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魏延的死,電視劇《三國演義》完全照搬羅貫中小說的情節,說魏延在諸葛亮死後,企圖篡權造反,阻攔北伐大軍撤退,在大軍麵前狂叫:“誰敢殺我!”馬岱依照諸葛亮生前授予的錦囊妙計,手起刀落,魏延人頭落地。
看到這裏,不了解正史的人,出了一口惡氣;對諸葛亮生前死後的高明,擊節讚歎。了解正史的人,添上一股悶氣;對羅貫中生花妙筆的毒辣,由衷歎服。
魏延的死,讓我心裏不是滋味。魏延的蒙冤,讓我如鯁在喉。因為,我很喜歡魏延這個形象。年輕時喜歡魏延,似乎與老魏有點惺惺相惜的意思。如今對魏延進行椎心泣血的批判,自然就有點悔過自新的意味。
《三國演義》中,魏延的出場是在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這一回說到,公元208年九月,劉表已死,劉琮接位降曹,駐守新野的劉備倉皇南逃,渡過漢水後途經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在漢水南岸),欲入襄陽城躲避,蔡瑁、張允拒絕,魏延帶領數百人砍死守門士卒,要迎接劉備入城,被文聘打敗,魏延隻好投奔長沙太守韓玄。
魏延歸附劉備是在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這一回說的是,赤壁之戰後,關羽率軍略定荊州的江南諸郡(今湖南省),攻打長沙攸縣,這時候的長沙郡仍由劉表的舊臣韓玄占領,魏延已投效韓玄。魏延和老將黃忠,協助韓玄守城。武藝高強的黃忠與關羽多次交戰,在交戰中惺惺相惜,多疑小氣的韓玄懷疑黃忠不忠,欲殺黃忠。魏延一怒之下,將韓玄揮刀兩段,獻城投降。
占領長沙後,關羽將魏延引薦給隨後而來的劉備、諸葛亮。諸葛亮一見魏延,喝令斬首,說此人不可留。理由是,魏延頭上天生反骨(諸葛亮所說的“天生反骨”,不知到底指的是什麽,可能是指魏延狂傲犯上的做法,也可能是指魏延的頭部外形,如枕外粗隆較大,或枕部長了骨瘤、脂肪瘤等情況),以免養虎遺患,虧得劉備寬大為懷,說是人才難得,救了魏延一命。
顯然,這是劉備、諸葛亮演的一出雙簧。諸葛亮知道,這個姓魏的,前來效命之前,連續兩次犯上作亂,可見是什麽樣的一盤好菜。得好好地捶捶他。你本來是該殺的,既然我主公救了你一條小命,那就給他老人家當奴隸吧。那是應該的,是不是?這樣,魏延就“以部曲隨先主入蜀”。
部曲,是半奴隸性質的部屬。看你魏老大狂,先給你一頓殺威棒。要從諸葛亮的殺威棒下活命,做劉備的部曲去。一個奴隸,總不好去殺你的主子吧。
由於《三國演義》在中國普通民眾中持久而廣泛的影響,很多中國人又把《三國演義》當正史,甚至當教科書來讀(入關之前,滿族的八旗兵甚至把《三國演義》當軍事教科書來讀,懂漢語的軍官人手一冊),所以,大多數民眾都認為,魏延天生就是造反的料,在諸葛亮死後造反,理所當然,諸葛亮早有結論在先嘛。魏延死有餘辜,也是理所當然,諸葛亮是不會看錯人的嘛。就連魏延的死法,都能證明諸葛亮的英明正確,這就是羅貫中的神來之筆。
在史學界,大多數學者認為,《三國演義》的說法,不過是小說家言,是靠不住的。演義之“演”,有串聯、編排的意思;演義之“義”,是有說教成分的。說什麽教?當然是封建正統倫理、三綱五常那一套的“教”。
反複讀《三國誌》中的諸葛亮傳、魏延傳、楊儀傳等章節,就會覺得,諸葛亮死得有些蹊蹺。對魏延謀反的說法,也會疑竇叢生。如果把這些章節的內容串聯起來,似有矛盾之處。更重要的是,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理不出一個頭緒來,諸葛亮臨死前的所作所為,不合常理。
諸葛亮屍骨未寒,魏延命喪黃泉。兩者之死是相關聯的,而且,諸葛亮之死與魏延之死有因果聯係,這是曆史的定論。如果,以諸葛亮的死為因,魏延的死為果,以諸葛亮的生前安排,即“丞相遺命”為這一因果關係的紐帶,是不是“紐”得起來,“帶”得起來呢?
探究魏延是怎麽死的,就要先來考察諸葛亮是怎麽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