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逃避危難投奔吳國

  明智的國君,賢能的將帥,能用智慧高超的人充當間諜,就一定能建樹大功。——孫武

  在即將走進40歲的時候,孫武的人生發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轉折,就在這一年,他逃出了齊國,去了吳國,開始了自己新的人生軌跡。

  作為貴族子弟,天天生活在錦衣玉食中的孫武,為什麽會離開齊國,逃到南方的小國呢?這要從齊國的內部爭鬥說起。

  春秋中後期,齊、晉、宋、秦、楚等大國爭做霸主的同時,各國政權內部也發生著急劇變化,以下犯上、弑君篡位的事件層出不窮,私門與公室明爭暗鬥,卿大夫之間的勢力也相互消長。

  鬥爭的結果,就是一些卿大夫代替了公室而掌握了政權。孫武5歲時,齊莊公被他最寵信的大臣崔杼殺死。

  崔杼另立靈公兒子杵臼做君主,就是齊景公。齊景公任崔杼為左相,慶封為右相。

  後來因為慶封與崔杼有矛盾,乘內亂的時機,把崔杼全家滿門抄斬,逼得崔杼自殺身亡。從此,慶封專權,日益驕橫,引起田、鮑、高、欒四族的不滿。

  田、鮑、高、欒四大家又聯合起來,暗中商議共同對付慶家,他們一方麵挑撥大夫與慶氏的關係,一方麵伺機向慶氏發動進攻。

  當時孫武祖父的祖父田文子已看出齊國必有內亂,就囑咐自己的兒子田桓子注意當時的形勢發展,做事要小心謹慎。

  公元前545年,齊國大夫王何、盧蒲癸等人乘慶封去萊地即今山東昌邑縣東南打獵時,向慶封的兒子慶舍發起了進攻。

  最終的結果是田、鮑、高、欒四族解除了慶氏的武裝,並在太廟裏將慶舍殺死。

  慶封在歸途中聽到變故,急忙帶兵攻打臨淄城。攻西門沒有攻下,從北門攻入城中。

  當慶封進攻內宮的時候,遭到田、鮑氏的頑強抵抗。慶封見大勢已去,隻好帶兵奔魯,不久,齊國派人申斥魯國收留慶封,他隻好逃到吳國去了。田、鮑、高、欒四族取得勝利。

  慶氏被滅之後,田氏勢力得到了較快發展,他們采取施恩受惠的手段,與公室展開爭奪民眾的鬥爭。特別是田桓子及其後代子孫采用厚施薄斂的方法,暗中對人民施恩惠,收買民心。田氏的力量很快壯大起來。

  公元前532年夏天,田、鮑、高、欒四族內部又起了戰爭。結果田、鮑氏聯合打敗了高、欒氏。欒施、高強見大勢已去,逃到魯國去了。

  田、鮑氏瓜分了欒、高氏的田產。後來,他們聽從晏嬰的建議,把其中一部分家產獻給了景公。齊景公也不敢全部收下,賜給田桓子食采地莒邑旁邊的土地作為采邑。

  田桓子為表示自己沒有貪心,堅決推辭掉了。齊景公的母親穆孟姬請求把高唐的土地賜給了田桓子,從此田氏的勢力日益強大。同時,遭受高氏、欒氏排擠打擊的貴族隻好從原來的一些舊貴族那裏分得利益,從而有效分化了守舊勢力。

  齊國就是這樣,自孫武出生後,族亂不斷,卿大夫之間接二連三地鬧著亂子。公室腐敗,卿大夫弄權,階級矛盾激化,這些在孫武的腦海中都留下了深深的陰影。

  因此,孫武從小就對齊國的這種內部鬥爭比較反感,隻是自己的家庭都在齊國,一時也不能到那裏去。雖然他的潛意識裏有去國外闖蕩的想法,要是沒有出現直接的促成因素,恐怕孫武還會一直在齊國待下去。

  然後不幸最終還是發生了,也許這對於孫武來說,正是另一種幸運,因為這件事情直接導致孫武不得不到其他國家發展了。

  在齊景公的時候,齊國一度出現過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麵。齊景公,名杵臼,是齊國第二十五代國君。齊景公在位58年,是齊國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國君。

  齊景公在位之初,曾經有過雄心壯誌,希望有朝一日也像先祖桓公一樣成為天下霸主,恢複齊國的霸主地位。

  在賢相晏嬰的輔佐下,齊景公采取了省刑罰,薄賦斂,鼓勵、保護工商業和農業生產,以及開倉賑貧、賑災等一係列恤民、愛民政策,受到了民眾的歡迎,一時朝野上下頗有些重振桓公偉業的新氣象。

  但是,齊景公又是一個不能善始善終的人,特別是在田穰苴擊退晉、燕的軍隊、收複失地、以及孫書伐莒勝利之後,齊景公便日益驕傲起來。

  這時的齊景公開始奉行享樂主義,天天鶯歌燕舞,吃喝玩樂,認為自己已經非常了不起,早把恢複齊國霸業的念頭拋到九霄雲外,這是有曆史史實作為根據的。

  據《晏子春秋》記載,一天,齊景公在宮中飲酒取樂,一直喝到晚上,還感覺意猶未盡,便帶著隨從來到相國晏嬰的宅第,要與晏嬰夜飲一番。

  當時晏子正在家裏批閱文章,聽說國君親自降臨,趕忙迎接出門,把齊景公迎接到了家裏。

  到了家中落座後,晏嬰問齊景公:“國君為何深更半夜來到臣的家中?”

  齊景公說:“美酒音樂,太美妙了,讓人不能放手,寡人想和相國一起享受一番。”

  按說國君親自跑來找臣子喝酒,這是臣子莫大的榮耀,是求之不得的事。

  不料,晏嬰卻不領情,反而板起麵孔,對景公說:“陪國君飲酒享樂,國君身邊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事不是臣的職分,所以臣不敢從命。”

  在晏子這兒吃了閉門羹,齊景公又想起了田穰苴,於是又來到田穰苴的家中。

  田穰苴聽說齊景公深夜到訪,還以為出了什麽緊急情況,忙穿上戎裝,持戟迎接出門,來不及聽齊景公說話,就著急地問:“有諸侯國發兵了嗎?有大臣叛亂了嗎?”

  齊景公笑嘻嘻地說:“沒有。”

  田穰苴聽到這裏,立即明白是怎麽回事了,不過他又不好說出,就佯裝不解地大聲問:“那麽大王深夜屈駕到臣子家中,為什麽呀?”

  齊景公回答說:“沒有什麽別的原因,隻是念將軍軍務勞苦,想與將軍共享這酒肉的美味,聆聽這美妙的音樂罷了!”

  聽到這裏,田穰苴根本就沒有想太多,他接下來的回答與晏子的回答如出一轍,他說:“陪國君飲酒享樂,國君身邊自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事情不是臣的職分,臣不敢從命。”

  齊景公萬萬想不到在臣子的家門前竟吃了兩次閉門羹,不由意興索然。最後還是到了梁丘大夫家,把酒歡呼,喝了個通宵達旦。

  田穰苴讓齊景公吃了閉門羹,一些善於揣摩齊景公心思的人抓住了時機,向齊景公進讒言。

  鮑氏、欒氏、高氏三家從自身的利益出發,開始聯合起來,排擠、打擊田氏,要驅逐田穰苴,削弱田氏勢力。

  齊景公似乎也預感到田氏勢力太盛,便采納了鮑氏、高氏、欒氏的意見,將田穰苴削職為民,命令孫書離開齊都臨淄,回到樂安自己的采邑去頤養天年。同時田氏家族中無論官職大小,全部進行了調整。

  田穰苴無辜被免職,未免有些想不開。畢竟他成為齊國的大司馬,並不是憑借田氏家族的勢力,靠的是自己的才能和軍功。

  如今,自己卻成了四大家族爭權奪利的犧牲品,這讓他怎麽也想不通。可憐一代卓越的軍事家,竟因此抑鬱成疾,一病不起,最終撒手人寰,與世長辭。

  田穰苴的猝死,在齊國朝野上下,特別是在田氏家族中引起了極大震動。

  因受鮑、欒、高三族排擠而解甲歸田、賦閑在家的孫書聽到這一噩耗,陷於極度悲憤之中。

  孫武得知噩耗是第二天,匆匆策馬來到田府,叔父一句話也未能當麵留給孫武,孫武大放悲聲,幾度暈倒。

  田穰苴家人扶起孫武,交給他田穰苴的遺物,孫武模糊的淚光中看到一個黝黑的木匣,裏麵是田穰苴尚未編完的一部兵法。

  “孫將軍,田大人昨晚回來時已知自己時日不多,托付我將這個盒子留給你,讓你仔細研讀,爭取幫大人修訂完善。”

  “叔父還有什麽話留給我?”家人幾近哽咽,“當時大人已近昏迷,隻是說讓孫將軍避亂他國。”

  這件事對孫武的打擊很大。按照周禮,男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仕。自己眼看就到了入仕的年齡,憑著自己家族的地位,憑著祖父和父親在朝中的威望,出仕為官根本就不成問題。

  況且孫武從小就有大誌,想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為此,20多年來,他苦心鑽研兵法,虛心向長輩請教,遊曆崇山巨川進行考察,足跡遍布了泰山南北,大河兩岸。

  如今自己費盡心思,耗盡心血撰著的兵法十三篇業已完成,正準備步入仕途,施展鴻鵠之誌時,卻遭遇晴天霹靂般的打擊。

  這天晚上,孫武找到父親孫憑,一起來到祖父孫書的房裏,三人進行了徹夜長談。

  孫武先說了很多對時局的看法,孫憑也談了很多近期朝政混亂的情況。

  孫書靜靜地聽著。很明顯,對田氏家族來講沒有一點樂觀的跡象。雖然自己一係因景公賜姓而改孫氏,但誰都知道孫氏與田氏實為一家。

  眼下田氏遭到重創,下一步就是不遭滅門之災,元氣恐怕也難以在短期內恢複。

  巨大的陰影籠罩在孫書頭上,他不由得想起了先祖陳完自陳國來齊的情形。同時,孫武還將田穰苴臨死前交代自己的話向祖父和父親說了。

  聽完孫武對時局的分析,又聽著他發泄滿腹的牢騷。孫書問孫武:“你下一步有什麽打算呢?”

  孫武考慮一會說:“看來在齊國很難實現我的理想和抱負,我很想到外地去闖一闖,就像當年先祖陳完逸齊一樣。隻是,周禮中有‘父母在不遠遊’的訓導,故孫兒遲遲未敢問祖父和父親大人稟明。”

  孫書沉思良久,孫武的想法其實和他不謀而合。不論是從孫武的個人前途考慮,還是從孫氏家族的長遠考慮,他都希望孫武出去另闖一條新路,把孫氏基業傳承下去。退一步講,萬一哪一天田氏遭滅門之災,也好為孫家留下一條根。隻不過他實在不忍心與孫武分離,所以一直猶豫不決。

  不過思前想後,也實在沒有什麽別的好辦法,他隻好長歎一聲說:“你叔父是對的,他早料到這一步了,四族之亂淵源很深結怨已久。盡管我們改變姓氏,但欒高兩族仍耿耿於懷且妒賢嫉能,如今娶了鮑氏,孫鮑聯姻,更是令欒高兩族嫉恨。不定今後又有何羈絆,你的才華不能浪費在這些蠅營狗苟之事上,與其作籠中爭鬥的燕雀不如作展翅的鯤鵬。”

  在孫武離開齊國的問題上,三人很快統一了意見。然後三人一起分析著列國形勢,為孫武挑選一個好的去處。

  三人經過分析、比較,最後把目光同時盯住了遠在南方的吳國。這個時候的吳國正處於上升發展時期,疆域擴大到千裏,成為春秋末期可以與齊、晉、楚、秦、魯等國抗衡的一支新興力量,並開始顯露出一幅霸主景象。

  孫武明白,吳國就是實現自己理想的地方,吳國就是自己大展宏圖的地方。

  幾天後,孫武坐上了遠去吳國的商船,沿濟水逆流而上。與孫武同去的是他的妻子鮑氏,攜帶次子孫明。另外還有兩個家丁和一個仆人。

  與其他商人不同的是,孫武的貨櫃裏除了金銀細軟及部分生活用品外,全部由簡書塞滿。這些簡書就是孫武耗盡心血撰著的兵法十三篇,以及自小陪伴他左右的各類兵書。

  商船行至濟南,孫武棄舟登岸,改走旱路。在搬移行李的過程中,不慎將一枚私人印章丟失。

  因印章無關緊要,孫武沒有進行仔細搜尋便又隨商隊登車,一路向南行去。

  一個月後,孫武一行曆經旅途顛簸勞頓,終於到達了南方新興的吳國。孫武的一生,由此翻開了新的篇章。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