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十九章 戲園子

  現在的年輕人大多不太喜歡看戲。六七十年代因為能看到電影,後來又迎來了可以坐在家裏看電視的新時代,戲曲的觀眾越來越少;演戲的舞台,空在那裏……我的父親母親都喜歡戲曲,文化大革命一結束就把大哥送進了戲曲學校這件事也可以驗證他們把熱愛戲曲的心真真實實地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父親能唱純粹鄉土間流傳的“過山丟”,這是一種類似於八百裏秦川上空傳唱的信天遊一樣的唱腔;也能唱花鼓和采茶戲。父親一開口,都是土得掉渣兒的戲詞和腔調,但是父親喜歡這種掉渣兒的土氣息,開口也很投入,搖頭擺尾的樣子。這種土,我也喜歡。母親能唱越劇和黃梅戲,但是一般不開口。和父親喜歡唱戲相比,母親更喜歡聽戲,或者說看戲。

  我們這個南方小城,有一千年的曆史,商賈往來也比較頻繁,從前經常有流動的戲班子來會碼頭。後來,有錢的人家集資捐錢,搭建了一些專門供唱戲聽戲的園子,一直到解放初還保留了四個戲園子。這四個戲園子,母親都進去聽過戲。母親小時候家裏還算有錢,並且每到周末都能要到錢,約奶娘的女兒黃水嬌還有同學洪水娥一起,鑽進戲園子,三個同齡的小姑娘就像是戲迷,還有癮。

  東門頭的程家巷,是個熱鬧繁華的地段,解放前這附近甚至還有窯子,有窯子的地方一般都是黃金地段。程家巷口的當鋪解放以後改名叫“工農兵委托社”,還繼續典當的業務;再過去幾步路有個有名的布店,解放後叫做“十女商店”,每天能吸引很多沒有結婚的男青年來買布。在巷子裏頭的越劇院,現在已經變成了民宅,裏麵住滿了人,樓上樓下,至少住了不下三十戶人家,家家戶戶門前搭了灶台,種了竹杈,晾著衣服,看上去讓人心煩意亂。但是透過這紛紛擾擾的雜物,依稀發現園子裏的氣派還在、十丈高的中庭屋頂還在、兩側跑馬樓的雕花回廊還在!整個戲園子雖然斑駁而且陸離,但是你沉浸到裏麵去的話,仿佛可以聽到鼓點和琴聲——外麵水牌上掛著當天晚上七點的戲名叫做:《打金枝》,其中黃世玉(花旦)飾演公主、陳紅霞(小生)飾演郭暖(反串,女演男)、袁淑萍飾演國母。都是當地一流的名角。那個時候的越劇演員都是清一色的女演員,無論是身段、扮相,還是唱腔,甚至舞台美術都流溢著陰柔之美。越劇院裏,六點半的光景就熙熙攘攘,差不多坐滿了人。母親是花一角五分錢買了三章五角錢的戲票,是樓上條凳的位子。那些花到兩角錢買了戲票的人,可以坐在樓下靠前的太師椅子裏看戲,太師椅子旁邊還有茶幾,茶幾上擱著帶蓋兒的茶盅,隨時可以吩咐戲園子裏跑堂的夥計篩茶,他們喝茶是不要錢的,戲票字裏麵含的。花一角錢買戲票的人可以坐在長木椅子上,前麵有簡易的擱板,要喝茶必須再花兩分錢,茶杯裏麵除了放茶葉外一般還會多放兩粒紅棗。母親和黃水嬌以及洪水娥還隻是小姑娘,不愛喝茶,愛嗑葵花籽。洪水娥進戲園子前就花六分錢買了三包,一人手上拿一包。《打金枝》這出戲她們沒有看過,但是黃世玉和陳紅霞以及袁淑萍她們卻是熟知的,想必那種心情和現在的女孩子熱愛王菲差不了多少。但是戲唱到一半,洪水娥卻趴著睡了,也許她是不喜歡看犯錯誤的公主被駙馬教訓、也許她白天玩得太累了。反正散場的時候,母親和黃水嬌津津有味地談著陳紅霞反串表演得如何如何地走進對麵的公和圃吃夜宵的時候,跟在一旁的洪水娥似乎還沒有醒眼,仍張著大嘴打哈欠……

  南門頭的豆腐弄現在叫“鬥富弄”的贛劇院,文化大革命期間更名為工人劇院,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又更名為“江西省文藝學校贛劇班”,成了一所中等藝術學校。大哥就是被父親和母親送到了這裏。高高的院牆、漆著黑漆的厚重的鐵門、一間一間鴿子籠一樣的寢室、高高的舞台、空曠的練功房……這是我當時能感受的所有的元素,大哥就被關在這裏麵整整五年。每天早上起來吊嗓子,站在屋簷下,咿——咿、呀——呀……地吊嗓子;上午學習文化課。上文化課的是陳海澄先生,這位先生能改變戲曲劇本也能編寫新劇本,還對民俗風情頗有研究;下午練功,彎腰壓腿倒立翻小翻毽子翻;晚上學戲,中國學戲的傳統就是“言傳身教”,老師教一句跟著學一句,沒有什麽別的方法,戲文裏麵有沒有讀準的字或詞,也必須按照不準的那個發音記下來。大哥師從當時很有名的須生鄒秋泰先生,實際上就是正生。大哥畢業調演的時候,在《空城計》裏飾演諸葛孔明,父親母親帶我去看過,當時很羨慕大哥,覺得隻有大哥走進了曆史和曆史人物直接對話,很了不起。剛剛說過大哥所在的這個贛劇班以前這裏是贛劇院,當年在這個戲院子裏掛牌演戲的,除了後來成為大哥的老師的鄒秋泰(正生)之外,還有像石正香,王耕梅這樣的名旦,還有陳金旺(小生)也是當時著名的贛劇演員。贛劇的前身實際上是饒河戲,屬於地方戲,全身上下有都不掉的土味,也可以表述為“地方特色”。父親比較尤其喜歡贛劇,也就是饒河戲,就是因為這裏麵有純粹的土味。父親在贛劇院還沒有被更名為“工人劇院”以前曾經在這個戲院子裏看過《十五貫》,到現在很能模仿當年的情景表演給我們看,可見父親是真的喜歡饒河戲。父親說話的腔調,和饒河戲的腔調也很接近,尤其是在家裏接待隻會說普通話的來客時,父親嘴裏發出的既不是方言也不是普通話的聲音,和饒河戲的念白是何等的相似啊……大哥從南門頭的贛劇班畢業出來以後去了區政府做秘書,大哥的老師鄒秋泰先生曾經來過我們家裏一趟,清逸俊秀的老人,來的目的似乎是勸大哥重新回到戲曲的舞台上。這天父親用最高規格接待先生,並且陪先生一起喝了米酒。但是很明顯,先生最後還是沒有能達到他的目的,臉上掛著極其惋惜的表情走了。因為地方戲,再後來改革開放的時代進程中很難找到自己的市場的緣故吧,大哥這一屆很多演員都離開了戲曲的舞台,這以後贛劇班也沒有再招過生了。那年拆遷,推倒了南門頭的這座老戲園子,鄒秋泰老先生也在這一年病逝了。大哥作為他最後的弟子參加了他的葬禮。

  和贛劇院隔兩條弄堂的京劇院,和贛劇院的比起來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隻有排演京劇的這個戲園子熱鬧非凡,戲劇工作者中隻要和京劇沾點邊兒的都變得忙碌起來。那個時候的文藝政策似乎也隻有在這個戲院子裏可以非常明顯地領會得到。從文化大革命以前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到文化大革命以後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政策在這裏始終按部就班地在落實著推進著。解放初期,這個戲園子裏上演過《武訓傳》、《寶蓮燈》等傳統劇目,這裏的頭牌花旦陳曉蘭和毛主席的合影照片被放得很大掛在“受之照相館”大門口。這裏也像越劇院那樣,有跑馬樓,有欄杆子,有戲台,有山門,有免費的茶水,有三分錢一包的瓜子和五分錢一包的香煙……京鼓、京胡、京腔、京韻,陳紹林(武生)每月一場的孫悟空,能吸引的京劇票友不厭其煩地來捧場……剛剛說後麵情況發生了變化,變得更加熱鬧,是因為樣板戲。一切傳統戲被禁演,禁煙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沒有要集中精力排演樣板戲,為文化大革命服務。《杜鵑山》、《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龍江頌》、《紅色娘子軍》、《奇襲白虎團》、《平原作戰》,甚至把歌劇《白毛女》和舞劇《海港》也改變成現代京劇,這麽繁重的任務“順便”帶來了戲園子的空前繁盛和史無前例的濃鬱的革命氣息和氛圍。因為這個戲園子的努力,革命樣板戲在這個江南小城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人民群眾中紮根很深。一時間,愛聽戲的人也似乎提高了覺悟,以聽革命樣板戲為榮,把從前那些才子佳人戲還有宮廷戲暫時遺忘到了腦後。從前緊貼著京胡唱:王子去求仙、舟身上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現在改唱革命樣板戲的唱腔。陳紹林也不再每月一場孫悟空,改唱“穿林海、跨雪原、氣衝霄漢”了;陳曉蘭也飾演“阿慶嫂”,唱“這個草包倒是一堵擋風的牆……”。京劇,因為是國粹,所以京劇院的演員本來就地位高;現在因為樣板戲,政治地位也高起來了。京劇,始終能夠走下去,除了因為它是國粹,革命樣板戲也是功不可沒的。

  在財神下弄現在叫做再勝下弄的采茶劇院是四大戲園子裏麵最小的一個,也是泥腿子坯房佬們喜歡去的一個戲園子,舞台也不大,間隔著舞台可以通行一人的寬度就碼放了長椅子,一共十五排座位,前麵五排和後麵五排一樣的價錢,都是五分錢一張票,中間的五排貴一些,要八分錢才能買一張牌。父親比較喜歡看采茶戲,采茶戲和花鼓戲其實區別並不大。比如舞台上左右各走上來兩個人,一個飾演長工;一個飾演地主。一個人唱一段,先是長工唱:日頭哥哥快下山、我打長工幾艱難;一日三餐豬狗食、幾粒豆豉膳三餐……然後接下來地主唱:太陽公公快起山、我請長工幾艱難;一日三餐白米飯、鹹魚臘肉膳三餐……唱詞極其生活化,是真的勞動人民可以看得懂的也愛看的一個劇種。母親跟著父親去看過幾次,認為土得掉渣兒,戲園子裏也充斥的汗臭味。父親對母親這種態度很不滿,認為母親喜歡的《黛玉葬花》、《梁山伯與祝英台》這樣的劇目其實就是小資產階級的一種虛情假意……但是事實證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物質文明的進步帶動了精神文明的進步,母親喜愛的《黛玉葬花》、《梁山伯與祝英台》這樣的劇目不僅保留下來了,還反反複複在電視裏播放、重播、再重播……而父親喜歡的《長工與地主》這樣的采茶戲,幾乎聽不到了,即使到鄉下去,聽不到……上演采茶劇的這個戲園子在一九七九的秋天被改為了街道辦事處,還建設了棋牌乒乓球房,定期舉辦街道文化活動。第二年置辦了一台黑白電視機,擱在以前唱采茶戲的舞台上,記得每周六晚上都要播放免費的動畫片,一群孩子圍著坐在愛板凳上,昂著腦袋看《鐵臂阿童木》……

  現在父親偶爾還是會唱幾句“過山丟”,聽起來像是很遙遠的鄉村裏傳來的公雞叫;母親也會清唱一段“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大哥會在我們的要求下唱一段《空城計》,但是唱腔卻不是鄒秋泰老先生教的那種腔調,“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是純正的譚派京劇。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