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伍子胥騎著高頭大馬,身著朝服,來到穹窿山茅蓬塢請孫武出山時,已在吳國避隱深居多年的孫武預感到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召見,這將是自己政治生命的極大轉機。
伍子胥和孫武兩個人寒暄後,伍子胥取出禮物送給孫武。見孫武十分高興,伍子胥又轉達了吳王準備聘請他為將軍的意思,激勵他說:“先生飽學,滿腹韜略,如果棄置鄉野,那不是太可惜了嗎?”
孫武非常冷靜地說:“我研究兵法隻是一種愛好,並非想借此榮登官場,享受榮華富貴。而且就我個人而言,對於辭令並不擅長,恐怕難以擔當大王的重任呢?”
伍子胥對於孫武非常了解,完全理解他的心理,並且一向知道孫武胸懷大誌,所以他並不急於求成,而是用更溫和的口氣說:“先生的清廉我向來欽敬,您不願出仕為官也在我的意料之中。不過吳王求賢若渴,一心禮聘先生,如果我將先生的話轉達吳王,他也未必相信,反而可能會認為我辦事不力。看在朋友的情麵上,還是先生辛苦一趟,如果您要拒絕,請當大王之麵稟告。希望先生體諒我的苦衷。”
話說到了這裏,孫武也隻好跟隨伍子胥一起前往吳都了。於是,孫武帶上自己多年來心血和汗水的結晶《孫子兵法》十三篇,跟隨伍子胥,向吳國都城走去。
第二天一大早,吳王闔閭就在伍子胥的陪同下,親自到孫武下榻歇息的館舍登門造訪,表現出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不凡氣度。
這時孫武也早早就起了床,等待著吳王的召見,卻萬萬沒有想到,吳王親自登門拜訪。
在孫武下榻歇息的館舍內,孫武拜見了闔閭。
客氣了幾句以後,接著君臣兩個人開始了長談,從當今天下大勢,到各國的具體情況,孫武都說得頭頭是道。特別是談到行軍攻伐的事情,孫武更是對答如流,闔閭十分高興。
後來,當闔閭問到現今的霸主晉國的情況時,孫武進行了細致地分析,孫武認為,晉國現在的韓、趙、魏、範、中行、智六卿共同執政的局麵,不會長久,很快就會被打破。
闔閭問:“那韓、趙、魏、範、中行、智這六卿中,哪個先亡,哪個最後能成功呢?”
孫武十分肯定地回答:“範、中行氏先亡,智氏其次,韓、魏再次,趙氏取得成功。晉國最後必定歸屬趙氏。”
接下來,孫武通過分析當時晉國各個政治集團興亡的原因,向吳王闔閭闡述了進行社會變革的理論主張。
吳王闔閭是一位立誌圖霸、富有改革創新精神的君主。孫武對時局的剖析,正好說到他的心裏。
同時,闔閭從孫武豐富廣博的曆史知識、驚世駭俗的理論見解、機智敏銳的政治洞察力中,看到了吳國圖強發展的曙光,更堅定了他爭霸中原的信心。
在這次召見中,孫武鄭重地向吳王闔閭獻上了自己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撰著的兵法十三篇。吳王闔閭接過竹簡展示,粗略一看,頻頻點頭稱讚。由於時間已經太晚了,闔閭隻得帶回宮去仔細觀看。
當闔閭看完手中由20多片竹簡編串成的三百餘字的《計》篇,感覺孫武將兵戰論述得真是太透徹了。
全篇圍繞“計”字展開,進行戰爭上的計算運籌。戰爭還沒有開始,要先進行“計”,也就是做好應付各種局麵的準備,這真是切中了戰爭的要害。
闔閭一篇一篇接著往下讀。《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闔閭一口氣讀完了孫武晉獻的兵法十三篇。
幾乎每看一簡,吳王便情不自禁地叫好。他越看越愛看,興致盎然,一字不漏全看在了眼裏,看到一些名言警句時,還擊節讚歎。
孫武的兵法十三篇,各有側重,波瀾起伏,分析透徹,見解精到,實用性強。孫武在修改兵法十三篇時,充實進了許多吳國的國情以及吳、越兩國衝突的戰例,有針對性地進行闡述,這更加引起了吳王的興趣。
孫武在兵法十三篇中自比商朝開國大臣伊尹和周朝開國大臣薑太公,也體現了他的遠大理想、宏偉抱負和輔佐吳王創建千秋偉業的願望。
當吳王闔閭讀完了《孫子兵法》全文以後,不禁暗自驚歎。孫武的兵法十三篇,真是字字珠璣,篇篇華章,真言警句,比比皆是。僅僅五千餘言的一部兵書,深刻闡明了兵戰的利害關係、戰事規律、將帥素質和勝戰要求。
闔閭不禁感慨,孫武的確是一位難得的賢士良將,吳國有這個人做大將,圖強爭霸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吳王闔閭連夜召伍子胥來商定,明日早朝約見孫武。伍子胥受命後,趕緊赴孫武下榻歇息的館舍,向孫武祝賀,並宣讀了吳王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