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國家是家天下的,帝王年幼或昏庸,實際掌權者的死,往往引起軒然大波,甚至地動山搖,有的還弄得國喪家亡。
對於蜀漢帝國來說,諸葛亮的加盟和死去,都是蜀國曆史上的重要事件。諸葛亮的加盟,無疑是劉備集團的幸運。在後世許多學者的眼中,諸葛亮的死,對蜀國及其民眾而言,如天崩地裂、齊喪考妣一般,是蜀漢帝國的大不幸。
說什麽,蒼天再給諸葛亮十年八年的話,說不定北伐就成功了,中原也就統一了,漢室也就恢複了。說什麽,諸葛亮死後,阿鬥就沒人管教了,黃皓就沒有人製約了,蜀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離滅亡也就不遠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仿佛諸葛亮的死,比諸葛亮的生還重要。客觀上來說,諸葛亮的死,對蜀漢帝國是福是禍,對益州民眾是喜是悲,還是很難說的。
令人遺憾的是,諸葛亮這麽重要的曆史性死亡,正史也好,野史也好,都沒有留下多少文字記載,更沒有實物標本以供考證。
關於諸葛亮的死,《三國演義》的描述大致是這樣的。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事繁食少,患有某種(或某些)疾病,身體每況愈下。八月中秋之夜,諸葛亮在大本營,為自己舉行祈禳法事,以期延壽。
此時,司馬懿率軍攻擊魏延的前鋒部隊,魏延親自到大本營匯報軍情。魏延匆匆闖入中軍大帳,在大門口守衛的薑維擋也擋不住,魏延惶急之下踢翻法器主燈,諸葛亮的祈禳法事被魏延無意中破壞。
諸葛亮知道天命不可違,自己已無藥可救,便於安排好自己死後退軍事宜,並授予馬岱誅殺魏延的錦囊妙計後去世。
《三國誌·諸葛亮傳》沒有交代諸葛亮死前的具體情況。有關諸葛之死,隻有寥寥數語:“其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
魏延到底是怎麽死的?死於謀反還是內訌?諸葛亮死前是否決定拋棄魏延,甚至為魏延挖好了死亡的陷阱?
《三國誌·魏延傳》裏,對諸葛亮死亡前的一些狀況,倒有一些隱隱約約的線索。“秋,(諸葛)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薑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薑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按照《三國誌·魏延傳》的記述,拿現在的說法,諸葛亮病重後,死亡前,曾召開過一次前敵委員會常委會議,或有學者稱的“秘密榻前會議”,安排自己死後退軍事宜,以及對魏延的處置措施。
如果《三國誌·魏延傳》的記述是真實的,說明,諸葛亮生前就決定將自己死後的北伐軍軍權交給楊儀,並決定拋棄魏延。
首先,不讓魏延參加“前敵委員會”的“常委會議”,會議決議對他保密。
其次,“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意思是,如果魏延不服從此次會議的安排,楊儀和薑維回軍就是,撇下魏延,不去管他了。
“不去管他”,當然是輕鬆隨便。問題是,這個“不去管他”,可能導致哪些後果,會造成哪些後遺症,各方當事人(包括蜀國)是否承擔得起。
依我看來,對魏延“不去管他”,可造成以下四種後果的其中一種。
一、魏延留下來,帶著他自己的先鋒部隊繼續北伐或屯墾。
二、魏延跟著大部隊回國,回國後重新安排工作。
三、魏延一怒之下,投降司馬懿,調轉槍頭,帶著魏軍進攻蜀軍。
四、魏延直接跟楊儀幹起來,奪取北伐軍的指揮權,不管誰輸誰贏,北伐軍來一場自相殘殺。
發生上述第一、第二種結果,都可以“不去管他”。如果發生第三、第四種結果,能“不去管他”嗎?也就是說,魏延的去留、魏延的生死,諸葛亮能“不去管他”嗎?
不管諸葛亮去不去“管他”,有一點是肯定的,魏延隨即隨諸葛亮而去,到了地下,諸葛亮還得費心勞神地去“管他”。
那麽,魏延是怎麽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