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昭王即位以後,楚國江河日下。內部奸人專權,忠良被害。外則兵禍連年,東困於吳。楚國的附屬國相繼叛離,各國諸侯也紛紛打楚的主意。
公元前506年秋天,楚國發兵圍攻蔡國,為沈國雪恥。蔡國向晉國求救,但是晉國沒有答應,蔡國的大臣建議蔡侯向吳國求救。蔡侯同意了,當即把自己的二兒子公子乾作為人質,去向吳國借兵。
蔡侯的二兒子公子乾見了闔閭後說:“唐蔡兩國滿懷怨憤,願為先驅。救助蔡國可以顯揚吳國的聲望,打敗楚國可以獲得豐厚的財物。大王想要攻破郢都,這個機會可不能錯過。”
吳王也打算借此機會大舉伐楚,便去征詢伍子胥、孫武的意見。吳王問道:“當年寡人主張伐楚,兩位一致認為時機還沒有成熟,經過這五六年的準備,現在出兵,兩位認為怎樣?”
伍子胥回答說:“楚將子常貪婪無道,得罪了不少諸侯,唐、蔡兩國國君對他疾惡如仇,現在他們來向我們求救,君王正好聯合他們大舉攻楚。”
孫武說:“楚國之所以難以討伐,就是因為屬國太多,不容易直接攻入它的疆界。現在晉侯打了個招呼,十八國就聚集在一塊兒,其中陳、許、頓、胡一直都聽楚國的,這次也放棄了楚國而跟從晉國,可見人心怨楚,不隻是唐、蔡兩個國家,這正是楚國勢單力孤的時候,現在正是進攻楚國的最佳時機。”
闔閭聽孫武也這樣說,伐楚的勁頭更足了,於是接受了蔡國的人質,答應出兵。
這一年的冬天,吳王闔閭親自出馬,拜孫武為將軍,伍子胥、伯嚭為副將,胞弟夫概為先鋒,公子山專督糧餉,征集全國兵力,並聯合唐、蔡兩個國家,總計數百輛戰車,3萬多兵馬,數萬隨軍民夫,號稱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從闔閭大都的閶門出發,興師討伐楚國。
孫武采取“攻其所必救”的戰略方針,吳國大軍從胥江入太湖,進胥溪,經蕪湖,過長江北上,再經巢湖到州來,入淮水向西,進抵淮汭,即今河南潢川西北地區。這樣的行軍路線,是有意給楚軍造成吳軍要救蔡國的假象。
這時,孫武突然下達命令,全軍舍舟登岸,放棄戰船,改從陸路進攻,要人銜枚,馬摘鈴,晝夜兼程,向楚國東北邊境急速前進。伍子胥問孫武:“吳軍習於水性,善於水戰,為何改從陸路進軍呢?”
孫武告訴他說:“用兵作戰,最貴神速。應當走別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個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遲緩,楚軍必然乘機加強防備,那就很難破敵了。”說得伍子胥點頭稱是。
於是吳軍舍舟登陸,孫武從吳軍中挑選了勇士500人,善跑的士卒3000人,組成3500人的先鋒隊伍,沿淮水繼續向西挺進。所有吳軍戰船,全部留在淮水轉彎的空曠地方。
吳軍急行軍,先進蔡國,後入唐國,楚國令尹子常見吳兵聲勢浩大,趕緊撤除了對蔡都的包圍,掉頭就跑,回到郢都報告楚王。
蔡侯出城迎接吳王,流著眼淚訴說楚國君臣的罪惡。過了一會兒唐侯也到了,兩人自願作為左右軍,跟隨吳兵攻打楚國。
在唐、蔡兩國的密切配合下,吳軍迅速通過了楚國北部的大隧、直轅、冥厄三個險峻的關隘,直插楚國腹地,抵達漢水東岸。
吳軍順利抵達漢水東岸,完成了千裏奔襲的任務。對下一步如何破楚軍、入郢都,孫武與吳王闔閭、伍子胥等進行了認真策劃,即所謂的“廟算”。
最後,君臣達成統一意見,製定了詳細的破楚方案。具體方案是,先誘使楚軍主力東渡漢水,然後吳軍進行戰略退卻,誘惑楚軍到柏舉地區,進行全殲敵軍主力的行動。也是就是說,柏舉將是這次攻楚的最主要陣地,如果能夠成功,下一步攻破楚國國都郢,擒獲楚昭王就輕而易舉了。
獲悉吳軍主力突然出現在漢水以東,楚昭王大驚失色,馬上召集大臣舉行緊急軍事會議,商議選將禦敵。
當時有的主張任命公子結為將,有的認為令尹子常合適,雙方爭論不休,沒料到,這一絕密軍情被吳國的間諜獲知,吳軍大營立即作出反應。
伍子胥在楚多年,深知這兩個人的軍事指揮能力,於是放出風聲說:“如果讓公子結為將,我們就等著取他的人頭,讓令尹子常率兵,我們隻好退避三舍。”
楚國得知後,果然中計,拜貪婪無能的令尹子常為將,而不用有勇有謀的公子結。子常統轄沈尹戍、部將史皇、武城黑等戰將,指揮20萬大軍,星夜趕赴前線。楚軍剛剛在漢水南岸駐紮下來,哨探即來報告說,吳軍已經在漢水以北駐紮。
孫武見楚軍已經作了應戰部署,不敢貿然渡水強攻,便略施小計,調動楚軍。他特地賣個破綻,下令全軍在豫章地區安營紮寨,休整待命。
楚將令尹子常原來斷定,吳軍是千裏來襲,物資供應方麵一定是十分困難,最利速戰速決,最忌是持久戀戰,卻沒料到,吳軍卻按兵不動,跟自己隔河相峙。
子常一時摸不清吳軍的作戰意圖,不知吳軍葫蘆裏賣的什麽藥,隻得命令部隊暫時紮營,處處設防,嚴加戒備。
正在子常猶豫不決的時候,楚國左司馬沈尹戍前來獻策說:“兵法上講,進行千裏遠征,糧草一定缺乏,士兵一定吃不飽飯。現在吳國進行遠征,本來應該速戰速決,現在孫武按兵不動,正是犯了兵家的大忌啊!”
楚軍統帥令尹子常說:“是啊!我也一直在迷惑呢!不知道吳軍為什麽采取這樣的策略。難道孫武腦子有問題了嗎?所以我才會按兵不動的。”
沈尹戍說:“孫武的這一失策,乃是上天保佑我們大楚國啊!將軍你在這裏暫時拖住吳軍,讓他們不敢冒險渡河。末將願意率領本部兵馬,繞到吳軍的大後方,征調方城以外的民眾,燒毀他們的戰船,然後我率領人馬扼守大隧、直轅、冥陌這三道關口。等吳軍疲憊不堪的時候,將軍再迎頭痛擊,末將再從後麵進行掩襲,讓吳軍首尾不能相顧。這樣,吳軍進退兩難,插翅難飛,我軍一定會大獲全勝。”
兩個人商量好以後,左司馬沈尹戍立刻分兵行動。其實,孫武這是故意在顯露自己的失誤,他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引誘楚軍中計,促使楚方分散兵力,造成軍力對比上有利於己的變化,然後再趁機發起進攻。
孫武向來十分重視軍事間諜活動。這次楚軍的軍事行動很快被孫武派出的間諜人員獲知後,迅速回報給了孫武。孫武與闔閭、伍子胥等分析了問題的嚴重性。
如果楚軍“迂回包抄、前後夾擊”的圖謀得逞,吳軍的處境將十分危險。孫武與吳王闔閭、伍子胥最後商定,設法誘使敵人驕傲自大,引誘楚國主力出戰。
這時,孫武下達命令,讓一些士兵假裝逃跑,製造吳軍軍糧不給的假象,同時派一些間諜,到楚軍中散布吳軍軍心渙散的謠言。
楚軍方麵,在左司馬沈尹戍領兵走後,楚軍將領武城黑就立即拜見了楚軍統帥令尹子常,他說:“吳軍戰車純用木料做成,久經風雨。我軍戰車外麵包著皮革,用膠固定,一遇到陰雨天,膠化筋脫容易損壞。相持不下,對我軍不利,不如速戰。”
武城黑剛走,令尹子常的部將史皇又悄悄來到帳中,他對子常說:“楚國人喜歡您的少,喜歡司馬的多,要是司馬領兵燒毀了吳軍的戰船,堵塞了漢東的道路,那打敗吳軍的第一功,可又是他的了。”
說著,史皇看了一眼子常,感覺自己的話奏效了,就繼續說:“令尹官高名重,卻屢次失利,現在又把頭功讓給司馬,將來怎麽立於百官之上?說不定司馬還會代替您執政呢!不如按照武城黑將軍的計策,渡江作戰決一勝負。”
令尹子常聽了二位部將的話,覺得有道理,正好這時有楚軍的探子來報告說,吳軍士兵忍受不住饑餓,正在紛紛逃跑。子常聽說了這種情況,非常高興,於是不顧與左司馬沈尹戍的約定,倚仗自己兵多勢眾,下令立即強渡漢水,在大小別山一帶,連營數十裏,擺出一副大戰的架勢。
哪知一著不慎,全盤皆輸。楚軍的錯誤行動,正是孫武夢寐以求的,吳軍早就秣馬厲兵,準備廝殺。
所以孫武等楚軍渡河剛到一半,立足未穩的時候,就先聲奪人,擊鼓進兵。吳方前有大軍堵截,後有包抄的軍隊,正是陷於死地而後生,所以個個奮勇衝殺,無不以一當十。
楚軍大隊人馬剛剛渡過了一半,所以被河水分成了兩截,前方一亂,紛紛潰退,中間的楚軍還正在全力渡河,不知道怎麽回事,前方的人又回來了,所以在河水裏擠成了一團,淹死踩死了無數。
楚國部將史皇一看軍隊在向後退,就大吼一聲說:“誰再向後撤,就地處決。”說著,他一連斬殺了幾個後退的士兵。
其他楚軍看到這種情況,隻好繼續前進。河裏的楚軍看到後麵的楚軍越來越多,無法後退,隻好拚死前進。這時吳軍那邊卻好像鬆動了,他們放棄了營寨,紛紛後退。就這樣,楚軍紛紛渡過漢水,登上了岸,終於在小別山列成陣勢。
這時楚將史皇出兵挑戰,孫武命先鋒夫概迎敵。夫概挑了300名勇士,手裏都拿著硬木頭做的大棒子,一見楚兵,就沒頭沒腦一陣猛掄。
楚兵從來沒見過這樣的陣勢,措手不及,被吳兵一通亂打,史皇大敗而回。子常說:“你口口聲聲叫我渡江,好不容易渡了過來,現在才交戰就讓人家打成這樣,你還有臉來見我?”
史皇說:“作戰不能斬殺敵將,進攻不能擒獲敵王,算不上兵家大勝,現在吳王把營寨紮在大別山下,不如今夜出其不意,前去劫營,一定能立大功。”子常又同意了。於是挑選了一萬精兵,悄悄從小路趕到大別山後。
卻說孫武聽說夫概旗開得勝,眾將都來祝賀,就對他們說:“子常見識淺薄,貪功僥幸,如今史皇小有挫折,沒受多大損失,今夜必來偷襲大營,諸位不能不防備。”
於是孫武命令吳軍先鋒夫概和專毅各自帶領本部人馬,埋伏在大別山的左右,聽到號角一響,立刻出擊。
唐侯和蔡侯分兩路進行接應,伍子胥領兵5000人,抄出小別山,反劫子常的營寨,大將伯嚭帶兵接應。
還有公子山保護吳王轉移到漢陰山,以避免衝突,命令大寨虛設旌旗,隻留幾百名老弱殘兵守衛。
到了半夜,子常果然帶兵悄悄從山後殺出,見大寨裏寂靜無聲,一點兒防備也沒有,就命令士兵呼喊著殺入營寨。到裏邊一看,原來是座空營,子常心說不好,趕忙又帶著兵往外殺。
忽聽號角齊鳴,專毅、夫概兩隊人馬突然衝出來左右夾攻,子常一邊迎戰一邊往回跑,1萬大軍,折了多半。
剛剛擺脫了專毅、夫概,子常又聽見一陣炮響,左有唐侯,右有蔡侯,兩下裏截住,唐侯大叫:“還我寶馬,免你一死!”蔡侯大叫:“還我裘佩,饒你一命!”
子常又羞又惱,又急又怕。正在這時,隻見武城黑領兵來到,大殺一陣,救出了子常。
又跑了有幾裏路,一夥守寨的士兵前來報告:“營寨已被伍子胥攻破,史將軍大敗而逃,不知去向。”
子常嚇得心驚膽戰,領著敗兵連夜跑到大別山西麓的柏舉,即今湖北麻城以東地區,看看再也沒有吳國的兵馬,才敢住腳。過了老半天,史皇才領著殘兵趕來,剩下的士兵漸漸聚集,於是又立了一座營寨。
子常說:“孫武用兵,果然靈活多變!不如棄寨撤軍,請大王增派援兵後再戰。”
史皇說:“令尹親率大兵抵抗吳軍,倘若棄寨而歸,吳兵一旦渡過漢水,長驅直入郢都,您怎麽逃避罪責?不如全力一戰,就是死在陣上,也給後代留個好名聲!”
子常正在猶豫不決,忽聽有人報告:“大王又派一隊人馬前來接應。”子常出寨迎接,原來是楚國大將薳射。
薳射說:“主公聽說吳兵來勢凶猛,擔心您不能取勝,特派末將領兵一萬,聽候調遣。”接著問起兩軍交戰的情況。
子常從頭到尾講了一遍,臉都紅了。薳射說:“要是聽了沈司馬的話,何至於如此。依我看,現在隻有挖掘深溝,修築工事,就地固守,千萬不能再主動和吳軍交戰了,等司馬來了以後,再合兵出擊。”
子常說:“我因為兵力不足又去劫寨,才被吳兵反咬了一口。要是兵力相當兩軍對陣,我就不信楚軍打不過吳軍!如今將軍剛到,乘著這股銳氣,應該和敵人決一死戰!”
薳射不願意,於是和子常各自為營,名義上說是成掎角之勢,實際上離著有好幾公裏。子常自恃爵高位尊,沒把薳射看在眼裏,薳射欺負子常作戰無能,也不聽他指揮,兩邊各幹各的,不肯一起商議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