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歸隱山林以後,整日與吳地的青山碧水相伴,同家人在一起悠閑自在,享盡天倫之樂。次子孫明、三子孫敵都已成人,孫武既是父親,又是老師,悉心傳授孩子們軍事理論和謀略思想。
在盡享幽靜環境、休閑氛圍的日子裏,孫武取出從前寫的兵法十三篇簡冊,讓兩個孩子和他一起係統地進行修改和完善。
孫武首次晉見吳王闔閭時呈獻的兵法十三篇,是在全麵總結前人關於戰爭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考察體會寫成的。
其內容側重於迎合吳王“西破強楚、爭霸諸侯”的強烈願望,針對楚、越、齊、晉等周邊鄰國的情況,提出戰而能勝的戰略戰術思想。
孫武經過長達十幾年跟隨吳王闔閭、夫差和好友伍子胥征戰南北的實踐檢驗,其基本理論是正確的,但也有些內容需要作進一步修改闡明和發揮。孫武根據自己長期從事軍事戰爭的實踐經驗,以及吳國最終被越國滅亡的教訓,對原來的兵法十三篇進行了增補和修改。
使這部兵書更加完善,逐漸成為兵學思想的寶庫、兵家理論的經典之作。
孫武生前把兵法十三篇悉心傳授給了兩個兒子。其中次子孫明最聰明伶俐,領悟力最強,所以深得孫武喜愛。孫明在兵學方麵的造詣最深,其後立有戰功,被越王勾踐封賜世襲富春采地。孫明的後裔孫臏,成為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傳世。
孫武歸隱後的最後去向,由於史無明載,已成為一個永遠難以索解之謎。一般人的推測是,他依舊留在吳國,隱居鄉間修訂其兵法著作,直到默默去世,死後也葬於吳都郊外。
孫武的歸宿或許也可能是另外一種情況,即他因懷念故土而輾轉返回齊國隱居。因為孫武的後人孫臏就生在齊國,所以這種可能性不是不存在的。
歸隱後的孫武有可能活到眼見吳國滅亡的這一天。公元前473年,越軍占領吳國都城,夫差走投無路,自刎而死,一個曾經一度欣欣向榮的強國就此徹底滅亡了。如果歸隱後的孫武果真看到這樣的局麵發生,其心情必然是痛苦不堪的,因為吳國畢竟是他曾經向往、投奔,並為之長期辛苦經營、施展才能的地方。
這種打擊,對一個垂暮的老人來說,其沉重的程度可想而知。
很有可能的是,孫武痛惜自己爭戰多年強大起來的吳國就這樣敗亡了,追恨自己的壯誌未酬,因而心情鬱悶、愁緒綿綿,以至時隔不久便撒手人寰,齎誌而歿了。
最後,值得特別大書一筆的是,孫武在臨終前的最後一段日子裏,盡管思想苦惱,精神上備受煎熬,可是卻依然始終沒有放棄對戰爭規律的執著探索和理論總結,以求為後人們提供有益的啟示。
這在他的兵法著作中有明顯的反映。《孫子兵法·作戰將》說:“夫鈍兵挫銳,屈力彈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孫子兵法》中這些話,顯然是孫武對夫差放鬆對世仇越國的警惕,舉兵北上,爭當盟主,導致越國乘隙進攻,亡國破軍曆史悲劇的深刻總結。
由此可見,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偉人的精神卻是不死的,它超越時空,永放光彩!有的人死了,但依然活著。孫武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