者往往有隱匿性心髒疾病,或有過度勞累、焦慮激動、過度飲酒等誘因。

  第三,腦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一般會引起或長或短、或輕或重的意識障礙,俗稱中風,學名叫卒中。卒中又分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如動脈瘤破裂出血、高血壓性腦出血,突然發病,迅速進展。

  在現代發達國家,用直升飛機運送病人的條件下,大約15%的腦出血病人在到達醫院前死亡。腦出血達到一定的量,病人很快陷入昏迷,幾分鍾到幾天內死亡。動脈瘤破裂出血,病人可有中間清醒期,但可反複發作。高血壓性腦出血達到幾十毫升以上,往往沒有中間清醒期。

  正史記載,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司馬懿采取的是堅壁清野,閉關不戰的策略,諸葛亮求戰不得,心急如焚,便派人直接給司馬懿下戰表,並送去侮辱人格的女人衣衫。

  司馬懿既不生氣,也不談軍情,隻向使者打聽諸葛亮的飲食起居。使者回答說:“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至數升。”諸葛亮事務繁雜,飲食很少,有可能存在消化道方麵的疾病,例如肝硬化導致的消化不良。

  蜀魏兩軍相持百餘日,蜀軍師老兵疲,糧秣漸盡。諸葛亮焦躁難安又無計可施,年事已高又操勞過度,也有可能誘發原有心髒疾病或腦血管疾病發作,導致猝死或卒中,相當於如今針對白領階層的一個時髦而又恐怖的名詞:過勞死。

  諸葛亮到底死於具體哪種疾病,古大夫也無法肯定,上麵的分析僅是理論上的。

  如果諸葛亮真的是得急病而死,死前並沒有什麽“秘密榻前會議”及其決議,那為什麽在《三國誌·魏延傳》裏,諸葛亮病重而神誌清楚時,有關拋棄魏延的密謀又言之鑿鑿呢?我認為應該做如下解釋。

  第一,諸葛亮死亡的記載,應以諸葛亮本傳為準。《三國誌·諸葛亮傳》明確記載:“亮疾病,卒於軍……”上文已經論證,諸葛亮得急病而死。其他人物傳記裏的記載不同於諸葛亮本傳的,應視作筆誤或所謂的春秋筆法——為了忌諱或其他目的而有意掩蓋事實真相。

  第二,《三國誌·魏延傳》有關魏、楊火並,魏延之死的記載是一筆糊塗賬。《三國誌·魏延傳》裏“秋,亮病困……遂夷延三族。”一大段,約有五百字,從諸葛亮病重召開“秘密榻前會議”到魏延被夷滅三族,仔細讀讀,看起來簡直像小說。

  有意思的是,《三國誌·魏延傳》裏的這段文字把魏延之死的責任平均分配給魏延和諸葛亮兩個死無對證者。“令魏延斷後,薑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意思是楊儀帶著大部隊先撤,魏延斷後,薑維隔在他們之間。魏延不服從丞相遺命的話,幹掉你,責任由你自己承擔。

  如今魏延真的反了,而這個莫名其妙的、讓魏延進退兩難的、最後逼反魏延的決定又是諸葛亮生前作出的,並不是老楊我搶班奪權,領導責任自然由諸葛老丞相承擔。皆大歡喜的是,三個參與機密而又活著的人——楊儀、費褘、薑維沒有任何責任。既然他們三人“按丞相遺命”行事,魏延又不服從“丞相遺命”,他們當然就沒什麽責任了。

  我懷疑,這是楊儀、費禕、薑維“三人幫”事先策劃好,並在事後統一口徑的說法——串供。甚至有可能,蔣琬當政後,實際上已查清事件的真相,對主謀者楊儀作出了處理——削為平民,對兩位脅從者——費禕、薑維寬大處理。為了息事寧人,本案也就不了了之。陳壽先生也就如此這般地記錄下來,也不想想這裏邊的是非曲直和基本邏輯。

  以上的論證隻是基於常理,論證是否嚴密、嚴謹,不敢自誇。老古姑妄言之,諸君姑妄聽之。

  在我看來,諸葛亮的人生是個悲劇。當然,諸葛亮也算得上是個英雄,但是個悲劇英雄。悲劇英雄的死是個中性的句號,不是感歎號。死對諸葛亮來說,是一種解脫,就像一串死結,怎麽解也解不開,那就放一把火,把它燒成灰燼,也就徹底地解開了。

  更可悲的是,這串死結解開了,這出悲劇落幕了,可另一個死結又扣上了,另一出悲劇又上演了,那就是魏延、楊儀的死。而且,前一出悲劇恰恰是後一出悲劇的序幕。

  諸葛亮得急病而死,為楊儀、費禕、薑維“三人幫”作案提供了機會,現在我們來看看他們各自有沒有作案動機。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