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宮教戰,孫武怒斬吳王兩名愛妃,表現了孫武執法的嚴明。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就將嬌柔的宮女訓練成能夠戰鬥的卒伍,充分證明了孫武的將帥之才。
但吳王闔閭卻一時難以接受兩名寵姬被斬的事實,一連六天,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腦海中總是浮現兩位寵姬的音容笑貌。闔閭心中甚至一度萌生了不用孫武的念頭。
伍子胥看出吳王闔閭的心思。他伺機向闔閭進諫說:“臣聞自古以來,用兵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以法治軍,軍令才能暢通。大王難道不想征伐強楚爭霸天下了嗎?大王天天朝思暮想的不就是能得到良將的輔佐嗎?”
伍子胥看看吳王闔閭沒有發怒的意思,就繼續說:“如果大王因為失去兩名愛妾就不起用孫武,那麽,還有誰能幫助大王興兵伐楚、爭霸天下呢?”
“大王不要忘記了,美色易得,良將難求,若大王因兩個寵姬違法遭誅就放棄孫武這樣的賢將,何異於農耕時保護莠草而鋤去禾苗。再說這樣做也與大王您虛懷若穀、任賢使能的盛名相悖呀!退一步說,即使大王您不用孫武,您的兩名愛妃也不會活過來了,請大王務必權衡斟酌。”
闔閭畢竟是一位胸懷大誌的明君,他聽了伍子胥的話,恍然大悟,經過權衡利弊得失,他決定拋卻殺姬之恨,正式任用孫武。
闔閭與伍子胥等商議,決定拜孫武為將軍,尊為國師,參與朝政,和伍子胥等一起經國治軍,輔佐吳王。
不過,伍子胥同時提出,需要事先找孫武談一下。因為現在的孫武也是心存疑慮,未必能夠爽快地答應,因為他畢竟斬了吳王的愛妃,而且知道吳王心裏不痛快,這可能會影響他對大王的信任。
在吳王闔閭的授意下,伍子胥當天晚上就派人去邀請孫武到自己的府上。伍子胥事先備好了酒菜,孫武一到,就和老朋友開始邊喝酒邊談心。
伍子胥直奔主題說:“吳王已經決定要拜先生為大將軍,讓我先和您談一下。吳王開始的確是很生你的氣,後來,我勸他說,孫武這樣做是對的,軍隊必須有鐵的紀律,不聽指揮,一盤散沙,怎能打勝仗呢?”
“吳王是個開明君主,一點就通,心裏氣消了。後來,見那些弱不禁風的宮女經過你訓練,果然英姿勃勃,他對你十分佩服。要不然,你又不是吳國人,他怎麽會放心大膽拜你為大將呢!”
孫武聽伍子胥這麽一說,覺得吳王還是相當有氣量的,便安下心來,準備大展宏圖了。
第二天,吳王闔閭在伍子胥等人的陪同下,親自前往館舍向孫武致歉。孫武對吳王此番舉動,深受感動,也為殺姬一事向吳王請罪。
接著,孫武向闔閭說:“令行禁止,賞罰分明,這是兵家的常法,為將治軍的通則。對士卒一定要威嚴,隻有這樣,他們才會聽從號令,打仗才能克敵製勝,軍隊才能所向披靡。”聽了孫武的一番解釋,闔閭更加佩服孫武的見解和才能。
吳王闔閭派人在吳宮築起高高的拜將台,選擇良辰吉日,正式拜請孫武為將軍,尊為國師,參與朝政。
幾天後,在教場山下新築起的高高將台上,吳王闔閭舉行了隆重熱烈的拜將儀式。
穹窿巍巍,太湖泱泱,山黛水碧,風和日麗。璀璨的陽光照耀著太湖粼粼的水波,折射出閃閃的金光。教場山下,旌旗招展,金鼓齊鳴。參加儀式的將士們個個盔明甲亮,精神抖擻;吳國的大旗隨風飄揚。良辰吉時一到,吳王闔閭在眾衛士的簇擁下,在眾將士的歡呼聲中登上拜將台,親自將繡有“孫”字的帥旗、將軍的甲胄、佩劍、印章和兵符授予孫武。
孫武跪拜謝恩,雙手接納。文武大臣、師旅將士,紛紛拜賀吳王的英明,祝賀孫武將軍光榮受命。
伍子胥為孫武在現今蘇州古城西何山和獅山之間的開闊地帶,開辟了一個小教場,為孫武訓練軍隊之用,並在中心位置營造將軍府宅。
孫武全家從穹窿山的茅蓬塢搬到將軍宅居住。自此,孫武全身心地輔佐吳王闔閭經國治軍,謀劃爭霸大業。
吳王拜孫武為大將後,設盛宴慶賀。酒席間,吳王首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我平生之誌,就是要稱霸中原,讓咱們南方人揚眉吐氣,而楚國自恃地盤大,人口多,處處和我作對,所以,要達到稱霸中原的目的,必須擊敗楚國。”
吳王的講話贏得了大家的讚同,他繼續說:“另外,伍大夫一門忠良,為楚平王治國保疆立下汗馬功勞。可恨楚平王聽了奸巨費無忌讒言。殺了伍大夫父兄不算,還要斬草除根,追捕伍大夫。”
聽吳王這樣說,孫武下意識地看了一眼伍子胥,隻見他眼睛裏充滿了怒火,仿佛正在回憶自己的父親和兄長被殺的情景。在場的所有人都能夠感覺到伍子胥的痛苦。
吳王也看了一眼伍子胥,又掃視了一眼在場的所有人,繼續說:“可憐伍大夫為了躲避追殺,逃到我們吳國,過韶關時一夜急白了頭發。我一定要替伍大夫報仇,踏平楚國。不知孫將軍對伐楚有何考慮?”
對於討伐楚國,孫武早已經有了自己的打算,見問到了自己,立即回答說:“楚國我們一定要打的。不過,迫害伍大夫的楚平王已死好幾年了,繼位的楚昭王勵精圖治,國力強大,如果輕易出兵,我們很可能會失敗。”
說到這裏,孫武掃視了一下吳王和在場的所有人,看大家有什麽反應。他從大家的眼神裏看出了一些失望,於是他接著說:“我知道大王可能有些失望,可是戰爭是殘酷的,它關係到國家的興亡和百姓的生死,需要考慮周全,經過周密思考後,才能決斷。一般人以為戰爭勝負取決於武力,其實不然,勝敗依武力決雌雄,這是下策,不戰而勝才是上策!”
吳王聽到這裏,感到非常奇怪,他問:“打仗就是兩軍對陣以決勝負,不戰如何決勝負呢?”
隻見孫武微微一笑說:“勝利之道,有四種手段。第一,伐謀,就是事先探明敵人的意圖,先發製人,以求精神上壓倒對方,使敵人喪失鬥誌,從而獲取勝利,此法為上策。第二,伐交,就是詳細研究敵國有哪些同盟者,粉碎他們之間的同盟關係,從而削弱它的力量,此法為中策。第三,伐兵,即戰爭,用武力取勝,屬下策。第四,伐城,攻城得勝,由於敵人堅守,要付出很大代價才能取勝,這是下下策。”
伍子胥說:“我明白了,攻打楚國,以伐謀和伐交為主,先生是不是想說這個意思啊?”
孫武不由得看了一眼伍子胥,感覺遇到了知音,他微微點了一下頭說:“正是。”
這時吳王也來了興趣,禁不住問:“這伐謀和伐交,到底該如何做呢?”
孫武說:“削弱敵人有許多方法。比如,我雖然很強,但可以故意偽裝成弱小,使敵人輕視我,喪失對我的警惕。再比如,利用奸細離間敵人的重要大臣,讓他們產生內部矛盾,從而削弱他們的力量,這些辦法都屬於伐謀策略!”
伍子胥連稱這手段高明,他又問孫武:“伐交當如何做呢?”
孫武說:“說具體的吧!現在,楚國與唐、蔡兩個小國結成同盟,如果我們攻楚,唐、蔡二國一定會出兵幫忙。另外還有楚國的附屬小國桐國,也會在戰爭中與我們作對。如果我們直接主動出擊,勢必會遭到多方麵的進攻,處於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麵。”
吳王聽得很出神,忍不住打斷孫武說:“那我們該怎麽辦,這就是該運用伐交戰略的時候了吧?”
孫武笑了一下,繼續說:“是啊!我們要使用外交手段拉攏唐、蔡兩個國家,還有桐國,這就是伐交之策。一旦唐、蔡兩個國家能夠保持中立,甚至反過來幫我國去攻打楚國,楚王肯定就招架不住了!”
吳王和伍子胥連聲稱好,佩服孫武的智慧和深謀遠慮,決定按照孫武的計劃行事。
§§第六章 助吳爭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