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十五章 以身殉職的張思德

  張思德:(1915年4月19日—1944年9月5日)四川儀隴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楷模。

  1915年4月19日(農曆三月初六),這天是穀雨節氣。張思德出生在四川儀隴縣六合鄉韓家灣的佃農張行品家中。張家本來就生活艱難,在這青黃不接的時候,張思德的出生給家裏帶來的不是喜,而是深深的憂愁。因為張思德的母親產後得病,臥床不起,沒錢買藥,無米下鍋,所以沒有奶水喂孩子,隻好拖著重病的身子,從窮苦鄉親那裏討得一點穀米,搗碎後熬成糊糊喂養孩子。母親望著這個出生在穀雨節,用穀米糊糊喂養的瘦弱孩子,給他取名“穀娃子”。

  張思德生下才7個月,母親就連病帶累,離開了人間。臨死前,她把張思德托給了他的叔叔張行忠和嬸娘劉光友收養。此後,張思德一家的生活更加艱難。大哥給地主幹活,累死在水田裏;二哥沿街乞討,餓死在豬市場的戲台旁;生父張行品外出謀生,流落他鄉。家人就這樣生離死別了。

  養父張行忠的日子也十分艱苦。他給地主扛活,累壞了身子,常常吐血。養母生下女兒張桂香才4個月,身體還很虛弱,為了活命,就把兩個娃娃放在背簍裏,背著他們起早摸黑地在地裏幹活。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張思德很小就下地幹活了。娘上山坡種豆,他跟在後邊點種;娘下田割穀,他跟在後邊撿穗。七八歲,正是上學念書的年紀,可他卻成了割草、挖菜的勞力。盡管養父母終日辛苦,家人仍然難得吃上一頓飽飯。

  1933年紅軍來到他的家鄉,成立了革命政權。同年12月,張思德參加了紅軍,不久又加入了共青團。1937年10月,張思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調到中央軍委警衛營通訊班當班長,在數年的通訊工作中,張思德兢兢業業,吃苦耐勞,認真負責,完成任務準確無誤。1940年初夏,為解決中央機關冬季采暖問題,他帶領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黃溝的深山老林中燒木炭。燒炭要打炭窯,洞口很小,卻裏邊很大,每次要出500公斤木炭。木材在窯中要立起來碼放,還要會看火候。開窯出炭是非常辛苦的,裏邊活像一座焚化爐。那時沒有任何防護用品,連起碼的手套都沒有。人要爬進去,將木炭一根一根地傳出來,外邊的接應晾上。進去一次,人就悶熱得好像要脫一層皮。這種最髒最苦的活兒,張思德總是搶在最前麵。苦戰三個月,經過伐樹、燒火、出窯、捆紮、運輸等數道繁重的工序,終於把八萬斤燒炭運到了延安。

  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了最艱苦的時期,為克服敵人封鎖帶來的經濟困難,他又隨警衛營來到南泥灣開荒。張思德不僅帶領全班戰士完成了上級交給的生產任務,同時又擔負起通訊工作,白天勞動,夜裏步行,長距離送信,積極完成通訊任務。1942年張思德調回延安。1943年初夏,被調到棗園內衛班,在毛主席身邊當警衛戰士。1944年,組織再次派他到安塞縣燒木炭。9月5日,張思德在炭窯內工作時,炭窯突然崩塌,不幸犧牲。時年29歲!

  簡評:張思德同誌隻是一個平凡的人,他的事跡也很平凡,但是平凡中見偉大。他最讓人感動的就是他聽從領導的安排,服從黨的分配,黨叫幹啥就幹啥,不講條件,不講報酬,他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專一行,以自己的行動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諾言。毛主席為了紀念他寫下了《為人民服務》:人都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在泰山,稱讚張思德的死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重於泰山。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