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十八章 承前啟後的畫家張大千

  張大千(1899~1983年),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是一位深受愛戴的偉大藝術家。

  張大千幼時,家貧。曾隨母、姊、兄學畫,打下了繪畫基礎。他祖上曾作過內江知縣,後歸田耕讀,寫詩作畫,過著閑淡的田園生活。傳到張大千已是第十代。其父張忠發,字懷忠,母親名叫曾友貞。張忠發夫婦共生育九男二女,都有很高的文化素養,他的兄弟張正蘭也是現代著名的畫家。在他六歲的時候,他就跟著姐姐、哥哥讀書識字。九歲時在母親和姐姐的教導下,正式開始學習繪畫、書法。他姐姐瓊枝擅長畫花卉、小鳥,在幼年時對他有很大的影響。大千自幼就很聰明,所以作畫進步很快。十歲的孩子就能幫助母親描繪花樣,畫比較複雜的花卉、人物,寫字也很工整。

  20歲時,張大千由日本回國,寓居上海,曾先後拜名書法家曾農髯、李瑞清為師,學習書法詩詞。接著因婚姻問題,削發出家,當了一百多天和尚。還俗後,即以其佛門法名“大千”為號,從此全身心致力於書畫創作。

  1916年新年剛過,十八歲的張大千就隨著一夥商人從內江老家赴重慶求精中學上學。曾當土匪“軍師”。

  這天清早,他們正行進在山道上,樹林中忽然閃出一彪人馬,幾個商人一見此景立馬落荒而逃,張大千不明就裏來不及逃跑,被那夥人捉住了,他被蒙上眼睛帶上山去。

  張大千被帶到山大王麵前,山大王要他給家裏寫封信,告訴父母自己被綁票了,要他們拿一千塊大洋來贖人。

  張大千寫好信,給山大王看,沒想山大王看了張大千的信,又改變了主意。原來張大千在信中沒稱他們為土匪,而是將他們稱為江湖好漢,況且張大千又寫得一手好字,山大王心有打算,便發下話來說:“這個娃兒不贖了,從現在起,封他為山寨的軍師。”身陷囹圄的張大千轉眼間便高升為山寨裏坐第二把交椅的“軍師爺”。

  張大千雖然「落草為寇」,過著那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草莽生活,但心卻不在山上,山大王似乎也知道這位師爺的心事,平時從不讓張大千隨眾下山,也不讓他一人呆在山上,每次土匪下山,就派一個姓張的夥夫看住他。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地過去了,山大王對張大千的警惕性也漸漸放鬆了一些。有一天,張大千終於向夥夫老張透露了心事。老張也是被土匪抓上山的,所以他很同情這個知書達禮的小夥子。他同意隻要大千不從他手裏溜走,下山後不去報官,他就對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機會終於來了,這一天,探子來報:山下來了一筆大買賣,於是土匪們傾巢出動,老張趁機也要求下山助陣,山大王猶豫一下後,就讓他跟著土匪們一起下山去了。

  土匪們全部下山後,張大千一看四周無人,感到機不可失,立刻回屋包上自己的東西,又將山大王給他的全部錢物放在顯眼處,再在上麵放一張紙條,上寫道:“小弟我決不犯各位大哥的河水”,從而使土匪放心,不來追害於他,然後,頭也不回地下山去了。

  在20世紀的中國畫家中,張大千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畫意境清麗雅逸。徐悲鴻說過“張大千,五百年來第一人。”

  30年代,他藝術更是趨於成熟,工筆寫意,俱臻妙境,於齊白石齊名,素有“南張北齊”之稱。

  40年代,張大千自費赴敦煌,耗時三年大量臨摹了石窟壁畫,並將之宣傳介紹,使敦煌藝術寶庫從此為國人和世界廣為矚目。從此,張大千的畫風也為之一變,善用複筆重色,高雅華麗,瀟灑磅礴,被譽為“畫中李白”、“今日中國之畫仙”。

  1942年,春末,他決定舉家赴敦煌臨摹壁畫。在敦煌的生活是艱苦的,惡劣的氣候條件,再加上住在與世隔絕的石洞子裏對於一般人是無法忍受的,但對於一個藝術家卻可能是有益的。大千在此時畫風為之一變,他善用複筆重色,筆力也變得豐厚濃重。可以說在敦煌時期對他風格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不僅考察莫高窟的壁畫佛像,還對莫高窟進行了編號,成為了為莫高窟編號的第一人,為保存文化遺產做了積極的貢獻。他還到達青海西寧,邀請藏族畫師共同赴敦煌協助臨摹工作。為尊重他人勞動成果和對摹品的負責,每幅畫上都注明了畫家的名字,凡與他合作也注明了作者的名字,所以在他許多臨摹的敦煌壁畫中都標有“番僧某某同畫”。兩年後他結束了在莫高窟的臨摹工作,同時開始了對安西榆林窟的臨摹工作。1940年至1942年,國畫家張大千兩次赴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在那裏逗留的時間加起來約一年多,剝損壁畫的事情就發生在這期間。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執行館長羅華慶指出,張大千剝損的壁畫總共約有30餘處。莫高窟第130窟是敦煌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窟內26米高的佛像是敦煌第二大佛。張大千剝損的壁畫位於進門甬道,據介紹,他首先剝去第一層的西夏壁畫,然後又剝去第二層的晚唐壁畫,如今人們隻能看到最下麵的盛唐壁畫,而盛唐壁畫因前人覆蓋時為了增加泥土粘合力,已被劃得麵目全非。甬道的牆上,清晰地留下了他層層剝畫的斷麵。據記載,這座石窟曆時29年才築成,平均一年掘進一米,而張大千在短時間內使它大大改觀。如此典型的被他剝損壁畫的石窟還有第108窟、454窟等。

  在離開莫高窟後,他花了大量時間對十六國、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朝的壁畫代表作及雕塑進行了臨摹,共有摹品共記三百多幅。

  簡評:張大千的藝術生涯和繪畫風格,經曆“師古”、“師自然”、“師心”的三階段:40歲前“以古人為師”,40歲至60歲之間以自然為師,60歲後以心為師。早年遍臨古代大師名跡,從石濤、八大到徐渭、郭淳以至宋元諸家乃至敦煌壁畫。60歲後在傳統筆墨基礎上,受西方現代繪畫抽象表現主義的啟發,獨創潑彩畫法,那種墨彩輝映的效果使他的繪畫藝術在深厚的古典藝術底蘊中獨具氣息。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