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宋元南戲

  宋元南戲是12世紀20年代到14世紀60年代,即從北宋末年到元末明初在中國南方流行的戲曲藝術,又稱戲文。早期出現於浙江溫州(一名永嘉)地區,故又稱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

  宋元南戲脫胎於溫州地區民間歌舞小戲,是由裏巷歌謠、村坊小曲而形成的村坊小戲發展起來的。明徐渭《南詞敘錄》稱“永嘉雜劇興,則又即村坊小曲而為之,本無宮調,亦罕節奏,徒取其畸農、士女順口可歌而已。”“其曲則宋人詞而益以裏巷歌謠,不葉宮調,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由於社會的文化需求,很快由農村流入城市。先是流行於浙閩地區,後來流入臨安(杭州)。南戲在與諸宮調、唱賺、宋詞等技藝的交流中得到了營養。尤其是北雜劇南下後,不少雜劇作家參與了南戲的創作,輸入了北雜劇的藝術經驗和成就,從而大大提高了南戲的藝術水平,使之日臻成熟。元末高明(?~1359,字則誠,自號菜根道人,溫州瑞安人)創作的《琵琶記》,標示了南戲的成熟,使南戲進而流布到各大城市,如杭州,溫州,福州,泉州,潮州,乃至北方的大都。至元末明初,海鹽、餘姚、弋陽、昆山、閩南等地有多種聲腔蓬勃興起,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采。

  在2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南戲的創作十分豐富,但作家大多已佚名,已知的僅高則誠、柯丹丘(著《荊釵記》)、施惠(著《拜月亭記》)、徐田臣(著《殺狗記》)等。據記載,有名目的南戲劇本有238本,但流傳下來的僅約18本。現仍存留的南戲劇本有《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小孫屠》、《白兔記》(成化本)、《琵琶記》(清陸貽典鈔本),以及經後人修改過的《荊釵記》、《拜月亭記》、《殺狗記》、《趙氏孤兒》、《破窯記》、《東窗記》、《蘇秦》、《黃孝子》、《三元記》、《牧羊記》、《尋親記》、《胭脂記》等;一些仍有佚曲可錄的約134種,完全失傳和存佚的尚待查考的有86種,如為南戲之首的《趙貞女》、《王魁》等,大多隻能從各種文獻中查考其故事情節,另在現今福建的梨園戲和莆仙戲中,還遺存某些南戲劇目,有的至今仍在演出。

  南戲的劇本多取材於正史、唐宋傳奇、時事、話本和雜劇的故事,因而內容十分豐富。南戲劇目從各方麵反映了宋元時期長期動亂所造成的社會問題,其中反映婚變和婚姻自由的劇目約占三分之一以上。婚變劇目反映了唐宋的科舉製度帶來的,中小知識分子一朝發跡,就丟棄貧賤妻子、贅入豪門的社會現實,如《趙貞女蔡二郎》、《王魁負桂英》、《張瓊蓮》等劇,尖銳地揭露和諷刺了發跡變態的負心男子。爭取婚姻自由的劇目,反映了南宋理學的倫理道德觀念對青年男女愛情的壓抑,鼓勵婚姻自主,如《王煥》、《王月英》、《孟月梅》等大量劇目,都讚美了衝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藩籬的青年男女,使他們得到婚姻自主,獲得勝利。此外,還有對於英雄愛國者的歌頌和對於賣國奸賊的批判的劇目,如《東窗事犯》;對於弱者、反抗者的同情和對奸邪凶惡的人進行揭露甚至懲罰的劇目,如《祖傑》。許多劇本都描寫了戰亂中社會的蕭條和淒涼景象以及人民流離失所的悲苦生活,如《樂昌分鏡》、《拜月亭記》、《孟月梅》、《王仙客》等,大都是寫青年男女在戰亂中家庭離散、愛情波折,終得重圓團聚的故事,反映了人民要求過安定生活的願望。還有一些水滸戲,如《黑旋風喬作衙》、公案戲《陳州糶米》等劇,塑造了許多英雄人物和清官形象。南戲的作家大多愛憎分明,疾惡如仇,反映了人民的是非善惡觀。當然,也有一些描寫家庭倫理,宣揚封建道德,維護封建秩序,散布宗教迷信、消極宿命論思想的劇目。南戲名著《琵琶記》的思想內容較為複雜。全劇寫蔡伯喈因科考而造成家破人亡的悲劇,反映了元代晚期農村中百姓們的苦難生活,揭露了權貴們的驕奢淫逸和下層官吏魚肉鄉裏的現實,也宣揚了全忠全孝的封建道德思想。劇本成功地刻畫了趙五娘的形象,真實感人,委婉盡致。在結構上采取兩條線索交錯遞進,也極具特色。

  南戲劇本采取分場的形式。分場即以人物的上場下場為界線,把劇本分成若幹段落。其中一般交代情節的則一筆帶過,稱過場。需要集中刻畫人物和表現戲劇衝突的場子則細筆描畫,刻意求工。第一場是介紹作者立意和劇情梗概的開場戲,稱“副末開場”。第二場開始正戲,主要人物要盡先在前幾場出場,以後的場子則要注意角色行當的勞逸和主次場的安排,注意調劑場子的冷熱。全劇圍繞主角生、旦戲的主線進行,中間穿插淨、醜、末的插科打諢,展開戲劇情節,並以曲、白和科介(動作)作為表現的手段。但南戲不再是一人主唱,而是各行角色都可以唱。這樣就使南戲的演唱靈活自如,因而也為白科介的綜合運用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更有利於塑造人物和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這種形式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尤其在《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記》、《殺狗記》和南戲名著《琵琶記》出現之後,這種劇本形式,已基本固定,為後世傳奇體製奠定了基礎。

  南戲的行腔音韻,隨著流布地區的擴展,與當地方言相結合而不斷豐富。南戲的音樂最初取材於村坊小曲、民間歌舞小戲,也有一大部分宋代的詞體歌曲。進入城市後,又吸收大曲、諸宮調、唱賺等說唱音樂,形成以宮、商、角、徵、羽五色音階為特色的南曲為主的音樂。北雜劇流傳到南方後,吸收了北曲的經驗,形成南北合套的曲牌聯套體的音樂體製,運用中短套多,長套少,一套曲子中可按劇情需要加以轉換,串聯起來,富於變化,十分適合表現曲折的離合悲歡的戲劇情節。雖然從音樂結構上看不如北雜劇嚴謹,但更適應戲劇結構需要。

  南戲的表演藝術,具有民間歌舞小戲的表演特色,同時,也吸收了雜劇的插科打諢的滑稽表演方式。有的側重於抒情和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戲劇衝突;有的側重於表現人物的外部形象,精於武打跌撲的動作,從而形成曲、白、科介綜合性的戲曲表演藝術。其角色行當有7種,即生、旦、淨、醜、外、末、貼,多以生、旦為主要角色。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