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是純漢族統治的大國,除此之外,還有遼、金、西夏(後來還有元)等少數民族統治的政權,這些政權大多是在北中國地區。
遼國(907~1125)建都臨潢,即今之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之林東鎮南。遼都稱上京,分南北兩座城,今城之遺址尚在。北城是皇城,呈正方形平麵,東西寬和南北長均約四裏餘。城內正中今尚有高地,約一裏見方,可能是當時遼國的皇宮所在,北端地形較為規則,當是禁苑。宮殿位於南端,今除了還有長方形的建築基地外,尚幸存石獅兩對。據考古學家研究認為,這裏是當時的宮殿正門承天門。據《遼史·地理誌》記載,這裏還有寺院安國寺以及綾錦院、內省司曲院、瞻國省司二倉等。想當年,遼國作為一個遊牧式的少數民族,一心想學習文明,學習漢地文化,苦心經營;又一心想向南擴展,蠶食宋朝江山,成為一個富饒的大國。我們也許能聯想起小說或戲劇“楊家將”中的許多情節,如“雙龍會”、“金沙灘”等,戰爭雙方皆悲壯之至。後來遼被金所滅,如今這裏隻留下一些令人吊古感懷的土堆了。
金(1115~1234),比遼稍晚的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金的主要勢力範圍,最早時是在今東北、內蒙古東部一帶,其首府上京會寧,在今之黑龍江阿城縣南四裏許。這裏地形甚佳,西有高山為屏,東有阿什河。這座城如今當然也成了一土堆。據發掘研究,城為長方形,東西2300米,南北3300米。東北近沼澤地,所以凹進約400米。城牆用土築,今尚留存約5米高約3米厚的一些城牆。城四麵各有一門,均不相對,外有甕城。城分南北兩部分,中設隔牆,牆中偏東處設門。南部靠西北處地勢較高,據分析研究是宮殿所在,今還有宮城遺跡,約560米見方。宮殿區的正門在南,與城的南門相對。正門前左右有高丘,是防禦性的建築。正門內左右有廊(隻留下遺址),中間有三座建築(基址)。
1115年金滅遼,於貞元元年(1153)將都城遷到中都(此地原是遼的南京),並作大量的建設。當時曾派畫工至宋都東京(開封),測繪了宋都城型製及建築形式,以此作為借鑒。金中都為兩套方城:外城東西寬約3800米,南北長約4500米。每邊設三門,城內中部是皇城。道路從城門引申,垂直交叉,形成規則的井字形。宮城南中軸線約2公裏,兩邊皆建宮殿、寺廟等。宮城前有石橋及千步廊。進入宮城,至大殿,大殿建在高台基上。大殿之後中軸線上是高高的天寧寺塔。中軸線形態清晰可見。
建設金中都,動員人役八十萬人,士兵四十萬人,工程浩大,宮殿苑囿,十分輝煌。城東北建大型苑囿,有宮殿,其中最大的宮殿是萬寧宮,這就是今北京之中南海。這座美麗豪華的都城,可惜後來被元兵破壞,成了一片廢墟。
最後說元大都。元大都是13、14世紀世界上最宏偉壯麗、規劃整齊的都城,“城是如此美麗,布置得如此巧妙,我們竟不能描寫它了!”
1206年,蒙古族首領鐵木真在斡難河畔即位,稱成吉思汗,創建了蒙古帝國。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於開平府(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東);中統四年以開平為上都,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定燕京為中都(作陪都)。至元八年(1271)十一月,定國號“元”。第二年初改中都為大都,並從上都遷鼎大都。從此這裏(即北京)成了統一大國的中心。
元代雖為蒙古人統治,卻也努力漢化,故元大都的規劃思想,概仿《周禮·冬官·考工記》中的做法,“左祖右社,麵朝後市”。城分三套:外城、皇城、宮城。外城東西寬6635米,南北長7400米,共設十一個城門。城內街道經緯分明,布局十分規整,這是學習漢地文明的做法。但蒙古人免不了有自己的風俗習性和生活方式,因此反映在都城形態上,則畢竟與漢地有所不同。蒙古乃遊牧民族,自幼培養騎射,無論民間、皇家,無不如此。所以在元大都城的北部,尚有仿北方草原形態的一塊地方,供帝王及皇家子弟練習騎射之用。
元大都的興建,也開創了請外國專家來共同策劃城市規劃建設的先例。當時有漢人劉秉忠任設計的總管工程。大批匠師從外地調京。一般的夫役從就近地區征發,並調元大都侍衛軍參加修築工程。除此之外,還邀請尼泊爾人阿尼哥、阿拉伯匠師也黑迭爾等,也來參與規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