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諸部落瓜分之際,以拜占庭為首的東羅馬帝國仍然統治著東歐、西亞和北非一帶廣大的疆域。這時奴隸製度在西歐消亡,東羅馬帝國由於采取了隸農製而得以保持其經濟的穩定,並且在這一地區的政治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左右逢源,將歐、亞、非三大文明熔於一爐,創造了獨特風格的文化,對東歐、俄羅斯、希臘諸國,有深遠的影響。
基督教在拜占庭帝國並未超過世俗政權,教會對文化的控製遠遠不及皇帝的權威,皇帝身兼宗教領袖,政教一體。為區別於羅馬天主教而把拜占庭帝國境內的基督教稱為“東正教”。公元787年至813年,受伊斯蘭教的影響,拜占庭的帝王們掀起了“偶像破壞運動”,用樹木禽鳥圖案和沒有裝飾的十字架代替聖像。
拜占庭美術以東羅馬帝國的首都拜占庭為中心,流行於小亞細亞、希臘、南斯拉夫、巴爾幹半島、俄羅斯及意大利的部分地區。它開始於4世紀康士坦丁大帝將拜占庭更名為君士坦丁堡時,到提奧多尼烏斯二世(公元401—450年)時代開始繁榮,查士丁尼大帝(公元483—565年)時達到高潮。經曆了偶像破壞運動(公元726—843年)時期的停頓,在巴塞爾一世開始的馬其頓王朝(公元867—1056年)至科穆寧王朝(公元1081—1185年)又得到複興。
拜占庭美術的基本特征是輝煌、抽象、光與色的充分使用、兩度空間的平麵造型手法、人物與背景間的韻律感等等。它表現在建築、鑲嵌壁畫和聖像畫藝術等方麵。
教堂建築
公元330年前後,最早的東羅馬教堂差不多均采取初期基督教的巴雪利卡式構造。5世紀開始,在拜占庭修建了一係列純拜占庭風格的大教堂,其典型代表,當推公元532—538年興建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它的設計者據傳為小亞細亞人安太留斯和伊索道羅斯。它以用磚和三合土砌成的牆壁構成主體,逐漸上升到莊嚴的圓頂,圓頂直徑33米,由4根支柱與4個大圓拱支持。側麵回廊向中央集中,使視線自然引向巨大的穹窿形圓頂,圓頂下麵有一圈通光窗口,陽光從這裏投入教堂內部,把大理石柱和壁麵的鑲嵌畫照耀得金碧輝煌。抬頭仰望,透過光線的迷霧,藍色穹頂上閃爍著圖案的光彩,造成一種虛幻縹緲的神秘境界,出色地體現了作為宗教建築所要求的精神感召力量。誠如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卡爾莫斯所說:“教堂是塵世間的天國,神位在這裏生息活動”。這個教堂在土耳其人占領君士坦丁堡後被改為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外麵加了4座高高的尖塔,裏麵畫上了阿拉伯圖案和文字裝飾。
查士丁尼大帝西征時在拉文那修建的聖·維塔裏教堂,也是穹窿形結構,不過外部采取八角形。它的鑲嵌壁畫《查士丁尼與隨從》和《西奧多拉皇後與女官》遠遠超過它在建築上的成就。
鑲嵌壁畫
拜占庭美術中的鑲嵌畫,以其獨特的風格在藝術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這種起源於古代美索不達米亞而繁榮於羅馬帝國時期的藝術手段,以其燦爛的色彩吸引了拜占庭藝術家的興趣,幾乎在所有拜占庭時期的重要建築內,都留下了它的傑作。而堪稱“傑作中之傑作”者,當是拉文那聖·維塔裏教堂的《查士丁尼及其隨從》和《西奧多拉皇後與女官》。這是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公元527—565年在位),西征意大利時留下的紀念。這兩幅7米長的壁畫,占據了教堂正廳的東西兩麵。拜占庭藝術家舍棄了羅馬繪畫的古典手法,以平麵的裝飾手法處理畫麵。兩畫均有漂亮的外框,像兩塊美麗的掛毯,遵循著“等高律”的原則,兩排人物,垂直站立,如同二方連續圖案。這種構圖,使畫麵產生靜止的效果,人物缺乏個性描寫,姿態僵直,表情呆滯,全靠色彩的巧妙配合以及材料的閃爍,形成優美的節奏和生動的感染力。
差不多同時興建的新阿波裏納爾教堂,在兩側廊的上簷,有著長長的使徒行列,風格相同而規模更大。
公元8世紀的將近100年間,拜占庭帝國境內出現了偶像破壞運動。皇帝利奧三世(公元717—741年在位)宣布不準用人的形象表現上帝和聖者。這種做法遭到羅馬教皇的反對,因而在西歐影響甚微。利奧三世的兒子繼續推行偶像破壞,禁止一切聖像。直到特奧羅斯(公元829—842年在位)時代仍未開禁,特奧羅斯死後,他的妃子特奧娜為聖像複興不懈鬥爭,終於在843年的宗教會議上通過廢除偶像破壞令的決議,東正教徒至今將通過決議的這一天——3月1日,作為“正教會的祭日”來慶祝。
結束了聖像破壞運動之後的第一個基督教藝術的提倡者是巴塞爾一世,由他開始的馬其頓王朝,一直繼續到11世紀,被人稱為“馬其頓文藝複興期”。不過這個時期的藝術,並非模仿希臘羅馬的古典樣式,而更多的是關心聖像破壞之前的風格和異教藝術。例如尼西亞的科伊米西斯教堂的眾使徒鑲嵌畫,不過是把聖像破壞前的畫麵重新作出而已。著名的《約瑟畫卷》和《巴黎詩篇》等細密畫,比以前更顯得生機盎然。此外還有達芙尼修道院的鑲嵌壁畫,也比較自然生動。與此不同的是一種嚴峻簡練的裝飾風格,主要是希臘赫西奧斯·路加斯修道院和巧斯島的尼亞·莫尼修道院中的圖案式鑲嵌壁畫。
到巴列奧洛王朝(公元1261—1453年),藝術中的敘事性逐漸壓倒了裝飾性,像在伊斯坦布爾的卡裏·伊卡密教堂和特薩尼奇的聖尼古拉教堂的鑲嵌畫,已經進入一種與拜占庭精神不相一致的新的審美領域了,在後來的西歐藝術中,這種精神得到了充分的發揚。即晚期哥特式和文藝複興藝術中的敘事性基調。
正如公元787年尼西亞宗教會議所指出的那樣:“宗教對於藝術有至高的裁判權”。“畫家的責任隻限於技藝方麵,至於內容,應當由神學家來決定。”這是貫徹整個中世紀藝術的一貫原則。
與鑲嵌壁畫同時存在於教堂的,有不少濕壁畫,它的內容與風格同鑲嵌畫十分近似,但色澤遠遜於鑲嵌畫,它不可能使用大麵積的光澤色,但卻可以用暈染的方法,烘托出較強的立體感和濃淡變化。
聖像畫
聖像畫(Icon)是流行於俄國和東歐各國的一種畫在木板上的蛋膠畫(Tempera)。它也是在否定了偶像破壞運動後,於9世紀起從古代希臘肖像畫和抄本插圖演變過來的。聖像畫一般幅麵不大,常常被安放在公共場所、教堂和家庭裏,也可以捧著它參加宗教遊行。它那挺拔的線條、變形的輪廓、忽紫忽綠的色彩,簡潔而勻稱的構圖,受到現代畫家的推崇,成為歐美旅遊者在俄國和東歐到處搜求的藝術珍品。不過,現今存在的11世紀以前的原作已經很少,即使12世紀的作品,也隻有君士坦丁堡的《符拉基米爾聖母》等寥寥數件。
《符拉基米爾聖母》的顯著特征是:它已經擺脫了同時期壁畫中的聖母那威嚴、呆板的麵容,而稍稍帶上了母性的慈祥和溫柔。
從巴列奧洛王朝以後,聖像畫進一步發展,圖像也日趨複雜。有的被畫於教堂主堂與側廊間的隔板上,更促進了聖像畫的普及。直到14、15世紀魯勃遼夫、戴奧尼西和史特羅格諾夫畫派在俄羅斯興盛繁榮之後,才逐步衰退下去。
雕刻與工藝美術
拜占庭雕刻受聖像破壞運動的影響最甚,9世紀以前的作品幾乎湮滅。所剩均為植物和動物題材的裝飾雕刻。手法也差不多都是淺浮雕,效果頗近於繪畫。唯一的例外是米蘭美術館所藏的一件頭像,它可能是雕的西奧多拉皇後,微妙的表情顯然來自真實的麵容,眼睛大大的,帶有一點憂鬱的樣子;此外,聖·維塔裏教堂內6世紀的石棺上所刻的浮雕《馬其的禮拜》也堪稱傑作,上麵的各種人物均已與背景顯著地脫離開來,自然地分布在側壁板上。
工藝美術,包括象牙雕刻、金銀細工、木雕、織繡和細密畫等,拜占庭工匠的成就也令人注目。4世紀以後,拜占庭是地中海一帶的手工業中心,其技藝一直指導著周圍地區。它的黃金時代是9至10世紀,蒙薩大教堂所藏《斯蒂尼科二連象牙板》是這時的著名傑作,與這個教堂所藏的《聖格列哥利二連象牙板》(加羅林朝)相比,後者的趣味純在圖案方麵,而前者則著重刻畫了聖母和使徒的栩栩如生的形象,麵容、手足和衣紋均十分寫實,浮雕的技巧非常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