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水是有名的四瀆之一,與長江、黃河,淮河同為四條獨立流入大海的大河。
古時候天子祭祀名山大川,即指祭祀五嶽與四瀆。濟水發源於王屋山,北流東折,在樂安境內最終流入大海之中。
濟水在樂安境內的一段是最下遊,在樂安平坦的地麵上,濟水的河岸寬闊,水勢平緩,齊國的魚、鹽均由這裏的水路出境,運往其他諸侯國。
每當春季和秋季,濟水上的舟船不斷,往來如梭。孫武有時也在濟水上劃船,但他最喜歡的還是在水邊釣魚。
孫武愛上釣魚,是因為他發現釣魚可以散心,可以消憂解煩,有利於靜心、忍耐、不急不躁等性格的形成。
在濟水河邊,經常會出現孫武手拿釣竿的身影。有時他雅興一來,即便是陰雨天,也照常來到水邊。
在細雨蒙蒙中,孫武頭戴葦笠,身披蓑衣,手持漁竿,一任風吹雨打,依然靜氣凝神。透過水絲雨簾,望著浩茫的河麵,孫武聯想起了齊國開國之君薑太公渭水垂釣的情景。
薑太公是孫武最崇拜的人物。孫武多麽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被明君發現、重用,做一個像薑太公那樣治國安邦的人啊!
忽然,孫武覺得釣竿猛地往下一沉。他知道有魚上鉤了,但他並不急於拽動釣線。所謂的“以利動之,以卒待之”,他要等魚兒緊緊咬住魚餌魚鉤。
過了一會兒,孫武感覺釣絲繼續向水中下沉,便迅速甩起魚竿,一尾一尺長短的金翅鯉魚活蹦亂跳地釣了上來。
孫武輕輕摘下魚鉤,仔細端詳那條紅翅紅尾的金鯉。隻見它兩腮歙動,雙目微合,尾鰭亂擺,一副令人可憐的樣子。
孫武不忍心傷害它,於是雙手捧起鯉魚,把它放回水中。那條金鯉在濟水中濺起一朵銀色的浪花,遊得無蹤無影了。
孫武又擎起魚竿,放下釣絲,沉靜地望著濟水。但見波湧浪逐,浩浩蕩蕩,奔流到海,勢不可當。
由眼前的濟水,孫武聯想起實地考察時見到的眾多的河流湖沼。他意識到,水是無處不在的,是萬物之本原。生命離開水就不能存活,就像剛才那條金鯉,放回水中又得以生還。
孫武仔細地觀察著水勢,從這波浪翻滾的水流中,他發現了許多過去不曾察覺的哲理,水的變化無窮無盡,會根據外界情況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善於躲避高地,向低處流淌,製造出來的激流之“勢”,可以推動巨大的山石。
孫武濟水垂釣,獲益匪淺。他從中陶冶了性情,啟迪了思維,增長了智慧。後來,孫武在撰著兵法十三篇時,將觀察到的“水形”“水勢”的原理和規律,應用於對兵事法則的闡發和論述,並體現在《形》篇、《勢》篇和《虛實》篇中。
尤其在《虛實》篇中,孫武的論述更為詳盡,他這樣說:軍事如同流水,要根據外界的實際情況變化而變化,要避實擊虛,隨著敵手的變化而采取相應的策略,要善於製造出激流之勢,從而才能有效地擊敗對手。