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古埃及舞蹈曆程

  世界人類文明最早起源於公元前4000年的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之後,是尼羅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印度文明和中國文明是各自獨立發展起來的本土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發展到後來,被分化瓦解到歐洲、亞洲各個地區,成為近代文明和地中海東部地區文明的基礎,它影響了希臘文明和猶太文明的興起,為早期基督教藝術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一、蘇美爾宗教樂舞

  古埃及音樂舞蹈文物被發現之前,在美索不達米亞發現的蘇美爾人書寫板上刻有演奏弓形豎琴的形象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音樂遺物,它是蘇美爾早期王朝第一階段的物品,可能是公元前三四千年的產物。公元前2650年前產自比斯瑪雅的一個滑石花瓶上還有兩人演豎琴的圖像。它相當於早期王朝第三階段的產物。英國不列顛博物館中還藏有從烏爾王室墓地發掘的“普阿比皇後之琴”,從琴的三角形造型,琴弦11根,共鳴箱擴大形狀來看,烏爾王室墓出土的琴比以前又有了許多進步。蘇美爾出土的裏爾琴共鳴箱造型上有不少動物形象:“最早的裏爾琴的共鳴箱形狀像一頭公牛,無疑這一形象是具有宗教意義的。公牛的兩腿用做大而沉重的琴身立於地麵上的支腳,但是圖上所示的琴還是由演奏者用手持著的。後來,琴身的式樣又經曆了不少改變,但是牛頭仍然裝飾在共鳴箱上,它還被認為是烏爾人的‘旗標’。我們可以從一塊描述祝捷宴會場麵的鑲嵌板上看到這樣一種琴,也可以在不列顛博物館和費城的大學博物館中看到從烏爾王墓地發掘出來的樂器的真品。費城所藏樂器的共鳴箱上用鑲嵌物描繪了一頭蹲著的驢正在彈奏另一種這樣的裏爾琴,這把裏爾琴由一隻在其他蘇美爾藝術中作為動物音樂家的熊持著,而另一隻小動物則坐在熊的腳上敲打手鼓並搖著鈴鼓。”從這一段描述來看,蘇美爾樂器早在公元前2600年時,其造型就已經很精美了。從樂器精美的動物造型來看,公元前2600年前蘇美爾人的音樂演奏仍然帶有濃厚的圖騰氣息,音樂與宗教緊密聯係,還仍然沒有擺脫原始狩獵階段的生活痕跡。遠古時代,音樂舞蹈不分家,舞蹈是時空藝術,在沒有錄音錄像先進設備的原始社會裏,舞蹈是人在舞蹈在,人不在舞蹈也隨之消失,它不像音樂有演奏的實物遺存下來可供後人去研究,要想了解舞蹈隻有借助遺留下來的遠古社會的樂器來推知。因此,根據蘇美爾出土的樂器來判斷,早在公元前2600年時蘇美爾已經有了由弦樂器伴奏的精美的宗教圖騰舞蹈。

  二、巴比倫樂舞

  公元前2370年以後,蘇美爾人遭到了閃米特阿卡德人的襲擊,閃米特人在美索不達米亞定居了許久,並建立了巴比倫王朝。古老的蘇美爾豎琴在這一時期又發生了極大變化:“豎琴不再是弓形的了,琴頸幾乎與共鳴箱成直角,演奏者把琴垂直地抵在身上用手彈撥,或者水平地持用撥子彈奏。一幅發現於拉加什的拉爾薩時期浮雕上則描繪了一隻很大的、帶有支腳的鼓,很像現代的定音鼓,演奏者用雙拳敲打鼓麵,另一個坐著的人正敲打著小鈸。”巴比倫時期的樂器比蘇美爾時期又有很大發展,由此,可以想見它的舞蹈藝術肯定不再是頓足嚎叫、手牽手圍著樹樁團團轉圈的單純性的身體運動了。舞蹈已經有樂器伴奏,形式更加複雜多樣、精美、細致,是帶有一定審美價值的觀賞性舞蹈。

  三、古埃及各王國時期樂舞

  古埃及樂舞文明稍稍晚於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古埃及樂舞影響了古希臘舞蹈文明,也可以說它對古代希臘、羅馬甚至東方世界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美國的古埃及學者萊昂內爾·卡森在《古代埃及》一書中這樣說:“在克裏特島上的米諾斯人於諾薩斯建造宮殿之前的一千年前,在以色列人追隨摩西擺脫奴隸身份之前的幾百年,古埃及已經是一個大國。當意大利半島的部落民族還在台伯河畔結草為廬的時候,古埃及已經繁榮昌盛。兩千年前的希臘羅馬人看古埃及,就已有點像現代人憑吊希臘和羅馬的廢墟了。”

  古代古埃及文明像一顆遙遠的、閃亮的星辰,人們憑借著那些數以百計的,屹立在尼羅河畔的金字塔,來評價古埃及文明的價值。

  公元前2000多年古埃及人就已能運用數學、力學精確算出金字塔的底麵積,學會運用潤滑油牽引巨石,這些充分證明古埃及人具有的聰明才智已遠遠超過了世界上其他同類人種。有了這樣高的科技能力,它的音樂、舞蹈文化也不可能滯留在愚昧無知的原始階段。翻開古埃及的曆史,可以看到古埃及人有著輝煌奪目的樂舞文化。

  古埃及的曆史大致分古王國時期,中王國時期和新王國時期。

  古王國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635年至公元前2155年,這一時期雖然沒有為舞蹈伴奏的樂器等遺物,但從古王國時期的浮雕和繪畫來看,那時,已有了與美索不達米亞的樂器很像的樂器。“在薩卡拉的蒂和梅雷盧卡墓的浮雕中,在吉薩的卡耶曼赫墓的上層建築裏的繪畫中,都描繪了一種稱為賓特的弓形豎琴,這種琴的式樣和早期美索不達米亞的樂器差不多,通常有五至七根弦,但有比較先進的共鳴腔,有時還裝飾荷魯斯的眼睛;很長的笛子通常沒有指孔,吹奏者手持它時要使笛身保持傾斜;比較短的雙管根據後來的標本隻有一塊簧片,人們曾稱它為‘雙單簧管’;還有叉形的拍板和手鼓。樂師們通常坐著,他們中至少有一架豎琴,有時候是兩架,還有一支長的笛子——也許是一根伴音管;每一個演奏者都麵對著一個歌唱者,這些歌唱者都把左手放在左耳上,相互之間做一些常規的手勢,這些手勢也許是用來幫助記憶的,它們與今天科普特人在聖事吟唱中所用的手勢十分相像。正如有些美索不達米亞圖畫所示的那樣,歌唱者有時會卡住自己的喉嚨。如果有人跳舞的話,他們就會拍手或使用木製或象牙製的拍板;但這舞蹈看來是很有節製的。”從這一段記載來看,古王國時期音樂舞蹈已經很發達,已有雙單簧管的吹奏樂器,還有叉形的拍板和手鼓、豎琴。演出中,有音樂、有表演性的歌唱,還有受節奏限製的舞蹈表演。這樣高度發達的音樂舞蹈文明,對那些進化較晚地區的居民來說簡直是無法想象的。

  古埃及的中王國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134年至公元前1650年。這時又出現了一些新式樂器,如肩式豎琴,圓桶形的稱作“泰本”的鼓,新式叉鈴,在叉鈴的手柄上雕有象征愛情與歡樂女神哈托的頭像。中王國時期的人們持著這種叉鈴演奏、舞蹈表現了對生育女神的崇拜,它帶有一定的宗教意義,具有祈禱人口繁衍的深刻含意。

  古埃及新王國時期,大約在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080年,這一時期是古埃及各門類藝術大發展的時期,出現了專事宗教祭祀場所的神殿,由於廣泛的對外交流,受了外來文化的影響,使古埃及的文化與藝術又有了新的擴張,如音樂除了原有的大的弓形豎琴之外,還有從外部引進的更加彎曲的弓形豎琴,美索不達米亞的琉特琴也傳入新王國。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開羅博物館,收藏著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的樂器實物。在公元前約1166年底比斯的拉美塞斯三世墓中出土的一些樂器,如十一根琴和十三根琴也表明了新王國時期古埃及人對外來文明的接受。在底比斯三十八號墓中有一壁畫,上麵有五位樂師在演奏著豎琴、琉特琴、小響板、雙重簧管和曲臂裏爾琴,表明這一時期,音樂演奏水平已經非常高超。在納赫特墓中還有一少女吹奏著兩根叉開持著的管,但在新王國時期,這種樂器逐漸消失。在新王國時期,音樂樂隊演奏多由女子來進行的,尤其是多由女子吹奏單雙簧管來演奏,男子主要吹小號。古埃及出土的浮雕和墓葬壁畫上可多見這種造型。

  古埃及音樂已有相當高的水平,古埃及舞蹈也毫不遜色,在古埃及,人們認為舞蹈就是歡樂。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已有阿比多斯的節日戲劇節目。“在第二個千年中期,述圖特摩西斯大帝一世認可他的女兒赫齊蘇威特做他的繼承人時,貴族們前往祝賀,跳舞和尋歡作樂,所有的臣民也都跳舞歡騰。……一種類似自發表達歡樂的舞蹈在阿馬納地方形成。”

  在古埃及,舞蹈不僅是貴族跳,而且農民也跳,不過,他們跳舞蹈的內容不同,貴族舞蹈多是禮儀性的舞蹈,農民舞蹈則多是圍繞著農作物豐收而展開的祭祀舞蹈。如公元前2700年的吉薩第五王朝墓中浮雕上就有農民們慶祝豐收的集體舞蹈造型和葬禮舞蹈。除此之外,還有專門在寺廟裏為神表演的女職業舞蹈家。女舞蹈家的表演技巧是高超的,她們“步伐柔和,兩臂前伸做長斜方形,或者采用最大膽的雜技姿態,下腰成拱形,手撐著地,身體倒立或做筆直的倒插蠟燭的動作”表明,職業舞蹈者的舞蹈不再是平淡的投足舉手的動作了,而是向藝術技巧發展,已有了很高的技巧表演水平。

  古埃及沒落時期大約是在第十八王朝以後,由於一些政治原因,這一時期希臘人、腓力斯人、邁錫尼人對古埃及和平寧靜生活開始不停騷擾。以後古埃及又受到公元前七世紀亞述人征服,公元前6世紀遭受波斯人的兩次征服,最後於公元前332年,被希臘馬其頓亞曆山大收複。古埃及由於這些因素,受到了各個不同地區文化的衝擊,在純粹的古埃及文化中融進了大量的外來文化成分。以後,漸漸地與地中海東部文化組合,音樂舞蹈也帶有了地中海特色。同時,地中海地區也由於接受古埃及文化的影響而迅速發展壯大起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