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文藝複興發端於15世紀。從15世紀開始德國美術才有了較快的發展,而15世紀中期以前。德國美術的各個方麵都遠遠落後於同時期的意大利和尼德蘭,其落後的原因是多方麵的。
首先德國的封建割據阻礙了藝術的發展,在14世紀到15世紀,德國的經濟有了顯著發展,在個別部門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但是,德國仍處在封建割據的狀態。300個諸侯國與帝國的自由市都使戴皇冠的統治者並沒有實際的權力。國家的不統一阻礙了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其次,德國缺乏富有的藝術讚助人。為了滿足廉價的宗教藝術的需要,德國的版畫藝術作為偉大的圖畫藝術中較廉價的一種畫種得到發展是不足為奇的。
德國15世紀至16世紀間,經濟得到了顯著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但政治上仍處於封建割據的狀態,從而導致階級矛盾十分尖銳。教皇、主教、上層僧侶等特權階層竭力用他們的職權增加收入,生活奢侈淫逸。因此德國的社會矛盾便集中地表現在反教會的鬥爭上。代表新興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也首先向教會展開了鬥爭。
16世紀初,德國以宗教改革運動的聲勢,掀起了大規模的思想文化的變革要求。德國的人文主義者針對經院哲學進行發難,予以無情的批判。他們用現實主義世界觀去解釋《聖經》,並依實驗科學為依據,抨擊神學的反科學性。這種把基督教思想與古代世界的哲學聯係起來研究的結果是,給各地的宗教改革運動播下了種子。1518年,德國終於爆發了宗教改革運動和偉大的農民戰爭。在強有力的社會風暴衝擊下,德國的文藝複興從開始形成而達到極盛時期。肖像畫與風景畫開始作為獨立的畫種出現,尤其是版畫藝術達到了當時歐洲的最高水平。
阿爾布雷希特·丟勒(1471年—1528年)是德國文藝複興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家。他多才多藝,學識淵博,不僅是油畫家,還是版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在建築與繪畫理論方麵都有著作出版。丟勒1471年出生在德國當時的人文主義思潮的中心地和科學技術比較發達的城市——紐倫堡,他的父親是紐倫堡的一個鐵匠。丟勒從小喜歡繪畫,後隨畫家胡爾蓋莫特(1434年—1519年)學習繪畫。他曾兩次去意大利旅行,又去過德國各地和尼德蘭一些著名的城市。在意大利,丟勒極為佩服曼坦尼亞的強有力的藝術。回到紐倫堡以後成為一個畫家,畫了《自畫像》,創作了《啟示錄四騎士》、《死神和騎士》等木版畫。他的《自畫像》上的很濃密的頭發的畫法,使威尼斯的大師喬凡尼·貝利尼大為驚歎地說:“丟勒那個人畫頭發,大概是用特殊的畫筆吧!”
丟勒的畫,堅實、縝密、嚴肅,他把中世紀為印刷《聖經》而延續下來的木刻圖畫,提高為具有高度藝術性的版畫藝術。為此,丟勒在藝術史上獲得了崇高的榮譽。丟勒一生創作的版畫眾多,最著名的是他的14幅版畫《啟示錄》。
《啟示錄》是基督教《聖經新約》中最後一卷。它充滿了恐怖的奇想,大概是為了告誡信徒如不篤信基督就會遭到懲罰。丟勒利用這個題材暗示基督教會和15世紀德國封建統治階級給人民造成了饑荒和災難。其中的《四騎士》便形象地體現了這一點。那4個象征著勝利、戰爭、饑餓和死亡的騎士,正無情地踐踏著倒在他們鐵蹄下的人群。這幅作品充分反映了丟勒對待封建統治和基督教會的態度。
在油畫方麵,《四聖徒》是丟勒晚年的傑作。這是一幅為他的家鄉紐倫堡市政廳繪製的作品,描繪了耶鮮的四個門徒:約翰、馬太、保羅和彼得。這幅作品賦予這些人物以極其莊重有力的造型和強烈的個性。
格呂內瓦爾德(1460年—1527年)是與丟勒幾乎同時期活躍在德國畫壇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藝術家為職業開始。並成為美因茲大主教的宮廷畫家。他的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依塞哈姆祭壇畫》。其中的《耶穌被釘十字架》、《受胎告知》、《聖母子》和《耶穌複活》等宗教題材的繪畫,滲透了人間的愛和悲痛的情感。格呂內瓦爾德的繪畫色彩強烈,尤其善於對畫麵中的光進行處理。他並不強調一個光源,而是根據畫麵的具體需要,靈活地使光在畫麵上起著特殊的作用。他對光和色的處理對17世紀歐洲繪畫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在16世紀上半期的英國畫壇上唯一可以與丟勒的藝術成就相提並論的繪畫大師是漢斯·賀爾拜因(1497年—1543年)。他生於奧格斯堡,父親也叫漢斯·賀爾拜因,為了和父親區別,因此加上“小”宇,稱小漢斯·賀爾拜因。他像丟勒一樣,具有思想家的風度。他是16世紀德國最重要的肖像畫家和裝飾藝術家之一。其中以肖像畫的成就最為後世推崇。1526年,賀爾拜因經過著名學者埃拉斯謨的介紹,到英國結識了人文主義者托馬斯·莫爾爵士,並受英王亨利八世的賞識,成為宮廷畫家。在那裏他畫了傲慢殘忍的亨利八世和他的廷臣們,畫了王後貴婦及宮女,還畫了幼年時期的愛德華六世。賀爾拜因一生肖像畫作品很多,他的肖像畫作品生動地描繪了16世紀各種人物形象、服飾和性格。在眾多的肖像畫中,以《托馬斯·莫爾肖像》和《埃拉斯謨肖像》以及畫家在第二次去英國前為妻子兒女所畫的肖像畫《藝術家的妻兒》最為著名。在《埃拉斯謨肖像》中,畫家突出了人物沉著含蓄、親切莊重的性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文藝複興時期的學者的典型。在《藝術家的妻兒》中,他非常敏銳地抓住了對象的性格特征,所有次要的部分都被處理在大塊暗色調中,使人物的形象顯得更為突出,充分抒發了他對妻子和兒女的真摯感情。
另外,賀爾拜因作為英國的宮廷畫家,對於英國的繪畫,特別是肖像畫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543年秋,英國倫敦瘟疫流行,年僅46歲的賀爾拜因染病而死。
總觀德國文藝複興繪畫,共形成了兩個高峰,一個是宗教改革和農民戰爭前後的以丟勒和格呂內瓦爾德為代表的高峰,一個是16世紀中期以賀爾拜因為代表的高峰。自賀爾拜因以後,德國畫壇由於封建勢力的加強和反宗教改革運動的沉重打擊,開始進入了低潮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