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是吳國最強大的敵人,消滅楚國是幾代吳王共同的心願。孫武和伍子胥在輔佐吳王發展經濟,訓練軍隊,壯大本國實力的同時,商議了一套用以長期消耗楚國經濟和軍事實力的疲楚戰略。
最終孫武和伍子胥兩個人決定,這個戰略由伍子胥負責向吳王闔閭提出。
有一天散朝以後,吳王邀請伍子胥和孫武在皇宮進行私宴,在宴會上,伍子胥提出暫時撤走所有宴會上侍者,隻留下吳王和孫武他們三個人。
當其他人都全部下去以後,伍子胥提出了自己和孫武商議的計策。伍子胥說:“大王天天日思夜想的就是與楚國間的戰爭,臣和孫將軍也是天天進行計議,現在有一條計謀,想和大王商議一下,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吳王闔閭說:“伍將軍,趕快說來。”
伍子胥看了一眼孫武,然後開始說:“為臣和孫將軍認為,楚國軍事力量十分強大,發動直接的軍事進攻,恐怕不能起作用。但是楚國有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他們政出多門,意見分歧,難以統一,誰也不願承擔責任。”
吳王說:“可是這與戰爭有什麽關係呢?”
伍子胥說:“這大有關係,假如我軍采取疲楚的軍事戰略,待楚軍疲憊之後,我們通過外交、間諜等途徑影響他們的決策,造成他們的失誤。然後再大舉伐楚,定會大獲全勝。”
吳王說:“聽起來還不錯,可是具體怎麽操作呢!怎麽能讓楚軍疲憊呢?這恐怕不是那麽容易的事吧!將軍有什麽巧妙的方法呢?”
伍子胥笑笑說:“我和孫武將軍早就商量好了,具體的計策是,把吳軍分成三批,一批休整並負責本國的衛戍任務,一批進行係統訓練,提高軍隊的作戰能力,一批在楚國邊境活動,負責騷擾楚軍。”
孫武補充說:“這樣,三軍輪番出師,不停地騷擾楚軍,消耗楚軍的力量。同時,通過不斷運動麻痹對方,在局部地區創造時機,造成以強打弱的態勢,集中優勢兵力,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地消滅楚軍的有生力量。”
吳王聽到這裏,不禁拍手稱讚,他大笑說:“這真是妙計,通過這個方法,那大破郢都的日子就指日可待了!”
吳王完全采納了孫武和伍子胥的“疲楚誤楚”計謀,並責成孫武伍子胥去具體實行。
公元前511年秋,孫武率領剛剛整頓訓練過的一支軍隊圍攻楚國的六、潛二城。楚國聞報,便派沈尹戍率兵救潛、六兩城。當楚國援軍還在途中,吳軍加強了進攻的力量,攻占了潛、六兩城。
孫武估計楚國救兵將到,留下少數守衛將士迎擊援軍,主力部隊主動撤退。結果,楚軍經過長途跋涉,卻撲了個空,白跑一趟,隻好將潛城人遷到南岡,即今安徽霍山縣北,然後悻悻而回。
楚軍主力剛回郢都,人還沒有解甲,馬還沒有下轅,孫武又率吳軍圍攻楚國的夷邑。楚昭王大怒,命令左司馬戍、右司馬稽兩員大將領兵出征。
在楚軍救援部隊到達夷邑之前,吳軍主力部隊已經攻克了夷邑。楚軍連夜奔赴前線,才趕到附近的地區,離夷邑還有一段路程,吳軍就已自動撤走,楚軍再一次撲空,士兵怨天尤人。
吳軍接著又圍攻楚國的弦邑,待楚國援軍到達前,攻克弦邑的主力部隊又撤走了。
就這樣,楚國守衛弱的地方,吳軍就進攻,待楚國援軍到達前,吳軍又主動撤退。吳國實施的疲楚戰略,在吳、楚邊界頻繁發動騷擾戰,初步達到了擾楚、疲楚、削弱楚國軍事實力的目的,向“西破楚國”的戰略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就在孫武、伍子胥等率軍在吳、楚邊境進行擾楚、疲楚,大量消耗楚軍實力時,南方的越國卻在吳國的肘腋之下,主動策應楚國,進攻吳國邊境。
吳王闔閭在擾楚、疲楚取得初步成果的情況下,決定先發製人,調兵攻打越國,但又擔心一支人馬兵力單薄難以取勝。
孫武見吳王猶豫不決,便對吳王說,兵在精而不在多,越軍雖然人很多,但是我們可以用計謀分散他們的力量,因而一支人馬就足夠了。
公元前510年,吳越兩軍對壘,在槜李,即今浙江嘉興西南地區開始了一場激戰。在孫武的策劃下,闔閭同孫武、伍子胥率領一支經過整頓訓練的軍隊,一舉攻克占領了這座吳越邊境的重要城邑。
吳王闔閭想乘勝追擊,再多侵占一些越國的領地邊邑。孫武勸諫吳王說,當前吳國主要進攻的戰略目標是西部強大的楚國,不應深入越國內部與其爭戰。闔閭采納了孫武的意見,主動從越國撤軍。
公元前509年,楚昭王為報前年吳國攻占六、潛等邑的仇恨,派主掌軍政大權的最高長官令尹子常率師東征,駐軍在豫章,即今河南商城和安徽六安一帶。
吳王派孫武、伍子胥率兵迎擊,將進犯的楚軍包圍在豫章。孫武以“伐兵”即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指導思想,成功地運用了相敵、間敵、誘敵、驕敵、詐敵、動敵、因敵等製勝策略,從容不迫,大破楚城,俘虜楚將,大敗楚師,牢牢地控製了戰場主動權。
最後,孫武在率領吳國大軍回師途中,又俘虜了楚平王的兒子、時任守巢大夫的繁,把他帶回吳國,作為人質。豫章一戰,使吳國最終完成了擾楚疲楚、破楚入郢的戰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