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魏延之死,大致上有四種說法。
第一種是《三國演義》的說法。《三國演義》對諸葛亮和魏延的死幾乎用了兩個章回的篇幅,情節大致如下。
諸葛亮病情嚴重,自知無力回天,料定自己死後魏延必反,便召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薑維、魏延的部將馬岱安排退軍、斬魏延等後事;尤其是分別給楊儀、馬岱交代了擊斬魏延的密計。諸葛亮去世的第二天,費禕代表楊儀去魏延營中宣布丞相遺命,魏延大怒,率軍先行撤退至南穀口阻斷大軍歸路,而楊儀早已派大將何平(即王平,就是在街亭之戰中作為馬謖副手的那個王平)從槎山小道繞到魏延背後。
何平怒斥魏延,策反其軍兵,魏延部隊一哄而散;楊儀故意激怒魏延,馬岱趁魏延喪失警惕,出其不意擊斬之。《三國演義》對這一故事情節的描述,活靈活現,可謂下筆時如有神助。
《三國演義》故事情節的主軸,基本上忠於正史,被譽為“三分虛,七分實”。但圍繞諸葛亮之死,那些神神鬼鬼的事,不值得現代人挖空心思進行解讀。《三國演義》記載的一個情節很可能與曆史上真實的情況有出入,那就是,司馬懿進攻魏延的先鋒部隊。
正史的記載是,司馬懿采取閉關不戰的策略,諸葛亮百般挑逗,司馬懿罵死也不出戰,怎麽會突然主動進攻魏延呢?何況,司馬懿率兵攻擊魏延的先鋒部隊的話,他應該親自抵擋。向大本營報告軍情,是傳令兵的事。
但有一點,《三國演義》記載的諸葛亮死亡時間為陰曆八月二十三,大致是可信的。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多數普通中國人都持此種看法,認為諸葛亮死後,魏延因謀反被殺。看來,魏延的狂傲蠻橫,不僅開罪於自己的同事和領導,連千年之後的晚生小輩羅貫中也一起得罪。否則,我怎麽也不理解,羅老先生非要給他安個謀反的罪名。
第二種是《三國誌·魏延傳》的說法。諸葛亮病重後、死亡前曾召開過“秘密榻前會議”,安排身後退軍事宜,並留下對魏延處置的遺命。魏延並不是想造反,隻欲奪取北伐軍的指揮權繼續北伐,楊儀則遵照諸葛亮遺命行事,令魏延斷後。
魏延怒不從命,先行向南撤軍,過淵拆橋(棧道),以斷大軍歸路,在褒斜道的南穀口阻擊楊儀所帶的主力部隊,雙方火並起來,魏延所屬部隊知道錯在魏延,便一哄而散,魏延父子逃往漢中,被其部將馬岱追殺,後夷滅三族。
這種觀點認為,魏延之死,完全是魏、楊兩個小人起內訌,窩裏鬥的下場,魏延罪有應得,死有餘辜。
第三種是張作耀先生的《劉備傳》裏的說法。認為魏延之死和此後的楊儀被廢,都是諸葛亮一手策劃的。諸葛亮不信任魏延,也厭惡楊儀,為了讓蔣琬順利接班,隻好讓魏、楊二人狗咬狗,玉石俱焚,同歸於盡。
如果認同這種觀點,也就認定諸葛亮對魏延的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諸葛亮對手下最能幹的、功勳卓著的一文一武,狠下辣手,說明諸葛亮也在玩“二桃殺三士”這種陰毒的小把戲。畢竟,拋棄魏延,逼魏延“跳牆”、“咬人”的決定是諸葛亮作出的,楊儀被廢的伏筆也是諸葛亮埋下的。
第四種觀點認為,《三國誌·魏延傳》所載並非事實。真實的情況應該是,諸葛亮是突然去世的,死前並沒有召開過什麽“秘密榻前會議”,什麽“令(魏)延斷後,薑維次之;若(魏)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是楊儀炮製的“丞相遺命”。
呂思勉先生的《三國史話》和陳邇冬先生的《閑話三分》都持這種觀點。但這個觀點純是一種推測、猜測,沒有任何依據。的確,看花老眼,累得吐血,查遍史籍,也找不到諸葛亮突然死亡,楊儀矯命的任何證據。
看來,“魏延謀反”一案,起先是“事出有因”,然後是“查無實據”,最後是不了了之,隻好作為一樁糊塗公案,存入曆史檔案館,任由後人評說。
我看,魏延之死,還有得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