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個重要的標誌文藝複興的人物——但丁
意大利是歐洲文藝複興的策源地,研究文藝複興美術史自然應以意大利為中心。而那裏所發生的一切巨大成就和一些巨人的天才創造,又是以一位偉大人物的出現為標誌的,此人就是意大利詩人但丁。
但丁是中世紀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說他是中世紀最後一個詩人,是指他在自己的鴻篇巨著《神曲》中,全麵反映了14世紀意大利宗教與政治的黑暗,給中世紀文化以藝術的總結。說他是新時代的第一位詩人,是指他在自己的全部著述中最早提出了政教分離的思想。他也第一次強調了人的價值和塵世的觀念,反對禁欲主義,認為人的理性及其自由意誌是“上帝最偉大的傑作”。
2.一個重要的城市——佛羅倫薩
意大利文藝複興美術以佛羅倫薩為中心。首先是因為佛羅倫薩最早出現了追求真理的人文主義思想;其次是因為在意大利,從14世紀開始,以佛羅倫薩為中心,首先在北部諸城掀起了以反對教會、推翻封建教權為目的的人民起義。再次,是因為佛羅倫薩是意大利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最早出現的城市。在但丁的時代,佛羅倫薩已經成為全歐最大的也最繁榮的工商業與文化中心。第四,佛羅倫薩出現了意大利最大的藝術讚助者——美帝奇家族。
3.一個重要的家族——美帝奇家族
佛羅倫薩美術家們的事業與美帝奇家族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美帝奇家族時代,佛羅倫薩共和國製度已經名存實亡了。而美帝奇家族則通過對教權與國家政權的幕後操縱,成了實際上的僭主政治人物,市民稱他為“無冕的君王”。
美帝奇家族是文化藝術的支持者。從柯西莫·美帝奇到羅倫索·美帝奇,美帝奇家族為藝術的發展投入了大量的金錢,從而使文藝複興的文化藝術有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4.意大利文藝複興產生的原因:
(1)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14世紀,意大利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人們的觀念發生了變化。
(2)對古代希臘和羅馬文化的研究和發掘,導致了人們對中世紀神學的全麵懷疑。意大利是古羅馬的後裔,是古羅馬文化的直接繼承者。他們追本求源,向往古羅馬的光榮,並從考古開始發展自己的文化,從大量發現的古希臘羅馬文化中發現了人和人的價值。
(3)藝術讚助人的出現。新興資產階級階層——大銀行家、大商人和工場主們成為意大利各城市的新統治者,他們大量投資讚助藝術的發展,充當了“藝術保護人”的角色。如美第奇家族就是藝術的主要讚助人。
(4)藝術家的地位有了提高。自中古以來藝術家的地位極其低下,15世紀藝術家的地位普遍提高,不再被視為工匠,16世紀初,藝術家們的優異地位得到了社會的充分肯定。藝術家的天賦可以在優越的條件中得到充分的發揮。
(5)戰爭使藝術家湧向意大利。15世紀,東方拜占庭帝國遭到土耳其人的侵略。藝術家和學者不能安居樂業,他們帶著珍貴的書籍、希臘藝術品等,亡命來到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和錫耶納城。
(6)逐漸形成的新思想的影響。在新的經濟條件下,形成了與宗教神權文化相對立的思想文化——人文主義。人文主義的學者和藝術家提倡人性以反對神性,提倡人權以反對神權,提倡個性自由以反對人身依附。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美術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前文藝複興——意大利文藝複興的開端(13—14世紀)
13世紀末和14世紀初,在意大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出現了重大變化。由於十字軍的東征疏通了地中海地區的貿易通道,意大利扼地理位置主要,操縱著東西方的貿易往來。佛羅倫薩、錫耶納、威尼斯等城市出現了大量集中與分散的工場手工業作坊,形成了人數眾多的市民階層,也開始形成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市民世俗文化。造型藝術上也出現了新的傾向,盡管與哥特式藝術傳統有密切的聯係,但對古代羅馬藝術的普遍關注是產生新的表現形式的重要因素。
在意大利美術活動中,最先是在雕塑藝術上出現了新的藝術傾向,然後才是繪畫。意大利中世紀藝術家中最早表現出對古典藝術興趣的在繪畫上的兩個代表人物是奇馬布埃(約1240年—1300年)和杜喬(約1250年—1318年)。奇馬布埃的作品以壁畫為主,保存下來的不多,他的祭壇畫《聖母子》沿襲了拜占庭的傳統樣式,但又注入了溫馨的世俗情感。後人稱奇馬布埃為“畫家之父”。杜喬是錫耶納畫派的創始人,但在風格上與佛羅倫薩畫派不同。
喬托(約1266年—1337年)是佛羅倫薩畫派的創始人。也是文藝複興藝術的偉大先驅之一。他出身於農民家庭,早年曾在奇馬布埃的作坊當學徒,13世紀曾去羅馬學習,受到過雕塑家皮薩諾的影響。喬托的藝術是中世紀與文藝複興的分水嶺,他不僅表現出卓越的技巧,同時也奠定了文藝複興藝術的現實主義基礎。
喬托一生作品很多,幾乎全部都是壁畫,但大都損毀,現隻有在巴圖亞的代·阿裏納禮拜堂和佛羅倫薩聖克羅采教堂等處還遺存著他的真跡。
喬托早期的作品,是在阿西西聖·法蘭西斯教堂的壁畫。這裏的壁畫均出自當時大畫家杜喬、奇馬布埃、卡瓦裏尼等人的手筆,在教堂的下部中央四幅壁畫被認為是喬托的作品,壁畫是以歌頌聖芳濟為內容的。(聖芳濟,1182年—1226年,原為意大利一富商子,曾當眾脫去華服,度其乞丐生活。1209年創立聖芳濟教團,散其家財於貧民,凡團員皆度清苦的生活。)
喬托的藝術成熟期是在1305年以後。現存巴田亞的代·阿裏納禮拜堂的壁畫可為其成熟期的代表作。在這個規模不大的普通小禮拜堂內,一共畫了36幅以基督和聖母生平為題材的連環式壁畫,人們可以在這洋溢著莊重靜謐的氣氛中看到一部完整的關於基督的曆史。《逃往埃及》、《猶大接吻》和《哀悼基督》等作品是其中的精品。《逃往埃及》表現的是聖母抱著嬰兒耶鮮,為了免受猶太王的殘殺,離開家鄉而出逃。畫中的人物、牲口和背景都是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像是一幅風俗畫。《猶大接吻》畫中的猶大的偽善與耶鮮的慈祥,義憤的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據《聖經新約》裏講:猶大原是耶穌12個門徒之一,當羅馬帝國把耶穌視為異端,視為危險人物,四處逮捕耶穌時,猶大叛變了,他為了得到賞錢向羅馬政府告密出賣了耶穌。當官兵逮捕耶穌時,他們約定了一個暗號,即猶大和誰接吻,誰就是耶鮮,耶鮮就是這樣在叛徒偽善的一吻之下被捕的。《哀悼基督》一畫中表現出的悲痛感情,充分表達了人間母子之愛。雖然是宗教繪畫,但體現的卻是真實人的感情。在這些作品中,喬托成功地創造了一種新的表現手法:在構圖上利用集中統一的規律,使畫麵上眾多的人物緊密地聯係起來,而往往又突出畫麵中的某個人物,形成一個中心,甚至在人物的手勢和動態上都與整個畫麵取得協調;在造型上,他第一個用明暗來達到強有力的效果。拜占庭的壁畫和哥特式的抄本畫相比之下顯得單薄和輕飄了,為了表現真實的生活場麵,喬托探索寫實的技巧,第一次按照自然的法則拉開了人物之間和人物與背景之間的距離,並有了初步的透視關係。盡管喬托的寫實技巧顯得比較幼稚、生硬,但在歐洲美術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喬托是當時佛羅倫薩最偉大的畫家。1334年4月被任命為佛羅倫薩大教堂工程的總負責人,並授予“大師”的稱號。當時的大文學家薄伽丘在他的《十日談》裏說喬托“生而具有超群的想象力,凡自然界的森羅萬象,他無一不能運用他的妙筆畫得惟妙惟肖,會見者懷疑是物的真體”。稍後16世紀的藝術家兼傳記作家瓦薩裏也認為“喬托是第一個奠定了現代繪畫傳統的天才”。
意大利文藝複興早期繪畫(15世紀)
14世紀中期,意大利繪畫曾一度走向衰落,直到14世紀末,意大利繪畫才發生了新的變化,沉悶的畫壇上首先出現了一個注重寫實的畫家斯皮納羅·阿雷丁諾,他的一生平淡無奇,然而他在力爭恢複喬托的傳統——表現的準確性和人類的情感。但是,真正的曆史性轉變。卻是在1420年左右,佛羅倫薩出現了被稱為“文藝複興之父”的畫家馬薩喬。他的藝術活動在15世紀的上半期,但他所遵循的新的藝術法則直接影響了整個15世紀文藝複興早期的繪畫藝術,並奠定了文藝複興盛期繪畫的基礎。為了對意大利文藝複興的早期繪畫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我們就此期的主要畫派來分別敘述。
1.佛羅倫薩畫派
佛羅倫薩是15世紀意大利文藝複興的藝術中心,當時的政治觀念和藝術觀念大都在此孕育、產生和發展,一大批文藝複興巨匠的誕生更使它增添光輝。尤其是在繪畫上,盡管14世紀佛羅倫薩畫壇自巨匠喬托以後沉寂了將近一百年,但重新複興這種光輝業績的藝術家並沒有出現在威尼斯和羅馬,仍然出現在充滿光榮和驕傲的佛羅倫薩。
佛羅倫薩畫派繼承了喬托的傳統,將現實主義藝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佛羅倫薩當時在美帝奇家族的統治之下,發展成為一個繁榮的工商業城市,人文主義的學術和藝術也得到高度的發展。以反映世俗生活為己任的藝術家為了要正確表現人體,對解剖學產生了興趣,而正確的空間表現則需要有嚴格的透視畫法。在佛羅倫薩首先體現出了科學和藝術的結合。
約在1420年左右,佛羅倫薩畫壇出現了自喬托之後第一個在才能上與他不相上下的偉大畫家馬薩喬(1401年—1426年),他的出現標誌著早期文藝複興繪畫的來臨。
馬薩喬於1401年12月21日出生在熱諾河的一個公證人家裏。他的父親於1406年病逝,同年他的母親又與一個德國藥劑師結婚,1417年他的繼父去世,這年馬薩喬來到了佛羅倫薩,從師於當時的名畫家馬索裏諾學習繪畫。1422年他參加了醫生和藥劑師組成的同業工會,並在這裏創作了他的處女作《寶座上的聖母子和二天使》,在這幅作品中他的革新精神初露鋒芒,他的人物較之喬托的更加真實有力,畫中的背景具有一種親切的真實感。同時還證明了他是文藝複興畫家中第一個掌握透視法的人,第一個注重人體結構和第一個廣泛運用對比手法的人。
馬薩喬繼承和發展了喬托的藝術傳統,以科學的探究精神,將解剖學、透視學的知識運用於繪畫,在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作品。美術史上經常提到的兩幅名作是《出樂園》和《納稅錢》。這兩幅作品都是在1428年為佛羅倫薩卡爾米內教堂布蘭卡奇禮拜室而創作的壁畫。在《出樂園》一畫中,馬薩喬畫出準確的解剖結構,並利用斜射的光線。以明暗法描繪出裸體的男女,人物色調分明,通過悲哀的動態及痛苦的表情,烘托了畫麵悲劇性的氣氛。馬薩喬的藝術原則不僅成為15世紀意大利藝術家遵循的典範,也對歐洲美術史上的現實主義畫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馬薩喬的藝術標誌著文藝複興時期繪畫的繁榮期的到來,而佛羅倫薩畫派對此做出了重要貢獻。15世紀上半期佛羅倫薩畫派的代表畫家還有烏切洛、安基裏科、戈佐利、利皮、卡斯坦諾等。烏切洛(1397年—1475年)對佛羅倫薩畫派的最大貢獻是對透視法的研究和運用。他的代表作品《聖羅馬諾之戰》曾是美帝奇宮的室內裝飾壁畫,現被分藏倫敦、佛羅倫薩和巴黎的博物館裏。這實際上是一幅透視畫法的圖解,畫麵上倒伏的戰馬、死去的士兵和折斷的武器等等,一味地追求透視法的應用。而無視畫麵的整體效果和動態的處理,以及物體的固有色調,完全沉浸在超越現實的幻想當中。
佛羅倫薩畫派主要是以人文精神來畫宗教題材,但不同的畫家也表現出了不同的風格。僧侶畫家安基裏科善於用細膩恬靜的筆調和輕快透明的色彩來表現人物和環境。他的學生利皮(1406年—i469年)則善於刻畫人物的肖像和生活的細節。安基裏科的另一位學生戈佐利(1420年—1497年)是以裝飾性的手法來表現喜劇性的場麵,卡斯坦諾則早於達·芬奇半個世紀畫了一幅動人的《最後的晚餐》。
佛羅倫薩畫派的最後一位大師是波提切利(1444年—1510年),他的代表作品有《維納斯的誕生》和《春》等。《維納斯的誕生》是根據波裏西安的詩而作的,用以裝飾勞倫佐的別墅之用。畫麵表現的是:在平靜而微有碧波的海麵上,湧現出一位純潔而優美的女神維納斯,兩個張著翊膀飛來的春風女神帶來了紛飛的鮮花,並向她吹送來靈魂,右邊海岸上來了穿著花衣的天後赫拉在向她加衣。這是一幅描寫沉醉於美與愛的世界的圖畫,然而在這個具有純潔與羞澀的美神的麵容上。卻顯示出一種內懷隱憂的表情,這種深沉的情調在他的另一幅作品《春》中也有所表露。
《春》是根據當時的詩人波裏西安的寓言詩而畫的,畫麵呈現的是在一個密密果樹林間,小愛神丘比特從空中飛來,野花盛開的草地上,中間站著愛與美女神維納斯。愛神的右邊三個赤裸的美女圍著薄紗,在攜手而舞,一邊又有披風衣、帶佩刀的麥丘利,用劍撥著天上的烏雲,愛神之左前方是女妖歐萊底亞把頭戴花環、胸貫花環、身穿花衣的春神推將出來,但她終於免不了要被北風之神從背後劫去。這是一幅富於詩意,形象優美的寓言性作品。一方麵顯示了春天的歡樂;另一方麵又隱喻了不可避免的秋冬的悲哀,這種深沉的情調和《維納斯的誕生》一樣反映了畫家的精神世界。
總之,波提切利作為15世紀佛羅倫薩畫派最後一位大師,他的作品充滿了詩的柔情,盡情地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洋溢著人文主義的樂觀精神。
與波提切利同時的佛羅倫薩畫家還有安東尼奧·波拉約奧洛(1429年—1498年)和吉蘭達約(1449年—1494年)、委羅基奧(1435年—1488年)。
佛羅倫薩畫派在15世紀意大利繪畫藝術中處於中心地位。它的發展決定了這個時期意大利藝術發展的主流,同時也影響了這一時期的其他畫派,如翁布裏亞畫派和帕都亞畫派。
2.翁布裏亞畫派
翁布裏亞畫派的很多畫家都訪問過佛羅倫薩,但他們還是保留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其中最有成就的是弗蘭切斯卡(1410年—1492年),他善於平靜地從容不迫地處理畫麵的故事情節,而不去引起觀者的注目。他筆下的人物充滿了令人神往的、率直地、真誠的情感,崇尚希臘古典的崇高美。但是他的最偉大的成功之處在於畫麵的色彩處理,在這方麵同時代的意大利畫家們隻能自歎弗如。他善於運用明快的顏色來處理空間關係,畫麵中明確有力的輪廓又使他的作品帶有裝飾意味。弗蘭切斯卡的重要代表作品有《基督的誕生》和米蘭的《莫特佛爾達羅的祭壇》等等。
弗蘭切斯卡不但在繪畫方麵做出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藝術理論方麵也有很大的建樹,他受佛羅倫薩大師們的影響,對藝術理論發生了強烈的興趣,並撰寫了《繪畫透視法》等著作。後來他又悉心於數學的研究。他寫的《正多麵體論》由其弟子整理,於1509年以《神聖的比例》為名出版。
翁布裏亞畫派的另一位重要畫家是佩魯吉諾(1445年—1523年),他著力於人物內在性格刻畫,並使優美的人像和恍惚的背景組成豐富的空間。他的作品在當時被人們看做是宗教藝術的頂峰。其代表作品有《愛欲和貞潔之戰》、《基督受刑圖》和《聖母升天》等。值得一提的是佩魯吉諾培養了後來著名的大師拉斐爾。拉斐爾作為佩魯吉諾的學生繼承了佩魯吉諾作品中人物所洋溢的那種靜謐的幸福感。
3.帕都亞畫派
帕都亞位於意大利北部,在15世紀也是意大利重要的文化藝術中心之一,帕都亞畫派的重要畫家有曼特尼亞(1431年—1506年)。曼特尼亞出生在帕都亞鄉間的一個小村裏。1441年,他剛滿十歲就過繼給斯庫爾喬諾,成了他的養子和徒弟;1448年,開始脫離養父而走上了生活和藝術獨立道路;1453年,他和雅波·貝裏尼的女兒結婚;1459年,他進入創作的一個高潮期。曼特尼亞的藝術作品,在造型上堅實有力,準確細膩,他的著名的代表作是《哀悼基督》,其悲劇性的表現力在意大利同類題材的作品中是罕見的。
意大利文藝複興盛期的繪畫——產生巨人的偉大時代(16世紀上半葉)
意大利藝術的盛期主要是指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葉。這一時期的繪畫,達到了文藝複興時期美術的高峰。它的重要特點是:人文主義思想更加突出,藝術技巧更加完美,美術家的藝術個性表現得非常鮮明。許多作品創造了十分動人的藝術形象,有些成為後世的典範。這些成就集中體現在文藝複興“三傑”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的藝術創作之中。
1.列奧納多·達·芬奇
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年—1519年),不僅是文藝複興盛期也是整個人類文化史上的巨人之一,他具有過人的智力,天才的預見和卓越的技術。在他的一生中曾以不可思議的精力投身於力學、光學、天文學、地理學、解剖學、植物學、機械工程學、地質學、兵器學、水利學和土木工程學的研究,並獲得了顯著的成就,尤其是作為一個藝術家達到了時代的高峰。
達·芬奇出生於佛羅倫薩的一個小鎮,早年在當時享有盛譽的畫家、雕塑家委羅基奧的作坊學畫,受過繪畫、雕刻包括機械製作等多方麵的訓練,很早就表現出了青出於藍的藝術才華。1482年在米蘭正式開始了他獨立的藝術生涯。它先創作了祭壇畫《岩間聖母》,不久就創作了最著名的壁畫《最後的晚餐》(1495年—1497年)。它還用了12年的時間為米蘭的統治者創作了巨大的青銅像,隻可惜因為戰爭而未能完成。同時他還進行了有關藝術和科學論文的寫作。
1499年達·芬奇離開米蘭回到佛羅倫薩。他一方麵從事工程設計,另一方麵繼續從事繪畫創作。1503年他為佛羅倫薩韋基奧宮的會議廳繪製了大型壁畫《安加利之戰》。最著名的肖像畫《蒙娜·麗莎》也是在佛羅倫薩完成的。
1506年—1513年,達·芬奇重返米蘭,繼續從事美術創作和科學研究。1513年底他到了羅馬。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當時也在羅馬,但達·芬奇並不受重視,1516年,他應法國國王弗蘭西斯一世的邀請到了法國。這時他已很少作畫,主要是整理他的科學研究手稿。1519年5月2日這位“巨人”在法國病逝。
達·芬奇一生留存下來的繪畫作品不多,僅僅17幅,這其中還有一些是未完成的草圖,但這些作品都獲得了崇高的聲譽。尤其是《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代表了達·芬奇在美術方麵的輝煌成就。
《最後的晚餐》是達·芬奇在米蘭應米蘭大公斯福查的委托而為當地的聖馬利亞·德拉·格拉齊耶修道院食堂所畫的大型壁畫(8.5米×4.97米)。壁畫的題材來自基督教聖經中關於耶穌被他的十二門徒之一猶大出賣的傳說。這是中世紀以來最流行的繪畫題材之一。達·芬奇突破了這一傳統題材程式化的手法,緊緊抓住耶穌對他的門徒說出了“你們當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後,眾門徒頓時顯出各種不同神態的這個富有表現力的瞬間,著重刻畫了各個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了畫家對人與人之間的善與惡、美與醜、崇高與卑鄙的鮮明愛憎。這幅作品,以後的幾個世紀曾先後進行了五次修複。致使這畫已經部分地改變了原貌。
《蒙娜·麗莎》是達·芬奇在佛羅倫薩完成的一幅繪畫傑作,它是一幅肖像畫。關於畫中的人物,一般認為是佛羅倫薩一個銀行家的妻子。為了畫這個女子的肖像,他花了四年的時間,先後研究她的心理,作素描,作數學的計算,最後才拿起畫筆作畫。為了不使作模特的蒙娜·麗莎感到無聊。雇了樂師為她演奏音樂,這幅作品既非異教的神,也非基督教的神,而是一個同時代現實生活中的人。蒙娜·麗莎的整個精神麵貌,深刻地表現了文藝複興時期這個婦人的豐富的內心情感。她似乎是在矜持寧靜的表情中露出一絲微笑。《蒙娜·麗莎》以一個年輕女性的溫雅的微笑,揭起了人性覺醒的旗幟。這正是反映了達·芬奇的人生哲學的形象的體現。反映了文藝複興時期人們對於人物個性的概念。
《蒙娜·麗莎》的右手在美術史上被譽為畫得最美的一隻手。與現代精巧的攝影相比,人們仍可以看出,這隻手更有體積感,更有重量,更富於生命力。過去的畫家,直到16世紀初,追求的真實多在形體的正確;但輪廓嚴密、線條準確、細節清晰的結果,往往出現呆板而缺少生氣,匠而不美。達·芬奇在油畫上,創造了一種被當時人稱謂“薄霧法”的繪畫技巧。在他的繪畫中,人物的骨骼和肌肉都十分的結實,可是輪廓線常常消失在若有若無之間,使物象似籠罩在一層薄霧之中,使作品顯得特別生動自然。
達·芬奇是文藝複興盛期時多才多藝的巨人,他天才的表現在於他把肉體和精神、情感和理智,科學與藝術,平衡而完美地集於一身,他是人類曆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全麵發展的範例。
2.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波納羅蒂(1475年—1564年)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大雕刻家、大畫家,同時也是一位建築家和詩人。他是文藝複興時期藝術文化的偉大代表之一。
米開朗基羅出生於佛羅倫薩一個小鎮,從小喜愛美術,13歲他到著名的畫家基蘭達約(1449年—1494年)畫室學習,一年後又轉到羅倫佐·美帝奇創辦的美術學校學習雕塑。在學習期間顯示了他的藝術才能,得到老師貝爾托爾的鼓勵和羅倫佐的賞識,並請他到宮廷裏去工作。這位綽號“偉業公”的佛羅倫薩的統治者,向來以崇尚文化自居。波提切利、達·芬奇等都曾受過他的保護。在他的宮廷裏米開朗基羅認識了許多人文主義學者和詩人,但是他對於宮廷文化卻格格不入,1492年他離開美術學校,結束了學生時代的生活。
米開朗基羅在雕刻、繪畫和建築方麵都有非凡的成就,具有曠世的不朽性。在此,我們主要介紹其繪畫方麵的成就。
米開朗基羅比達·芬奇小23歲,在繪畫上,達·芬奇注重陰柔的藝術氣氛,而米開朗基羅則強調雄偉有力的氣勢,一個陰柔,一個陽剛。米開朗基羅的最著名的繪畫代表作,祭壇畫《最後的審判》充分體現了他的繪畫陽剛之美。
《最後的審判》是為西斯廷教堂創作的一幅近200平方米的大壁畫。米開朗基羅創作這一作品時已是六十多歲了。他克服了年老體衰和病痛,斷斷續續地畫了六年。根據基督教的教義認為有一日現世將最後終結。所有世人都將受到上帝的最後審判,得到救贖者升天永享福,不得救贖者下地獄永受刑。畫麵眾多的人物都以裸體表現,人體造型結實渾厚,眾多的人物都處在運動之中,猶如被暴風卷起的人群,造成戲劇性的力量感和運動感。整幅壁畫構圖宏偉,人體描繪正確有力,可以說在美術史上是無與倫比的,體現了畫家不平靜的心靈和痛苦。在拱頂壁畫上的《創世紀》,實際上就是他痛苦感受的表現。這是一些把英雄的心理概念用造型藝術體現出來的人。他成功地吸取了古希臘、羅馬藝術的營養,把《舊約》與但丁的著作大大提高了一些。相比之下,其他藝術家都顯得蒼白無力了。米開朗基羅在這些作品中,把他對古典雕塑的崇拜與他對基督理想的狂熱信仰成功地結合起來,給後世留下了一筆碩大的精神財富。
米開朗墓羅一生勤奮、堅毅,藝術創作永不滿足,直到逝世前一星期,89歲的米開朗基羅還在創作。臨終時,他感到遺憾的不是生命即將結束,而是他熱愛的藝術勞動就要停止。他說:“當我剛剛對藝術有點入門,正打算創作我的真正的藝術作品的時候,卻要死了!”
3.拉斐爾
拉斐爾·桑蒂(1483年—1520年)是文藝複興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他比達·芬奇小31歲,比米開朗基羅小8歲。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古希臘神話和《聖經》故事。作為人類的文化遺產,盡管他的作品蒙上了宗教色彩,但透過宗教的外衣。可以看到人類在長期勞動中積累的才能和智慧的結晶。
拉斐爾,生於翁布裏亞烏爾賓諾城,父親是一個詩人兼畫家。他的家庭環境對於拉斐爾的成長有很大作用。烏爾賓諾城是當時意大利人文主義的中心城市之一。他從小在父親的培養下學習美術。後在翁布裏亞畫家彼魯基諾和平托裏喬門下學畫,成績很好,顯示出有吸收各家之長的才能。1504年—1508年,拉斐爾遷居佛羅倫薩,他觀摩了許多名家的作品,在早期的作品中,多少可以看出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的影響。而他在佛羅倫薩時期的畫作,則已經顯出了他表現力的發展。他所畫的聖母不再是小孩,而是羞態的大人了。自從拉斐爾到了羅馬後,那裏的聖母像發生了新的變化化,拉斐爾的聖母形象顯現在我們的麵前。
拉斐爾不像達·芬奇那樣深湛、含蓄和富於理智,也不像米開朗基羅那樣雄健有力和充滿激情,他是以優美的、詩一般的繪畫語言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他那優雅、和諧、秀美的藝術風格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所確立的藝術樣式成為後來學院派古典主義的標準之一。
拉斐爾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巨匠,隻可惜他的生命很短,他逝世時隻有37歲。在他短促的一生中,他畫了近300幅作品,其中不少是美術史上的名作。拉斐爾是一位天才畫家,在他25歲時,已經完全確立了自己的藝術風格,拉斐爾為梵蒂岡簽字大廳繪製的大型裝飾壁畫就是最好的例證,它包括《雅典學院》,《巴爾納斯山》、《聖典辯論》三幅壁畫,這些作品表現了一個人文主義者對於真理和幸福的追求。其中《雅典學院》最為世人所稱道,顯示了年輕的拉斐爾具有無與倫比的藝術才華。
在《雅典學院》這幅壁畫中。拉斐爾以古希臘著名思想家柏拉圖和他的弟子亞裏士多德為中心,描繪了當時人文主義者所推崇的許多古代哲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為探求科學真理而自由爭辯、思考的光輝形象。畫麵的構圖主次分明,人物有聚有散,疏密得當,利用高大的古羅馬半圓形拱門建築作背景具有很強的縱深感,既加強了全畫宏大的氣魄,又使畫麵與建築結構融為一體。
拉斐爾是描繪女性形象的大師,他描繪的聖母形象是美術史上女性形象的光輝典範。到羅馬之前。拉斐爾筆下的聖母是美麗的平民婦女的形象,在他們身上體現出慈愛、善良、溫順的高尚品質,引起人們對生活的憧憬。到了羅馬後,拉斐爾的聖母形象仍然是世俗的,但帶上了幾分貴族氣派。《西斯廷聖母》是他眾多的聖母像中最為有名的一幅。這幅畫是拉斐爾後期的作品,是為教皇西斯托斯逝世而作的一幅祭壇畫。它像一首優美的頌歌,將聖母的端莊和世俗的愛融為一體。19世紀俄國民主主義者。畫家克拉姆斯柯依說,這幅聖母像“即使到了人類停止信仰的時候,仍不失去價值”。
拉斐爾的藝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所創造的完美的藝術形式在西歐繪畫史上影響很大。拉斐爾的藝術形式曾被作為學院派模仿的典範和不可逾越的標準,19世紀的法國畫家安格爾就是受拉斐爾的影響,創造出至今為世人倍加推崇的完美、和諧、純潔的女性形象。
威尼斯畫派(15世紀—16世紀)
威尼斯是臨亞得裏亞海的港口城市,是當時歐洲與東方各國進行貿易的重要港口。從15世紀開始,威尼斯成為地中海沿岸最大的商業中心,這裏經濟繁榮,商業發達,生活富裕,實行貴族共和製政體,整個城市充滿了繁華的世俗氣息。反映在藝術上則有明朗華麗、色彩豐富等特色。
威尼斯的人文主義興起較晚,但16世紀,當一般城市人文主義思想衰退的時候,它卻仍然繼續發展。威尼斯的繪畫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由宗教題材逐漸轉向世俗題材,從而使他們把目光轉向了美麗的自然風光,同時舒適豪華的生活也帶來了享樂主義的情調,這一切使威尼斯畫派的藝術家為意大利文藝複興演奏了一曲華麗的終曲。
威尼斯畫派的創始人是喬萬尼·貝利尼(約1430年—1516年)。他是曼特尼亞的內弟,早期受曼特尼亞影響較大,到15世紀開始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與同時代的畫家相比,他更注重風景的描寫,把自然景色詩意化,使作品充滿寧靜和淡雅的情調。代表作品有《有小樹的聖母》和《湖中聖母》等。
喬萬尼·貝利尼在他的作品中大膽采用外光。色彩變得鮮豔明朗。線條流暢富於音樂性,這種優美的基調促進了威尼斯畫派的形成。而且,作為威尼斯畫派的開創者,貝利尼培養出了威尼斯畫派最重要的兩位畫家喬爾喬納和提香。
喬爾喬納(約1476年—1510年)是從貝利尼風格過渡到威尼斯畫派全盛時期的人物。他的作品以色彩惟妙細膩,景物和諧統一,自然景色富於詩意為主要特點。他34歲就不幸早逝,但他用非凡的天才創造了一代畫風。他的作品留下的不多,僅十多幅,其中最重要的是《暴風雨》、《田園的合奏》、《沉睡的維納斯》。
《暴風雨》真實地描繪了暴風雨即將來臨的情景,成為文藝複興時期風景畫的一個裏程碑。《田園的合奏》表現了威尼斯新興資產階級男女自由的社交生活,喚起人們對古典藝術中浪漫意境的遐想。《沉睡的維納斯》突出體現了喬爾喬納創造的一種典雅的理想美。被理想化了的女神沉睡在夢中,她的生命活力已經融會到自然之中。人們從對基督教天國的信仰轉到對大自然和現實生活的熱愛。這是思想上的一次大解放。
提香(1487年—1576年)和喬爾喬納是同學,但他卻像米開朗基羅那樣長壽,他的藝術生涯幾乎貫穿了整個16世紀。提香的作品不像喬爾喬納那樣抒情和寧靜,而是顯得壯麗、熱情和富於想象,色彩強烈、用筆奔放。
提香一生創作的作品很多,主要是肖像畫、宗教畫和神話題材的繪畫。提香的肖像畫以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見長,代表作品有《查理五世》、《保羅三世和他的孫子》、《拿手套的青年》等。除肖像畫外,提香的大部分作品取材於希臘神話和聖經故事,但始終貫穿著人文主義思想,特別是強調現世歡樂和感官享受這一點。代表作品有《天上的愛與人間的愛》、《烏爾賓諾的維納斯》、《花神》、《懺悔的瑪格達林》等。
提香以後,他的兩個弟子委羅內塞和丁托列托,是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威尼斯畫派最後兩個傑出的畫家。
委羅內塞(1528年—1588年)是威尼斯畫派中很有特色的畫家。他擅長繪製貴族宮廷和別墅的大型裝飾壁畫。雖然題材多來自聖經、寓言和曆史故事,但充滿世俗生活氣息。他尤其喜歡借盛大的宴會的場麵,盡情地描繪威尼斯新興資產階級豪華看侈的生活,即便是宗教題材,也被變成歌頌世俗生活的歡樂場麵,基督和聖徒們反倒成了畫中的點綴。他的代表作是《迦拿的婚宴》和《利末家的宴會》。《利末家的宴會》原名《最後的晚餐》,這是基督美術中的傳統題材,可是委羅內塞在描繪這一題材時,同樣把它畫成一個威尼斯商人和貴族豪華奢侈的宴會場麵,甚至把酒鬼、侏儒、小醜等也畫進裏麵去,因而受到了宗教法庭的傳訊。為掩人耳目,他將此畫作的名字改為《利末家的宴會》。
丁托列托(1518年—1594年)年輕時曾在手工藝作坊裏受過嚴格的傳統訓練,後跟從提香學畫。他在藝術上將米開朗基羅的構圖和提香的色彩結合起來,作品有很強烈的藝術表現力。他在1588年—1592年創作的大型壁畫《天國》,畫麵宏大,人物眾多,構圖奇特,色彩華麗,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幅不朽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